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庭教育有捷径可寻

家庭教育有捷径可寻

时间:2022-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有能力在未来的路上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依赖父母有一个年龄的要求,有一个度的把握。自我教育并不难,最主要的是父母要有这种意识,同时要让孩子也有这种意识。父母、老师教育孩子,是他们的义务,是必须的;但最好的老师是自己,自己做自己的老师,自己教育自己。只上过几天小学,后来竟成发明大王的爱迪生,靠的就是自我教育而成就其卓越人生的。

家庭教育有捷径可寻——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大人们不能永远跟随孩子,什么时候才能放手呢?在什么样的年龄段放手呢?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有能力在未来的路上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依赖父母有一个年龄的要求,有一个度的把握。但也绝对不是说,等他长大了,放到人堆里再去学,那就太晚了,于是我们看到有很多的大学生心智不够成熟,不会管理自己、照顾自己,早年该学习的没有学到,现在一下子要补很多的课,又没有人辅导,他们就手忙脚乱了,出现了很多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情景:混到毕业、大谈恋爱、夜泡网吧、挥霍金钱,甚至产生出心理疾病,乃至自杀等等。

中国青少年的教育目前大致包括三种,即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我认为还应再加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水平是和一个人的认知水平相联系的,他能表现出一个人的聪慧程度。人,需要终身不间断地自我教育,并在其间使自己的心理品质不断地进步。自我教育并不难,最主要的是父母要有这种意识,同时要让孩子也有这种意识。这里说的自我教育就是要从自省开始。

一、自省从父母开始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孟子曰:吾善养浩然之气。

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为后人做出了自省、自悟的榜样,而当今的孩子,21世纪的孩子在初中以后,他们对人生、道德、哲学、社会的了解和理解完全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思想教育,而这个教育是向内的、自我觉察的、自我反省的,教育者、受教育者都是自己。

请看一个妈妈的自省过程:“肖辉已开始上学了,回家后对学校的事只字不提。我会直接问他,他却不回答我。接着我开始注意到,他很少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对我这样身兼教师的母亲而言,有一个这样的小孩,很让人泄气。我察觉的头几件事是,我询问肖辉的语言习惯,是直接把他置于极易受伤害的立场中。他讨厌做错、说错,因此,为避免回答问题不当,他干脆不予回答。我反思自己的谈话过程,我那严峻的客观态度和检察官的姿态,对我那瘦小的7岁的儿子确实锐不可当。他唯一抗拒的方法就是保持沉默。这真是让我羞愧极了。后来,我发现我如果用较为温和的方式交流,比较能够得到答案,如果我能耐着性子并仔细聆听,我终究会听到他提起发生在学校的事。渐渐地,他开始敞开自己,让我一窥他内心的自我。”

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妈妈的自省让自己去回顾过去的教育过程,然后反思过程与后果的必然联系,最后“耐着性子”做出调整,使事情发生质的变化。这个变化太值得了,当妈妈在孩子7岁的时候就做出了这样正确的调整,那真是孩子的福气;如果妈妈常用自省让自己成长,未来他们的亲子关系会在很大程度上做到和谐,对孩子的心理和谐成长也至关重要。

当我们在自省中大有收益时,千万别忘了,把这种好方法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从小培养自省能力,让他一生受益。

有一幅画我特别受启发,画上画的是一个先生的背影,西装革履,他两只手向后面背着,手上拿着一束花,是郁金香,可以看得出他在凝视着远方,并没有远处的景。就这样一个画面。当时我就突然想,假如这要是一个父亲该多好,其实他时刻在准备着去赞美孩子,但花是放在身后的;他时刻关注着孩子,但是远远地看着;他时刻准备着为孩子提供帮助,但他给孩子的是一个背影;因为我是爱你的,所以我会尊重你的个性。因为我是爱你的,所以我与你保持距离,留给你足够的自我成长空间。请把爱藏起一半,让爱更有道理。

二、方法一:自省与自我管理

孩子不可能永远做儿女,也不可能永远做学生。父母、老师教育孩子,是他们的义务,是必须的;但最好的老师是自己,自己做自己的老师,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的缺陷、自己的无知,需要改善的地方,自己最清楚,除了自己,谁又是最了解你的人呢?如果把自己的教育完全托付给父母和老师,我们岂不是很被动?在被动中学习,你以为效果会怎样呢?

