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翘起你的大拇指

翘起你的大拇指

时间:2022-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赏识教育系列丛书》畅销全国,并已在台湾地区出版,引起轰动,掀起了一股赏识教育旋风。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杨海波称“赏识教育”为中国当代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学习的革命》一书的作者戈登称“赏识教育”为发生在中国的“学习的革命”,是教育的回归。我们本文开篇提到的聋哑女孩周婷婷的父亲周弘运用的是翘大拇指都翘酸了的“赏识”方式,而有些孩子却对母亲的夸赞方式已经厌烦了。

赏识孩子:翘起你的大拇指

有这样一位父亲,老三届毕业,曾是工厂普通工人;他有一个女儿,一个刚生下不久就双耳全聋的女儿。二十年来,这两个普通的生命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系列不平凡的奇迹:

女儿三岁半一句话不会讲,六岁却能认识两千多汉字;八岁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小学阶段连跳两级;十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十六岁被辽宁师范大学录取成为中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生;十七岁被评为全国最年轻的自强模范;二十一岁赴美留学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 2002年荣膺首届海内外中国妇女十大时代人物。

这位父亲就是周弘,女儿是周婷婷。

这种起于民间的来自一个普通父亲的教育方法被誉为世界上最著名教育方法之一,《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新华日报》、中央电视台、各级地方台、英语BBC等近千家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了这一教育成果。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赏识教育系列丛书》畅销全国,并已在台湾地区出版,引起轰动,掀起了一股赏识教育旋风。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杨海波称“赏识教育”为中国当代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学习的革命》一书的作者戈登称“赏识教育”为发生在中国的“学习的革命”,是教育的回归。

由此可以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无形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赏识教育”是每位家长和教师都使用过,无意中又遗忘的教育;是让家长和教师捡回宝藏,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心态的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方法,是让家长和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

无论如何,家长对孩子的爱没有变,教育孩子的初衷没有变,“赏识”孩子没有错,“赏识”学生没有错,关键是看如何“赏识”,如何将“赏识”化作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1.正确理解“赏识”与“批评”的关系

赏识不等于表扬,“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才”、“蹲下身子跟学生讲话”,强调的是家长和老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学生对话,从理解的角度出发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批评亦不等于体罚、棍棒教育,更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孩子觉得难堪,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古人尚曰“闻过则喜”,今天的孩子完全能够接受善意的批评,批评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明白事理,并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时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才能取得心理的平衡。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由此,父母和老师都不应该过多剥夺孩子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最佳时机。

2.把握好批评和赏识的关系

批评和赏识二者之间怎样结合才能使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呢?在词典里,“教育”是指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将这字面意思引申开来,培养新生一代,教育者需要以人为本,一切都是为给孩子传递知识、培养能力而创造条件。教育不仅仅是老师单方面的事情,教学的成果取决于双方面的合作,要以“赏识”为底色,一视同仁,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为师生、亲子之间搭建起一座平等的桥梁,在此基础上适当地批评,或在赏识中蕴藏着批评。这不仅于身心健康无害,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发展。在赏识底色上的批评,要顾及孩子的尊严和心理,对孩子的批评要对事不对人,犯错了,亦不可使用讽刺挖苦、带有威胁性的语句。这种批评是朋友式的善意提醒,是发自内心的关怀,自然会得到孩子的认可和感激。

3.对孩子的“赏识”要一视同仁,并不意味着“赏识”教育的方式是千篇一律的

我们本文开篇提到的聋哑女孩周婷婷的父亲周弘运用的是翘大拇指都翘酸了的“赏识”方式,而有些孩子却对母亲的夸赞方式已经厌烦了。赏识,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赏识,要有针对性,因材施教。对像周婷婷这样聋哑以及危重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孩子,他们缺乏自信心,有强烈的自卑感,又缺乏自我评价能力,赞赏和表扬的色彩应该强烈一些,需要用来自心灵的支持不断增强孩子的勇气。而对大部分健全而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孩子来说,家长过多的“好”、“你真棒”、“你的错误是可以原谅的”,这样的表扬与鼓励则会显得肤浅,充满功利色彩,从而让孩子麻木,甚至反感。那么,如何把握一个度,什么该去赏识,什么不值得赏识?怎样把握赏识与批评的关系?

教育家陶行知在担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有一次在校园里看到一个学生拿着砖头砸另一个同学,他制止了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并让肇事者到办公室去等他。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那个男生早已等待多时,静候发落,陶先生却给了他一块糖,对他说了一句话,然后又给了他一块糖,又说了一句话……最后,陶先生一共拿出了四块糖,说了四句话,这个男生却哭了,并内疚地承认了错误。

另一个故事则来自一位老师的课堂实例。他讲课的时候发现一个学生正在偷偷玩兜里的四颗红枣,他没收了这四颗又圆又大的红枣,还将这红枣作为奖品奖给了班里的其他同学。结果,这位老师却赢得了被没收红枣的学生的道歉和真心感谢。

四块糖和四颗红枣,都是老师用以赏识和批评的道具而已,都得到做了错事的学生发自真心的歉意和感谢。对于家长而言,应该借鉴其方法的精妙运用,需要心灵、智慧、哲学的把握,才会使得教育孩子的方式显得艺术、温情、轻松,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