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绩是一个最直观的信号

成绩是一个最直观的信号

时间:2022-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成绩是一个最直观的信号,家长经由讨论成绩去观察和了解自己孩子的反应模式,同时做出合适的回应以帮助孩子重拾信心。只有当学习和成绩与孩子自身形成良性循环,父母才能将孩子学习的责任和自觉性交还给孩子。借着家长对孩子成绩的反应以及后续引导,也是家庭教育重新回炉的一个契机,经过六七年家庭教育的孩子送到学校,孩子的表现也是对这六七年家庭教育的一个“成绩”报告。

作为家长,借由成绩可以了解学校教育作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的结果,可以通过成绩看到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反应模式。借着家长对孩子成绩的反应以及后续引导,也是家庭教育重新回炉的一个契机。其实,孩子的表现也是对上学前六七年家庭教育的一个“成绩”报告。

小安,女孩,小学一年级,数学成绩很不好,甚至会不及格。妈妈不得已交给托管班老师,让老师盯着她完成作业。才一个学期已经被老师认为是差生,妈妈并不愿意孩子被老师“歧视”,但哀其不幸也怒其不争。爸爸妈妈打过骂过也哄过,效果都不理想

小安目前的反应模式:无助,逃避,认罚,防御——不回应,当作没听见。我们期待和理想的孩子反应模式是:求助,面对,回应交流,行动。

一年级的功课难度较小,成绩不理想大多数原因是孩子的“意愿性”出问题,而非智力或是其他先天性的不足。想要更好是每一个人内在本能的驱动力,为什么会“没有意愿”了呢?

简化一下这个过程:小安因为某些字不认识或者速度欠快等原因少做了一些题目或者做错了一些题目,小安得到一个差成绩(受打击一次),小安被老师批评上课不够专心所以题目不会做(受打击两次),小安在同学之间无形的比较中觉得自己很差劲(受打击三次),小安回家受到家长的责备(受打击四次)。这个过程的某些环节可能会发生在任意一个孩子身上,没有一个孩子有幸从未受到过成绩不好所带来的困扰。但是,如果这个过程反复发生在同一个孩子身上,那么,孩子的挫败感会非常强烈,强烈到她重新拾起信心的力量都没有,外显的行为就是:逃避。

相对成年人的理性,孩子更多使用感性,感觉好就做,感觉不好就不做。而成绩是一个最直观的信号,家长经由讨论成绩去观察和了解自己孩子的反应模式,同时做出合适的回应以帮助孩子重拾信心。

1.如果某一次孩子考得一个不错的成绩——假设是94分,妈妈可以问:这次成绩比以往高许多,你觉得原因是什么?这个问话是把焦点放在“进步”上而不是具体分数上,这样会帮助她建立一个反应模式:进步本身就能得到肯定和奖赏。

也可以直接问:妈妈很好奇小安这次为什么能得94分?这个问话会扩大孩子去检索自己曾经如何努力和重新获取自信的感觉。

有时孩子显得羞涩或缺乏自信,不知该如何回应我们的问话,我们也可以为她分析并提供选择。结合日常观察到的亮点,并把这些亮点放到考了好成绩的原因里,那么,她也会建立起两者之间的连接,会重复去做并养成好习惯。比如:妈妈觉得最近你读书的时候不认识的字少了;妈妈觉得最近你完成作业的时候很专注;托管老师也和我说最近感觉你字词方面的作业写得很顺畅……总之,去发现她的亮点,并表达出来,让她感觉到“自己真的是这样的”,并把这些行为和她的成绩挂上钩,她的自信和成就感基础就慢慢建立起来了。

2.如果成绩没有达到预定目标,请先留意到孩子的努力,找出可以鼓励的亮点先说,再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这次的成绩和目标的差距。事实本身并不会伤害人,伤害人的是对这个事实的解读。作为父母的我们,必须要知道当下的重点是帮助孩子重获信心还是给孩子一个评判。比如这样表达:这阵子你每天都认真完成作业,正确率也比较高,这次成绩和我们的目标虽然还有些差距,但越来越接近了,妈妈会继续帮你,我们一起加油!

3.如果孩子忐忑不安地告诉我们没考好,请爸爸妈妈注意第一句回应。大部分家长会问“考了多少分”,其实这个时候,如果第一反应是感受她的情绪并对此有所回应会更好,比如“是不是有些失落?待会儿我们一起看看卷子找找原因”。如果她觉得你理解她并愿意和她并肩作战,她的安全感会强一点,也会更加有勇气面对失败并寻找失败原因和解决方案

有时候,妈妈会用“没关系”来安慰成绩不理想的孩子。一方面,成绩对于学生就如工作业绩对于已参加工作的成年人那般重要,成绩是成就感的来源,自我价值的体验,并不是没关系;另一方面,为人父母,期待孩子变得得优秀也是一种本能,若是内心在乎最好不轻言“没关系”。我们的努力方向是让孩子自己重视成绩,作为学习的结果,作为努力的回报。只有当学习和成绩与孩子自身形成良性循环,父母才能将孩子学习的责任和自觉性交还给孩子。

小学阶段是孩子全面发展的阶段,成绩作为一个难以回避的事情在孩子成长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作为家长,借由成绩也可以了解学校教育作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的结果。我们可以通过成绩看到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反应模式,情商、逆商和智商都很重要,并且彼此互通互动。借着家长对孩子成绩的反应以及后续引导,也是家庭教育重新回炉的一个契机,经过六七年家庭教育的孩子送到学校,孩子的表现也是对这六七年家庭教育的一个“成绩”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