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婴儿家庭用药指导

婴儿家庭用药指导

时间:2022-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宝宝感冒大多数都是病毒感染,抗生素对病毒根本不起作用。因此一些成人药不易给宝宝服用。这就要求妈妈了解小儿用药的原则,给宝宝正确用药。由于药物之间产生物理吸附或化学络合作用形成配位化合物,联合用药不当时会影响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随之增高。新生婴儿脏腑娇嫩,患病时寒热虚实变化急剧,用药不慎不仅会伤害脏腑功能,而且还会使病情骤然变化。因此,必须善于观察病情,及早诊断、及时正确用药。

宝宝家庭小药箱

1.内服药 消化不好时可以服用酵母片或乳酶生。孩子感冒咽喉发炎时服用小儿感冒冲剂和退热片。

2.外用药 红汞、碘酒、乙醇、清凉油、眼药水等,乙醇杀菌,红汞可用于皮肤外伤,碘酒还可用于外伤引起的肿胀,涂用后可消肿消炎,对溃疡、糜烂、流脓、流黄水的创面很有效。如果孩子烫伤了可涂清凉油或獾油。夏季准备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气丸等驱暑提神的药品。

3.新生儿至1周岁婴儿的用药量为成人药量的1/24~1/12

注意:红汞与碘酒不能同时使用,以免引起汞中毒。

给宝宝用药的讲究

宝宝生病时,父母因急于治病,四处求医用药,急迫的心情溢于言表,于是用药不当的现象屡有发生。以下是一些用药误区,在这里提醒您引起注意。

1.感冒时忌乱用抗生素 一般人们将抗生素类药统称为“消炎药”,但是消炎药不等于抗生素。宝宝感冒大多数都是病毒感染,抗生素对病毒根本不起作用。天气变化大时,家长应给宝宝用些中草药预防感冒。

2.用药时忌半途而废 宝宝有炎症时,一些父母在用抗生素类药时急于见到药效,用一两天不见效果立刻另换新药。其实,这样做只能培养细菌的耐药性。因为抗生素制服细菌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3.发热时忌乱用退热药 父母们为及时给宝宝退热,常常几种退热药一齐上。退热药吃得过多、间隔的时间太近或不同名称的同一类退热药重复使用都会给宝宝带来危害。两次吃药的间隔时间应在4~5小时之间。

4.忌给宝宝用成人药 宝宝各器官组织尚未发育完善,尤其是肝、肾及神经系统极易受到药物的损害。因此一些成人药不易给宝宝服用。如:氟哌酸类药、复方阿司匹林、复方新诺明等。

5.煎汤药时不宜多加水 汤药性苦,宝宝一般不肯接受汤药,因此药量必须少而精。煎时少加水,煎药时间略长一些,煎得浓稠量少,便于喂药。

6.服中药时不宜滥放糖 中医学讲究药与食同源,所有的食物均可按四气五味来分类。红糖性温,可以祛寒;白糖性凉,可以败火。服中药时不可任意放糖。

7.服西药时忌用果汁 因为果汁中含有的酸性物质能使药物提前分解或使药衣提前溶化,不利于肠胃的吸收。碱性药品更不能用果汁送服,因为酸碱中和会使药效大减。

8.忌用茶水和牛奶服药 因为茶叶中含有咖啡因、茶碱、鞣酸、硅酸等,与药中成分发生反应会使药物失效或产生不良后果。牛奶中含蛋白质脂肪酸较多,可在药片周围形成一层薄膜将药物包裹起来,从而影响机体对药物的吸收。

药吃多一点,宝宝的病会好得快些吗

宝宝生病了,妈妈又急又心痛,巴望着病痛快快过去,不要折磨宝宝。可是,性急的妈妈也常常会犯错:给宝宝服药时把握不准药量,以成人剂量随意估算,还有一些妈妈甚至认为,药吃多一点,病会好得快一些。

这些做法很危险,宝宝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这就要求妈妈了解小儿用药的原则,给宝宝正确用药。

原则1:谨慎选择用药品种

宝宝的药应注意选择,不可简单地用成人的药品直接减量服用,最好选用小儿专用药品。

例如在使用解热镇痛药时,成人用的去痛片中的成分易使儿童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紫癜;新生儿使用阿司匹林易在胃内形成黏膜糜烂;感冒通可能造成儿童血尿。12岁以下的小儿尤其要注意禁用或慎用的抗生素:四环素可引起牙釉质发育不良和牙齿着色变黄;诺氟沙星可引起负重骨关节组织的损伤、抑制骨骼生长;庆大霉素可致儿童永久性耳聋及肾脏损害;新生儿使用氯霉素和磺胺类可引起灰婴综合征和溶血。