一个人要吃饭,就要会做饭;要吃菜,就要会烧菜,总不能一生都由别人来伺候。热了,就要脱衣;冷了就要添衣;对寒来暑往一点都不懂,当然容易着凉中暑;身体的各个器官需要自己来保护,跑步前要先活动筋骨,冲刺后不要马上停下来,出了汗不要立刻脱衣服,如果自己无知,疾病就会经常找上门来。

在思想上,能闻一知十,举一反三,也叫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就是自我要求、自我学习。爱迪生说:成功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只上过几天小学,后来竟成发明大王的爱迪生,靠的就是自我教育而成就其卓越人生的。

自我教育就是要自我充实,不要只想依赖别人,平时自问、自觉、自发、自悟;透过自我的关照而能找到自己,发展自己。自我关照是未来自立成熟的基础,那具体该怎么做呢?

1.重新认识自己

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物质上,二是精神上。

物质层面:比方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在同学中的处于什么位置;你的肤色,你的胖瘦,你的口齿清晰度,你的服饰水平,这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事,恰恰是必须的。有一次,一少年宫舞蹈班招生。一个酷爱跳舞的小姑娘来应考,考官发现,她不仅长得漂亮,而且乐感也很强,小姑娘也信心十足,但遗憾的是她没有被录取,当知道真正的原因后,她哭的一塌糊涂。原来,她的身材比例不对,上身稍微有点长。这个原因太出乎意料了,小姑娘从来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不足,痛不欲生,开始恨自己的身体。没有人教她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有一天她在失败的时候才对自己有所知,可以想象她的痛苦。如果预先知道自己的身材特点,正确面对就好了。其实,这样的身材一点也不影响她成为一个好学生,一点也不影响她会成为未来的好的工作者。她只是不适合做舞者这一行业而已。了解自己,意味着不会那么容易崩溃。

精神层面:比方说,你有什么样的理想,你为什么把它作为你的理想,你的理想和同学们的有何不同;你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它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你有没有“朋友”的认定标准;你是如何看待分数的;你懂得什么叫坚持原则吗;你是否意识到可以去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等等。要不断地去了解自己,这是第一步;然后才可能去认识自己,把握自己。

2.检查走过的路

走过的路要常回头看一看;写完的作业要常回头看一看;写完的考卷一定要回头看一看;有了好朋友又崩了,回头看一看。回头看的时候,一定能发现一些平时没发现的问题;回头看的时候,一定会有所反思、有所意会、有所警醒,这就是自省的过程,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进步了。

12岁的儿子过生日,妈妈说,无论这个生日如何过,有一个过程是不可少的。那就是你一定要找一个没人的地方自己静静地坐一坐,回忆一下以往走过的路,总结一下自己。12岁的孩子还似懂非懂,但每年的生日妈妈都坚持要他这样做,她相信16岁生日时孩子的回顾水平一定不一般,26岁更不一般。回顾的过程里存在着自我觉察,自我反思,它是成长的重要过程之一。

3.多拿出一些理智

孩子的生活里有太多这样的时候:该起床了,还想多睡会儿;该写作业了,还想多玩会儿;该上学了,还想再多听会儿音乐;该睡觉了,还想再看会儿电视;该下线了,还想再聊会儿;该回家了,还想……他经常面临着自己说服自己。拿出一些理智来,理智出现的时候越多就越趋于成熟。现在有很多的时候都由爸爸妈妈代替了,应该自己说服自己的,却变成爸妈对自己的说服,结果你还嫌他唠叨。这是作为一个人必修的功课,我们每天都要面临着无数次的自我说服。所以必须学,而且要从小时候学起。需说明一下,自我说服要在道德标准的引领下进行,这样的话,自我说服力越强,孩子越趋于成熟;但你看那些闯祸的孩子、犯罪的孩子,他们在做决定之前也一定有一个自己说服自己的过程——去做还是不去做。最终他去做了,这就是道德标准失衡,自我说服的意义就变了。

