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儿脐部病症宜采用的防治措施

小儿脐部病症宜采用的防治措施

时间:2022-0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婴儿出生,脐带被结扎、剪断,脐带残端最后干燥、脱落,在腹部中间残留的小凹陷瘢痕组织就是肚脐。应去医院用10%硝酸银烧灼肉芽组织,或用电灼或手术切除。此病虽死亡率较高,但只要注意采用新法接生,无菌操作,防止脐带污染,就可完全预防。

婴儿出生,脐带被结扎、剪断,脐带残端最后干燥、脱落,在腹部中间残留的小凹陷瘢痕组织就是肚脐。肚脐虽小,却是一些疾病的好发部位,有的还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应予以高度重视。

1.脐炎 轻的仅见脐部与周围皮肤发红肿胀,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常有臭味。重的脐部红肿明显可发展成腹壁蜂窝织炎或形成脓肿、皮肤坏死;细菌还可通过解剖上尚未完全闭合的脐血管侵入血循环,造成败血症等严重后果。发现脐炎必须及时处理,首先保持脐部皮肤清洁卫生和干燥,可用无菌棉签蘸3%过氧化氢溶液或75%酒精清洗脐部,涂上1%~2%的紫药水,再用消毒纱布包扎。必要时要用抗生素消炎。

2.脐肉芽肿 如脐炎长期不愈,或脐部创口受到爽身粉、脐带粉、滑石粉等异物的刺激,脐内就会形成息肉样的樱红色肿物——肉芽肿。表面有脓性分泌物,经久不愈。应去医院用10%硝酸银烧灼肉芽组织,或用电灼或手术切除。

3.脐疝 即“疝气”。脐部周围的腹肌发育不全或形成的瘢痕组织薄弱,遇啼哭、咳嗽等腹腔内压力增高时,腹内的一部分脏器如肠、肠系膜等会从此处疝到皮下组织而形成。当小儿咳嗽、哭闹或挣扎时,脐部鼓起一个球形或半球形、核桃大小的肿物,表面光滑,小儿安静或卧床休息时肿物可消失。用手回纳肿物时可听到“咕噜”肠鸣音和滑动感。脐疝一般在脐带脱落后的数天或数周内出现,一般情况下,可随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发育而自行愈合,若长大至4、5岁仍未愈合,则应到医院手术修补。

4.脐膨出 是在相当于脐带部位有突出腹外的腹腔脏器,表面没有皮肤覆盖,只有一层由腹膜和羊膜黏合而成的囊膜。在生后第一天,这种囊膜湿润、透明且柔韧,里面的脏器清晰可见,此后逐渐变得干燥、浑浊而脆弱,如不及时处理,囊膜破裂后,婴儿可因内脏暴露并发腹膜炎、败血症等而危及生命,应尽快手术治疗。

5.脐带风 是脐部感染破伤风杆菌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此病虽死亡率较高,但只要注意采用新法接生,无菌操作,防止脐带污染,就可完全预防。

6.脐窦 指卵黄管在肠端已闭合,而在脐部未闭合残留一段较短的管道。表现为脐部有一较小的圆形窦口,常有少量无色液体流出,无恶臭味,不带粪质,用探针可探及窦道。脐窦一般主张在出生6个月后手术切除,由于脐窦可能继发感染,故术前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卫生以防感染。

7.脐息肉 脐息肉系指胎儿时期脐部残留的肠黏膜,临床表现为脐部外表呈红色,看上去很像一小块粉红肉,触之会有少量血性黏液流出,脐部无窦道,脐息肉早期宜用5%~10%硝酸银烧灼,无效时可行电灼或手术切除。

8.脐湿疹 婴幼儿脐部皮肤相对娇嫩,容易被擦伤,过敏体质或免疫功能低下时,会发生脐部湿疹。表现为肚脐内或脐周起小的红色丘疹或皮肤糜烂、渗液,反复发作,难以消失。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待皮疹干燥结痂后,再涂糊剂或软膏,如黑豆馏油、糠馏油等。中药苦参、地骨皮、细辛等煎水熏洗效果也很好。

为防小儿脐部患病,平时应特别注意其肚脐的护理,一旦发生异常,应及时送医院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