首页 理论教育 觉得父母的爱是理所当然的,不懂回报

觉得父母的爱是理所当然的,不懂回报

时间:2022-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鹏鹏父母工作忙,他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于是他们跟爷爷奶奶一起结成了攻守同盟,坚决要让鹏鹏变成一个懂得感恩、有孝心的孩子。“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父母亲常把孩子挂在心尖尖上,尤其是中国的父母,一生操劳为养儿。父母提供“有偿”服务,给孩子创建一个报答父母的机会。父母的付出需要孩子用实际行动给予回报。

真实案例:

鹏鹏父母工作忙,他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隔辈人特殊的情感使孩子从爷爷身上得到了更多的宠爱、更多的满足。他觉得这一切是天经地义的。与别的孩子相处时,鹏鹏也经常逞强犯横,而爷爷觉得只要自己孙子没吃亏就不阻拦。爸爸妈妈把孩子接到身边时,也因为没多少时间陪孩子所以觉得很愧疚,总是千方百计地满足他的各种要求。

鹏鹏放学回家看见自己的东西被妈妈收拾得整整齐齐,不但不感谢,反而埋怨妈妈碰了他的东西,害得他都找不到了。然后他故意把屋子翻得乱七八糟,妈妈气得浑身颤抖。

一般家长的反应:

爸爸见状,急得冲鹏鹏大喊:“你怎么这么不知道感恩呢?”而他故意装着没听见,把玩具摔得啪啪响。爸爸气得挥拳要揍,妈妈赶忙上前阻拦。就这样,几乎每次原本令人充满期待的相聚,最后都要陷入孩子哭、大人叫的混乱中。

比打骂更有效的方法:

爸爸妈妈一商量,认为再这样惯孩子反而会害了他。于是他们跟爷爷奶奶一起结成了攻守同盟,坚决要让鹏鹏变成一个懂得感恩、有孝心的孩子。

爷爷奶奶对鹏鹏不再有求必应了,他们对鹏鹏说自己年纪大了,很多事情做不动了,让鹏鹏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爸爸妈妈也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待在家里,不是为了照顾儿子,而是陪着爷爷奶奶,给他们洗衣做饭,端茶倒水,揉肩捶腿。鹏鹏刚开始非常不适应,经常哭闹撒泼。可慢慢地,他发现自己这招并不奏效,也就不再提那么多要求了。他每天自己起床穿衣,收拾书包,整理自己的小房间,不让大人操心,有时候还帮爸爸妈妈照顾老人呢。

妈妈看见鹏鹏身上可喜的变化,非常高兴,又不失时机地对他说:“我们也很想陪着你,但我们真的很忙,非常抱歉,希望你能理解。你最近表现非常棒,是个男子汉了,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请你帮助爸爸妈妈一起照顾他们好吗?”鹏鹏理解了大人的苦衷,又得到了妈妈的表扬,一下子觉得自己长大了。在亲力亲为了一些事情之后,他也体会到了大人的不易,发誓以后再也不让大人操心了。

教养心得: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父母亲常把孩子挂在心尖尖上,尤其是中国的父母,一生操劳为养儿。可为什么孩子们总是考虑自己多、关心父母少,贪图安逸享受多、替父母分忧解难少,对父母抱怨多、对已经拥有的知足少呢?父母吃力不讨好,完全是太过溺爱孩子和不当的教育方式造成的。溺爱会使孩子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付出显得没有必要;而粗暴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与父母之间产生隔阂,付出当然就更不可能了。

百善孝为先”,对父母的爱心怀感恩,既是一种礼仪,也是一种健康的心态。父母不能只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和某项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孩子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父母应该让孩子意识到感恩是种好品质,懂得感恩是种能力,学会感恩能使人内心安宁,提高个人幸福感。

感恩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不是靠说教就能得到的。父母应该在潜移默化中,从微小的细节着手,让孩子养成习惯。比如,做一棵感恩树,孩子把感谢父母的话写在绿纸片上挂在树上,父母则用红纸片挂上孩子回报父母的让父母高兴的事,比比看哪种颜色的纸片多,并借机告诉孩子:只有心怀感恩,懂得回报,爱的树上才会硕果累累。

专家解读:

对孩子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不应该被当作是过时的东西而被丢弃。可以试着让孩子背诵《弟子规》,了解古圣先贤尊崇孝道的思想。“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通过朗朗上口的反复诵读,给孩子讲解相关的典故,不仅可以增长孩子的知识,同时还能加深孩子对为子当孝的理解。

家庭环境里引导孩子尊重和关心长辈。要让孩子学会在享受时首先考虑长辈:就餐时,好菜要先用公筷夹给长辈吃,舒服的位置让给长辈坐;对于父母为自己的付出要表示感谢。优秀品质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父母应该循序渐进,因势利导。

以身作则,做好榜样。身教胜于言传,培养孩子感恩之情的首要条件是父母必须以身作则。父母要让孩子看到自己是怎么对待老人的。经常看望老人,对老人的付出表示感谢,有好吃的先给老人吃,关心老人的身体健康。让孩子看到父母对长辈的爱,知道应该怎样心存感激和回报父母。

人都是在经历中懂事的,如果只是泛泛地对孩子说要孝敬父母长辈,他们根本无法理解。要培养孩子养成一种习惯,他才会渐渐形成一种责任和义务。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体谅、互相关心,那些温馨的话语、那些充满爱意的动作,就如同有声有形的教材,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知不觉在日常行为中就会做出感恩的举动了。

适当“示弱”,寻求孩子的帮助。孩子小,自然而然需要受到保护和照顾,这是家长的本能。然而传统的“包办一切”的育儿观念,会养成孩子自私、冷漠的性格,把别人的付出视为理所应当,却不知道要去回报。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会考虑别人的利益和感受,自然谈不上感恩。

渴了,请孩子为你倒杯茶水;累了,让孩子自己把袜子洗干净;病了,请孩子为你拿药片……你若不把孩子当成一个有一定承受能力的人,又凭什么让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为父母分担呢?让他感到自己的被需要,体会到父母劳动的艰辛,从小就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日后才能有机会回报父母。

消除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首先,家长不妨与孩子做一个小测试,看一看彼此在对方心目中的位置。测试的问题很简单:“生日是什么时候”“最爱吃什么”“最喜欢做什么”“有没有生过病”“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和“什么事情让对方特别开心”。测试的结果应该是显而易见的,父母对孩子的了解会远远多于孩子对父母的了解。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尽量不给孩子特殊待遇,适当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消除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不能形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习惯,对孩子提出的不切实际、无理的要求,父母必须坚决而明确地加以拒绝,并说明拒绝的理由。

建立家庭岗位责任制和有偿服务制。当孩子想要帮助父母做事情的时候,父母要接受并鼓励,给孩子进行“感恩回报”的空间。可以建立家庭岗位责任制,让孩子明白在家庭生活中自己也承担一定的责任,并非所有的事情都必须由父母来做。

父母提供“有偿”服务,给孩子创建一个报答父母的机会。让孩子明白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好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和那么多的想当然。父母的付出需要孩子用实际行动给予回报。在家庭里,父母对子女之爱不应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做子女的不仅接受来自父母的爱,更应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