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训练,调整注意力差的孩子
注意力是一种多面的、动态的、多层次的过程,并且受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大脑的额叶、脑干、丘脑在调节随意注意力方面有重要作用。
宝宝行为案例
文文6岁了,她性格活泼好动,记忆力也较好;但上课总是不能专心,无论上什么课,都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总是听一会儿就动,要不就走神。很多家长都存在和文文妈妈一样的问题:不知道怎样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专家指导
■对这些注意力差的幼儿,父母可以从多方面加以适当训练
(1)弹琴数数。由家长或老师弹琴,每弹一个音,让孩子数一个数,弹到某一个音时就停下,叫孩子说出一共弹了多少个音。
(2)拍球数数。由一个孩子或大人拍球,每拍一下,让别的孩子数一个数,拍到一定数时,突然停下,看孩子能否说对拍球的总数。
(3)物品变位。在桌子上摆几件物品,让孩子看清楚后,令他转过身去,将物品变换位置或取走其中的一两件物品,再让他转过身,说出物品的变位,或者说出被取走物品的名称。
(4)数字变位。在黑板上顺序贴出由1到10的10个数字,让孩子观察并认识这些数字,然后让他转过身去,把个别数字交换位置或者取走,再让他转回身来,迅速说出哪个数字变了位置或者已被取走。
(5)复述图画。给孩子看一张或一组有趣的图画,然后移开,让他复述所见图画。
(6)看几何图形数数。在黑板上画出按由易到难顺序排列的几何图形,让孩子对各类几何图形进行分析判断和计数。这样既能训练他的注意力,也能训练其观察力,提高思维能力。
(7)从孩子有兴趣的事着手。如拿本照相簿,为孩子讲述他出生、成长的故事;欣赏孩子的劳动作品,听听他小脑袋里在想什么;观察渔港里的小鱼,池塘里的蝌蚪……
(8)建立秩序感。为孩子提供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落,在学习物归原处、整理个人物品的过程中,逐渐建立秩序感。在日常生活作息上也要有规律,生活规范要建立。在执行过程中,家长要严格而不严厉。
(9)让孩子经常练习一些如拍球、走平衡木、滑滑板等体育活动。当孩子能够熟练地在平衡木上走动,或者玩滑板时,可以在他玩的同时,训练他接投球,这样既能训练其动作,又能训练其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纠正起来比较困难,也容易反复。但是要下决心去纠正,也没什么纠正不了的毛病,只是家长要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来纠正,要有足够的耐心。需要注意的是:开始时家长给孩子定一个起点,起点相对要低。比如孩子可以持续5分钟不分心,那么起点定在4分钟左右。孩子持续到这个标准以上,家长就要给予表扬。这样可鼓励孩子的信心和兴趣,争取注意力能一点儿一点儿地增加。一般说,小学的孩子能够持续用脑15~30分钟,达到这个标准,也就不算注意力不集中了。
知识导读
出生3个月的婴儿,由于条件性定向反射的出现,开始能够较集中地注意一个新鲜事物;五六个月时能够比较稳定地注视一个事物,但持续时间很短。随着活动能力的增长,生活范围的扩大,孩子从出生后的第二年起,开始对周围很多事物感兴趣,也能稍长时间地集中注意某一个事物,专心地玩弄一个玩具(购买玩具),留心注意周围人们的言语与行动。
到了幼儿期,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长,可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去做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或者听讲故事。由于学前幼儿仍以无意注意起主导作用,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仅短暂,而且很容易转移。例如四五岁的孩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故事,突然窗外传来一群孩子的欢笑声,他们的注意就会立即转向窗外。
曾有研究报道,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随年龄增长而递增:2~3岁婴儿能集中注意力10分钟左右,5~7岁15分钟左右,7~10岁20分钟左右,10~12岁25分钟左右,13岁以上30分钟。
行为矫正TIPS:避免宝宝注意力差
有意注意在孩子入学之后,在教学的影响之下断续进行,但有意注意的形成却是孩子入学准备应有的重要条件之一。一般说,孩子在幼儿园通过参予活动所达到的一定目的,如组织参与游戏,尤其是参与一些比赛性的作业或劳动,为了实现这些目的任务,他们就会不断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会促进有意注意的发展。
家长最好在孩子两三岁时,就给他们一张固定的小桌、小椅子,离成人交谈场合远一些,离电视、厨房也远一点,总之干扰愈少愈好。孩子一旦坐下来看书,玩玩具,就尽可能让他维持长一些时间,来了客人也不一定非要打断孩子要他表示礼貌。家长讲故事也要专心地讲,尽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时间长一点,不要讲几句又扯到别的事情上去了,不要随便中断。即使孩子捏泥人、做手工,也是大脑连续的活动,家长最好不去干扰他的思路,这样就能使孩子逐渐养成沉浸于内心活动的习惯,不容易分心。
孩子入学以后,家长要注意从一开始就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孩子在完成作业时,除了固定桌椅外,与学习无关的摆设(如画片、小玩意等)要一律撤除。孩子坐下来写作业看书以前,要求孩子准备好笔、墨水、橡皮等学习用具,喝水、上厕所等琐事也最好不要等到坐下写作业以后才又想起,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一坐下来就能很快地进入思考状态。坚持一段时间后,不但能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流畅灵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