原则2:联合用药要控制

由于药物之间产生物理吸附或化学络合作用形成配位化合物,联合用药不当时会影响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随之增高。例如部分抗生素与钙、镁、铝等无机盐类抗酸药或含铁的抗贫血药合用会生成配位化合物,影响药物的吸收,降低抗菌效果;因而在服用抗生素期间应暂停服用钙片等药品。

宝宝用药品种应尽量减少,能用一种药物治疗时就不用两种或更多的药,一般合用药品种以不超过3~4种为宜。

原则3:用药剂量要严格计算

小儿用药的剂量一般可按照小儿的年龄、体重、体表面积三种方法计算。

按年龄计算比较简单(肥胖或瘦弱患儿除外),即不同年龄儿童的用药是成人剂量的:1个月为1/14、6个月为1/17、1岁为1/5、2岁为1/4、4岁为1/3、6岁为2/5、9岁为1/2、14岁为2/3。

妈妈同时应注意计算联合用药时同一类药物的总用量,例如服用小儿速效感冒颗粒,同时使用阿苯片退热时,因两种药都含有解热镇痛药成分,剂量应适当减少。

原则4:营养药不可滥用

宝宝生长中需要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主要应当从食物中均衡吸收,饮食正常的儿童一般不必服用营养药。

有些儿童因某种原因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需要补充时,应咨询医生,适当补充。

然而不少家长误以为营养药多吃点没坏处,就给孩子盲目过量服用。实际上这样做非但起不到保健作用,反而导致机体功能失调。

临床显示,过量补充微量元素锌易发生脓疮病;长期服用鱼肝油会引起慢性中毒;大剂量长期服用钙剂和维生素C会造成泌尿道结石。

原则5:喂药方法要适当

小儿一般都不喜欢服用药物,家长不应捏着鼻子、掰开嘴强灌;也不能在小儿睡熟、哭闹或挣扎时喂药,以免呛入气管发生危险。

对大孩子应说服,讲道理;喂小孩子可将药物研碎(肠溶片、控释片、薄膜衣片除外)裹在易消化的食物中服用;哺乳期的婴儿除可将药研粉溶入糖水外,还可将药粉附着于奶嘴上,使药物与奶水一起服下。

用药慎重防宝宝病情骤变

新生婴儿脏腑娇嫩,患病时寒热虚实变化急剧,用药不慎不仅会伤害脏腑功能,而且还会使病情骤然变化。所以新生儿用药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及早用药 新生儿抗病力弱,往往起病较急、病情变化较快,而疾病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不易被察觉。因此,必须善于观察病情,及早诊断、及时正确用药。如常见的新生儿败血症,常有发热及白细胞升高等现象,而仅表现出神情发呆、吃奶不香,如不能及时早治并正确用药就会延误病情。

2.慎重用药 新生儿(尤其是未成熟儿)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系统活力欠佳,用药时如不仔细斟酌、精确计算,常会引起严重的中毒反应。如用氯霉素后可引起灰色综合征;磺胺类药及大量维生素K等可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甚至胆红素脑病;冬眠灵(氯丙嗪)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大剂量使用链霉素不仅可使听神经受到损害,而且还会引起昏迷,导致死亡

3.外用药物应警惕中毒反应 普通的鼻眼净(萘甲唑啉)、皮炎激素软膏、新霉素油膏等都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常用鼻眼净可能引起昏迷、呼吸暂停、肌张力减低等;新生儿大面积使用治疗皮肤病用的皮炎激素软膏可引起全身性水肿。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皮肤薄嫩,皮肤黏膜面积相对大,有很强的呼吸作用。当有炎症或破损时,机体对药物的吸收作用更强更快,因此不能把成人用的外用药用于婴儿。

4.注意用药途径及次数 新生儿、未成熟儿、重危病儿不宜给丸、片剂型药。片剂应研磨成粉或调配成液体,用滴管慢慢喂服,病情重者应静脉点滴给药。因为新生儿新陈代谢旺盛,对药物的吸收快、排泄亦快,给药时应根据病情,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出每日应给药物的总量,把总量分为三四次。