4.不断的自我调整

孩子的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时候:作业太多了,心里好烦啊;老师冤枉我了,好委屈啊;好朋友闹崩了,好难受啊;这次没考好,好沮丧啊;今天又挨打了,好气愤啊;又输了,真讨厌!这都是面临调整的时候。

孩子的状态是很重要的,状态好就很容易出成就,但好状态是不断调整出来的,因为不断地有烦恼来扰乱我们的好状态。要让我们的孩子知道状态是可以调整的,每个人都能拥有好状态,要有这种意识,有了意识,方法仅仅是很简单的工具罢了。

父母要允许孩子有状态不好的时候,不要着急,不要焦虑,更不要把你的这种不安展现给孩子,一切都是正常的,应该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接纳,可以帮助他调整,也可以给他时间让他学着自己调整。

5.学着做决定

自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自己决定自己。我们总认为孩子还小,不会做决定,一切由我们来吧。等他20岁了,你认为可以放手了,让他自己做决定吧,可这时你才发现他的自我决定水平还处在少儿阶段。孩子一定要在他的各个年龄阶段学到他应拥有的本事,可事实是啃课本的时间大大地占用了他本应学习其它本领的时间,于是我们这些大人们亲手制造出了一批批高分低能的新青年,这是一种悲哀。在道德标准的引领下,自我决定的水平越高,成熟度越高,即使把他放在一个远离我们的地方也放心,这也是我们做父母的的责任

三、方法二:带孩子走出去

见多识广,遇事多,思考的机会就多,做出反应的机会就多,当然自我反省的机会就多。

把成长的责任还给孩子,让我们懂得为孩子创造环境,这个环境有足够的空间,有丰富的方方面面,在这个环境里,能让孩子的思绪插上翅膀自由飞翔,在这个环境里他不仅能学到具体的知识,还能感悟出人生的哲理,更是有很多的机会去做“自省”这个动作,为他们将来独自做自我管理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每个家庭,父母们都会尽一切努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比如说:一人一个房间,买足了所有用得着或用不着的学习工具、花钱上最好的学校等等。但是,大自然这个“环境”给孩子带来的受益却被许多人忽视。

有过这样一个实验:一只小黑熊,它幼小时就被关在铁笼子里面,年复一年,从没有被放出来过。当有一天终于把它解放了,轰它走出笼子时,它只在笼子周围的水泥地上走来走去。尽管周围有草地、有水塘、有它爱吃的食物,但它只在笼子旁边的水泥地上走动,因为它从小就只在水泥地上走动。这让我们想起那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他们何尝不是生活在“笼子”里呢?他们从一出生就生活在“人堆”里,在家里有一大群宠爱者,在学校更是上千人堆积在一起,大街上除了高楼大厦就是人,而且也只在“水泥地”上行走。这个“笼子”造成的印象,除“笼子”外,没有其他的。做父母的不应该忘记,无论孩子还是我们,都还是大自然的孩子。

如果有一天,您跟孩子来到一望无际的大海边,坐在软软的沙滩上,看眼前卷起的浪花冲刷着金色的沙砾,海鸟在海面上低飞遨翔,风帆点点,还有那远处天边燃烧着的晚霞……我们无法想象坐在您身边的这个小人儿,他想象的阀门一旦打开会是什么样的。他会发现天和海连在一起,海上的船近大远小,海风比城市里的风清凉,蓝天的颜色和大海的颜色相近。他还会告诉您,您的脸被夕阳映得很红,很好看……

记得初一年级有一篇作文就叫《夕阳》,真的是挺难为孩子们,因为大多数孩子只是从楼缝里看过夕阳。语文书上的文章都是专家们精挑细选的,很多的文章都需要孩子们对自然有所接触才更有益于理解和感悟。比如:《小橘灯》、《桃花源记》等等,如果没有看过山峦飞瀑、高峡平湖这些自然美景,如何能驾驭得了这些课文,除了死记硬背还能有什么?更谈不上感悟了。

