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直击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的目的

直击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的目的

时间:2022-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一步讲,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教育最终还能够促进宝宝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帮助宝宝更好地适应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也是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的间接目的。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旨在通过抓住宝宝的敏感期对其进行各种感官训练,从而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与人格的健全。

第3节 直击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的目的

人做任何事情都是奔着一定的目的来的,只有目的明确,才能在做的过程中“有的放矢”,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也不例外。那么,对宝宝进行感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在这一节中,我们将着重为家长以及教育者分析一下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的目的。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宝宝的注意力、比较和判断能力,让其感受性更加敏捷和准确

对于0~3岁的宝宝来说,他们对事物的注意往往是被动的,是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所引起的。这个年龄段的宝宝的持续注意时间很短,并且是年龄越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就越短。另外,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无关事物的干扰,注意的对象也都是比较明显的,即隐蔽的、细微的物体他们并不会注意到。

比较能力和判断能力对于宝宝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宝宝的潜在能力遵循递减规律。比如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宝宝,如果一出生就对其进行理想的教育和开发,那么其将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大;如果从5岁开始训练,其可能成为只具有80分能力的人;从10岁开始训练,则可能成为只有60分能力的人。由此可以看出,早期教育对宝宝的成长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注意力、比较能力以及判断能力等作为宝宝将来重要的能力素养,也需要从小进行培养——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的主要目的也在此。

在蒙台梭利看来,宝宝的感觉往往很敏锐,因此是感官教育的“黄金期”。一旦错过,不仅难以弥补,而且其整个精神发展也会受到损伤。感官是心灵的窗户,对智力发展更是起着头等重要的作用。通过感觉训练,会让宝宝对事物的印象更加纯正和清晰。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这本身也是一种智能以及文化的学习,是宝宝智力发展的第一步。更让人值得注意的是,早期感官教育能够及时发现影响宝宝智力发展的感官缺陷,从而也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宝宝进行矫治和改善,让宝宝能够更加敏捷、准确、精练地感受各种事物,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注意力、比较能力和判断能力。

感官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帮助宝宝感官自然发展,并掌握其全面性的自我教育

假如从生物学的角度理解的话,宝宝感觉的发展期是0~3岁,形成期则是3~6岁。在发展期,如果能够对其进行科学的感官教育和训练,则能使其在形成期得到很好的巩固和“定形”。因此,不论是家长还是教育者,都应当重视这个阶段,把握时机,通过教育和训练促进宝宝感官的自然发展,并掌握其全面性的自我教育。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物理学家以及数学帕斯卡曾经说过:“人的心理天生就是精确的,一切知识和进步都来自精确的观察。”蒙台梭利引用了帕斯卡这句话中的精确心理,并指出:感官教育是为了培养宝宝的精确心理。人们与环境之间的接触点就是感官,而心灵正好可以凭借感官经验变得更加灵巧,这种敏锐的辨别能力其实都是在人们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得到锻炼的。同样,宝宝如果想要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以及未来生活,也必须对环境具备相当敏锐的观察力。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蒙台梭利解释感官教育的目的其实就是要把每一个宝宝都训练成为一个观察家。并且,这种教育还是高级心理活动发展的基础。

比如,蒙台梭利指出,很多宝宝在上学之后,往往会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比如畏惧、厌恶等。但是假如这些宝宝的心理发展是根植于感官教育基础之上的话,对学习数学的这些障碍就很容易解决了。

进一步讲,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教育最终还能够促进宝宝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在教育中,家长和老师也都必须了解感官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帮助宝宝塑造相对完美的人格并培养其创造力。

感官教育的间接目的是帮助宝宝更好地适应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感官教育的间接目的是帮助宝宝更好地适应现在和未来的生活,这主要是从社会学角度来说的。众所周知,人类是群居动物,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就离不开社会群居生活。因此,要想使宝宝在未来的生活中能更好地适应这种群居生活,就必须让他们对自己所存在的环境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适应能力——宝宝时期的感官刺激正好可以促进他们达到这个目的。因此,帮助宝宝更好地适应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也是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的间接目的。

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旨在通过抓住宝宝的敏感期对其进行各种感官训练,从而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与人格的健全。同为著名教育家的皮亚杰曾经说过:“宝宝的教育就是感官的教育。”因此,从小对宝宝的感官能力进行培养才是宝宝教育的首要问题,蒙台梭利所创立的科学的感官教育有助于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思维模型,并提高他们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