另外,应注意药物分配及副作用,待病愈后再用药一两天以巩固疗效。

婴儿要避免使用哪些药物

婴儿期的特点是:药物易进入脑组织,即使在皮肤局部应用某些药剂(如洗剂、软膏剂等),药物也会被迅速吸收,以致在体内产生全身的作用。

婴儿使用任何药物都应小心,以免影响其生长发育。

由于生理上,特别是智力上的原因,婴幼儿用药时应注意选择正确的药物剂型,一般要求仅使用明确标明了婴儿可使用并提供了相关的用法用量的药物剂型。

避免使用的药物:氯霉素、苯乙哌啶(地芬诺酯)、无味红霉素(依托红霉素)、异烟肼、萘啶酸(3个月以内)、呋喃妥因、磺胺类(2个月以内)、四环素类。

慎用或医生密切监护使用的药物:雄激素、含哌嗪的驱虫药、阿司匹林、多黏菌素E、可的松样药物、萘啶酸(3个月以上)、吩噻嗪类、磺胺类(2个月以上)、维生素A(大剂量)。

感冒药使用要当心

宝宝感冒,家长牵挂。可是在为宝宝使用药物时一定要小心。一些常见的抗感冒药成人使用是安全的,但宝宝即使按规定剂量服用也可能出现意料不到的副作用,有时甚至发生较严重的药物反应。

这是由于宝宝身体各组织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各器官的功能也不完善,抵抗能力较低,对药物敏感的缘故。所以儿科医生告诫:婴儿患感冒时以下几种常见的感冒药应当慎用或不宜使用。

1.阿司匹林 服用该药较易出现消化道反应,因为阿司匹林有局部刺激及损害组织作用,在胃酸环境中它较易穿透胃黏膜及表面的上皮层,并具备角质溶解作用,因而容易产生消化性溃疡、穿孔、上消化道出血等副作用。如果长期使用阿司匹林还可能导致小儿体重减轻,颅内出血以及肝脏的损害。

2.感冒通 该药为双氯灭痛(双氯芬酸)、人工牛黄及扑尔敏(氯苯那敏)等组成的复合剂,有关小儿服用感冒通导致血尿已有不少报道。该药不仅易造成宝宝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腹泻、胃痛、恶心等,而且还会出现头晕、头痛和皮疹等症状。过量或过久使用还可能引起小儿造血功能障碍,甚至导致白血病,肝肾功能损害。

3.消炎痛(吲哚美辛) 该药为家庭常备药,有消炎迅速的优点。但宝宝使用后导致不良反应率较高。比如,常见有胃肠道反应,严重时可致消化道炎症、过敏反应、恶心、剧烈头痛、精神恍惚、抑郁等。此外,消炎痛还可对小儿造血系统产生损害,严重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4.保泰松 为镇痛、解热及抗炎的常用药,但小儿服用可能产生较强的毒副作用。这些不良后果包括:恶心、呕吐、腹痛、便秘等;抑制造血功能严重者造成再生障碍性贫血;对肝脏损害而引起黄疸及急性肝炎;有的宝宝服用该药还可能引起腮腺、舌下腺等腺体肿大、发炎等。

5.速效感冒胶囊 该药也为一种复合剂,主要成分含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及人工牛黄等。对乙酰氨基酚化合物可引起恶心、呕吐、出汗、腹痛等胃肠道功能紊乱,对药耐受性差的小儿还可引起肝脏损害,甚至引起昏迷等。医生建议,一般3岁以下宝宝及新生儿应避免使用该药。另外,常见的感冒药如康必得、复方感冒冲剂、感冒灵片中的主要成分也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宝宝也要慎用。

宝宝感冒用药要谨慎

感冒是小儿常见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治疗小儿感冒的药物也较多。有的家庭备有“小药箱”,孩子感冒了不到医院看,家长拿家里储存的感冒药给孩子吃或者自己到药店给孩子买药吃。这样的做法很危险,因为有不少成人用的感冒药对孩子有危害。所以小儿感冒用药要特别慎重,如“速效伤风胶囊”、“感冒通”、“安痛定”等药含有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非那西丁、氨基比林、咖啡因等成分。这些成分对骨髓造血系统可产生抑制作用,影响小儿血细胞的生成和生长,导致白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降低小儿的免疫力,有的可引起中毒性肝损坏。那么,小儿怎样正确服用感冒药呢?

宝宝病毒性感冒常用药物

由于感冒大多为病毒感染所致,抗生素对病毒无效,所以必须使用抗病毒药。常用的抗病毒药有:

1.三氮唑核苷(利巴韦林) 每日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分3次服或按每日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2.板蓝根冲剂 每次半袋,每日3次,开水冲服。

3.利巴韦林颗粒 每次5~10毫克,每日3次,口服。以上药物可酌情选用,效果比较可靠,副作用小。

在下列情况下考虑合用抗生素:

服用抗病毒药物不能退热;预防6月龄以下婴儿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血液检查白细胞数明显增高;经常患扁桃体炎;出现支气管炎或肺炎