有一次,我们带孩子们去郊区农村,看到树枝上挂满了各种颜色的塑料袋,随风飘扬着,麦田地里也随处可见。我们就在一起讨论有关塑料袋的问题:它的最终归宿会在哪里?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发生什么变化?要多久才能发生变化?它带给人们的好处有哪些?弊端有哪些?会给地球带来什么?我们平时都做了些什么?今后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这就是自省的过程。

望着满天飞舞的塑料袋,孩子们静静地看着,想着。突然,一个孩子冒出一句:“大自然是我们的,我们应该爱护它!”这句话如果是他们看着书、看着电视说出来的,我不至于感动,可现在他们是在田间地头上看着塑料袋给环境造成的危害时说的,是他们从自然当中感悟出来的。我会感动,因为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印象是深刻的、刻骨铭心的,这就不仅是写一篇好作文的问题了。“人与自然”可能会成为他今后关注的话题之一,并会试着做些什么,对他今后的整个人生都将有深远的影响。当然,这只是个小小塑料袋的启示,我们无法想象出孩子们若能多接触大自然,那带给他们的启示将会有多少……这就预示着自省的力量。

四、方法三:玩耍中快乐的自省

多数家长都有这样的心情,看到孩子专心致志地学习很高兴,看到孩子在玩就会担心,担心孩子玩的时间过长而影响学习。

玩,从婴儿到老人都喜欢的,这是人的天性,难道我们大人不爱玩吗?其实我们也是孩子,只是年龄大点而已。玩对人类是很重要的,甚至玩在某种意义上是有潜在的作用,当时看不出,但只要在脑子里留下印迹,未来的某一时刻都会派上用场。

玩是孩子发现自我的桥梁;

玩是孩子自我管理的开始;

玩是孩子情感发育的基础;

玩是孩子世界观的摇篮;

玩是孩子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长廊。

实际上,孩子小时候的玩耍,大部分都是模仿成人的游戏,是他们进入社会之前角色的演练;同样对他们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大有好处。在玩的过程中,会显露他们的一些才能和智慧。事实上,玩得好的孩子在学习上大都有灵气,而在学校里,学习上花时间最多的学生,往往不是学得最好的。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的解决问题,不断的面对成功与失败,进而带来的就是不断的自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认知,于是他成功的概率就越来越高。

所以,我们提倡孩子们玩,我们还提倡大人和孩子一起玩,不管孩子有多大,也不管您有多大。如果童心能经常回到我们身边,让我们在游戏中享受一番,就像从纷繁杂乱、忙忙碌碌的世界中来到蓝天绿野、心旷神怡的大自然中一样,放松一下神经,又能在玩中最大程度地亲近孩子。因为我相信:玩是父母沟通孩子的最有效的途径;玩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最好时机,玩也是父母实施教育的最佳载体;玩是父母学习成长最喜爱的方法,孩子喜欢您的时候,就是您把自己也当孩子的时候。

其实我知道您并不反对他玩,只是怕他只顾玩,玩野了,玩歪了。但是,玩也是可以引导的。可以试着和孩子一起玩,比方说:

(1)公园散步。

(2)骑自行车比赛,或爬山、游泳。

(3)去他喜欢的餐厅吃饭。

(4)去买他一直想要的书、磁带、光盘。

(5)举行周末好朋友聚会,让他邀请同学来家中做客。

(6)去拜访一位知名人士或一个重要的人物。

(7)去看电影或演唱会。

(8)去看某种比赛,或参观博物馆。

(9)去某个亲戚家过夜,或去远足。

(10)对他的爱好支持,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11)适当的电脑游戏。

作为父母,我们要善于引导孩子玩,要主动地、有意识地,带领孩子做游戏和玩耍,支持孩子玩的天性。在同孩子玩的过程中,给予支持和限制,玩就要玩好,学就要学好,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主动的培养孩子发现的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