宝宝发热不要急于用退热药

发热是身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既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菌,又有利于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但高热时(39℃以上)应在医生指导下退热。退热的最好办法是物理降温,如喝水、室内通风等。如物理方法不能使体温下降,可配合使用退热药。

常用的退热药有:

10~20%安乃近滴鼻液,每次1~3滴;

对乙酰氨基酚,每天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4~6小时1次。

小儿退热栓,每次半粒到1粒,塞入肛门,一日不超过3次,退热后停用。

不要使用APC(复方阿司匹林),因为APC有兴奋作用,而婴幼儿的神经抑制机制尚未健全,高热时使用易诱发惊厥,还会因大量出汗引起虚脱,甚至因血液中游离胆红素堆积而出现黄疸。同时这种药对消化系统和肝肾功能有损害,有的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造成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尤其是3岁以下的幼儿,一般不主张用这种药。

如何为婴儿选择退热药

小儿退热药的合理选择一直是儿科医生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临床应用的小儿退热药主要有阿司匹林、安乃近、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和其他一些非甾体抗炎药。它们均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各国医师对如何正确而合理地用药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交流中关于药品不良反应部分整理如下,以期引起使用者注意。

1.阿司匹林 “头痛感冒发热,阿司匹林一包”。不了解药品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按这句顺口溜为小儿用药,就可能会出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引起用药儿童出现瑞氏综合征后,医生们对这一老牌药物的用药安全更加注意了。1975-1985年,瑞氏综合征在北美高发,1980年达到了高峰,其致死率约为30%。因此从1986年起,在所有儿童用阿司匹林的包装上已提出警告。该综合征的主要表现有肝功能损害、黄疸、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肾损害。

此外,阿司匹林还会引起胃肠道刺激、延长出血时间、过敏反应等。在过敏反应中以哮喘较为常见。

2.安乃近 由于其明显的不良反应,这些年安乃近用得少了。1977年该药已从美国市场上撤出。目前,27个国家已禁用或限用安乃近。

3.对乙酰氨基酚 该药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即随剂量上升而疗效上升。过量应用此药会引起肝脏损害。对乙酰氨基酚没有其他解热镇痛药常见的胃肠道反应、血小板功能影响、粒细胞减少等,也无肾毒性,故安全性高,目前在全球广泛使用。

4.布洛芬 该药是较为安全的药物,对胃肠刺激和血小板影响不大。但在脱水、血容量低和心排血量低的状态下偶见可逆的肾损伤。过量服用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癫发作等。

我们要正确使用退热药

退热药的种类很多,一般都在体温达摄氏38.5℃以上时才开始服用,而且每次服药中间一定要间隔4~6小时。退热药包含水剂、锭剂、栓剂和针剂:

1.水剂 较温和而安全,最普遍使用的是布洛芬糖浆。

2.锭剂 阿司匹林锭剂退热效果也很好,但某些特定的病毒感染,例如:水痘或流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引发“雷氏症候群”,因此目前几乎不再使用。退热药锭剂多吃也可能引起肝功能问题,一般安全剂量是每千克体重每日不可超过150毫克。

3.栓剂 用来塞肛门,由直肠吸收,效果快速,当小孩拒绝吃药时也能退热,非常方便,但使用次数要少,因密集使用容易退热过度,使体温降太快或是反复刺激肛门造成腹泻,过度使用栓剂也有引发胃溃疡的案例。

4.针剂 打退热针是最不安全的,有的宝宝甚至会过敏休克。然而目前并没有针对退热针所作的过敏试验,因此除非无法使用口服退热药(如严重呕吐或禁食中)且无法使用肛门塞剂(如严重腹泻),用尽方法仍无法退热才会考虑打退热针。

婴儿用药要注意的几个事项

1.剂量不得过大,服用时间不应过久。

2.服药期间多饮开水,以利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减少药物对小儿身体的毒害。

3.3岁以下小儿肝、肾还未发育成熟,不要口服或注射扑热息痛。

4.小儿或其家庭成员有解热药过敏史者,不要用退热药。

5.退热药不要和碱性药同时服用,如小苏打、氨茶碱等,否则会降低退热的效果。

6.中医认为感冒是感受风邪所致,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类,辨证施治疗效可靠,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羚羊感冒片、桑菊感冒片等。

宝宝咳嗽如何用药

咳嗽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症状,咳嗽可将呼吸道内的异物或分泌物清除体外。

小儿咳嗽用药应注意:

1.在疾病的初期,特别是痰不易咳出时,勿滥用止咳药,否则痰阻塞在呼吸道内,痰内的细菌得到繁殖机会,反而会使病情加重;

2.不适当的使用止咳药也会掩盖病情;

3.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如当过频的咳嗽影响孩子的睡眠,甚至引起支气管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时,可以适当应用止咳药,若痰量多不易咳出,同时要用抗菌及化痰的药;

止咳药有三大类。

1.中枢性止咳药 药物通过抑制咳嗽中枢,使其不能下达咳嗽的指令,这类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外围性止咳药 对支气管有局部麻醉作用,其止咳作用比中枢性止咳药弱;

3.中药类的止咳药多数有化痰作用,如杏仁、桃仁等;也有偏于止咳作用的,如百部,宜在痰少咳嗽时应用。

婴儿湿疹用药有方

婴儿湿疹,中医称“奶癣”。发生在面部可见对称分布的红斑、丘疱疹,有的糜烂、渗液,伴有剧痒,严重时可发展至全身。由于用激素类软膏涂抹能很快止痒,所以,有的家长只要看到孩子皮肤有红斑、皮疹,就会像抹雪花膏一样,在患处涂抹上这类软膏。殊不知,如此使用激素类软膏虽可暂时见效,但停药后容易复发,而且长期涂用非但不能根治,反而会加重病情,甚至出现皮肤粗糙、萎缩、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毛发增多等副作用。孩子一张好端端的脸蛋可能会被激素软膏损毁。因此,治疗婴儿湿疹切忌千篇一律,“因病制宜”才能避免外用药对皮肤的过度损害。

患儿仅有红斑、水肿、丘疹,而无糜烂、渗液,可选用1%炉甘石洗剂和含低、中效激素的来可得乳膏(尤卓尔)交替外搽,每3~4小时搽1次。

发生糜烂、渗液时应停止使用上述药物,改用3%硼酸水连续冷湿敷。可用4~6层干净纱布或新的口罩浸湿稍拧干,紧贴糜烂、渗液处,每2~3小时用硼酸药水淋一次,一直保持纱布湿润。每天换一次纱布,直至糜烂、渗液明显减少或消失。创面较干燥后再改用来可得乳膏或氧化锌油加黄连、生地榆散(等量)外搽,每日两次,均匀轻搽患处。

出现红斑并有少量糜烂、渗液、结痂时可选用氧化锌油30克加来可得乳膏混匀外搽,每天两次,薄薄涂上即可。也可用低、中效激素的派瑞桦霜,一般涂搽三四天后再改用氧化锌油加黄连、生地榆散(等量)外搽,每天2次,均匀轻搽患处,勿清洗。

瘙痒剧烈时可选用苯海拉明口服,按每天每千克体重1~2毫克计算,分2~3次服用。湿疹泛发全身且上述多种治疗效果不明显者,可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适当短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苯海拉明糖浆或盐酸异丙嗪(非那根糖浆)、维生素C、钙剂等,待病情控制后酌情减量或撤除。

伴发化脓感染时应及时就诊,接受进一步治疗。

湿疹治疗时需要注意

宝宝得了湿疹,正在治疗,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1.尽可能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少食鱼、虾、牛奶等,避免花粉、尘螨等吸入,发病时避免晒太阳。

2.一般不选用高效和含氟类的皮质激素,如氟轻松(肤轻松)、地塞米松(氟美松)等,尤其是面部湿疹;如病情需要连续使用激素类制剂,一般不应超过1周或逐渐减少用药次数,如一天1次,两天1次,甚至三天1次。

3.湿敷时,面积不要过大,可分批、分期湿敷,先敷糜烂、渗液严重的部位,其他部位则用氧化锌油与来可得乳膏混合外搽。在寒冷季节要避免患儿受寒。

婴儿腹泻别乱用药

在儿科常见到这样的病例:孩子生下没几天就开始腹泻,大便稀薄,呈黄色或黄绿色,每天少则两三次,多则四五次,时间长达几个月,甚至半年。孩子虽然腹泻很长时间,但一直吃得很好,人也不见瘦下去。不过,父母还是难免为此焦虑不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种病在医学上称为“婴儿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下纯母乳喂养的孩子,一般由于孩子胃肠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引起。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治自愈,不必用药。

生理性腹泻的特点是,大便稀薄,每天4~6次,有奶块或少量黏液,常在喂奶后立即排便,除腹泻外没有其他异常情况,精神愉快、食欲正常、睡眠安稳,体重按正常速度增加,无脱水表现,大便化验无异常。

而病理性腹泻由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多伴有发热现象,有些孩子会出现呕吐,粪便有异常臭味,呈蛋花汤或豆腐渣样,含有黏液或脓血,如不治疗会持续加重。出现这种情况,父母一定要带孩子看医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