大科学家当中有很多在小时候都是“高级玩手”。牛顿小时候常做“蠢事”,他曾把灯笼系在风筝上做实验;爱迪生小的时候也坐在鸡蛋上试图孵出小鸡来;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小时候对月亮好奇,好几次天真地爬到树上“摸月亮”,差点摔下来。

但有些家长在孩子玩的时候,特别是在兴趣发展方面,孩子喜欢学的,他不让学;而他想让孩子学的,孩子又不喜欢,严重时,便和孩子发生冲突,有时还很尖锐。其实,这个错在做父母的,因为他们常常把自己的希望和爱好强加给孩子。但是孩子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对父母为他们做出的选择往往并不满意,并不领情,从消极对抗以致发展到公开对抗。

如果我们的孩子从玩中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而这个兴趣又是积极的、健康的,家长就应该支持孩子,让他们在玩中增长智慧和才干。

五、在自省中为自己负责

1.一个孩子如果懂得为自己负责,那他周围的大人们可就省心多了。他知道关照好自己的学业是自己的责任;他知道房间要整洁是自己的责任;他知道疼爱爸爸妈妈是自己的责任;他知道保护好身体不受伤不生病是自己的责任;他知道必须分辨是非把握自己是自己的责任……一个孩子愿意为自己负责,这是实施自我教育的前提,因为自我教育会帮助他最大可能的实现他的责任,他会去经营他的责任范围,并充分享受自己的经营带给自己的快乐。家庭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比方说,今天是先写语文作业还是先写数学作业,孩子自己说了算,学习是他的事情,他要统揽下来,与我无关,我是站在旁边的人,如果需要我可以帮忙。但主角一定是孩子,书包里的责任一定是要他全部担当的。这里着重要说的是大人们要想开些,尤其是在一开始上学的时候就要给孩子这种负责任的感觉。孩子一旦感到这件事要自己负责,他就会去想怎样担当起这份责任呢?这时,自我教育就很好地成为一种可能了。

大人们大包大揽是孩子们建立责任心的灭顶之灾,是我们用“爱”浇灭了他的责任心,而后又喊着“这个没良心的东西”,“他怎么什么事都不知道操心呀”,爸妈自行成了他的金拐杖,没有理由怪孩子。孩子缺乏责任心一定是怨我们这些大人们。

2.一个爸爸曾跟儿子说:“你不仅要为自己负责,还要学着为爸妈负责,我们对你也有依赖感,想得到你的支持,你的理解,你的关注,你的意见。况且有一天我们会老的。”一个男人的能量有多大,关系着他周围人的安全感和依赖感有多大,尤其是你身边的老人和孩子。你看爸爸这个角色在家里多重要,姑姑、叔叔、爷爷、奶奶都对他有所依赖,从某种程度上讲他是这个大家庭的依靠和主心骨。他责任心的能量有多大就决定着大家庭有多团结,有多安和。

3.一个妈妈曾跟10岁的女儿说,我在你很小的时候就给你买“少儿保险”,女儿只是听着,点点头。女儿15岁时,保费永远不用再交了并带着女儿去保险公司领取了第一笔教育金,在她初中、高中、大学的每一年都能领取一笔教育金。女儿问妈妈,你干嘛给我买保险?妈妈说,这是责任。看着女儿那困惑的眼神,妈妈接着说,在你走入社会之前,我和爸爸必须要承担起你学业的费用,如果我们身体条件、经济条件都一直很好,那我们供你上学没问题,可万一在你成人之前我们的身体、经济条件发生了不好的变化,也可利用保险教育金供你完成学业,这是责任。女儿听着,点点头,她在生活中经常听到“责任”这个词,这给她带来了沉思和影响。

4.孩子们都喜欢成功的感觉,如果他能经常尝到负责任的喜悦,那就会坚持。比如:语文成绩很好,这是他对语文负责任的结果,他如果能经常因此而受到肯定,那一定会影响着他去对其他科目负责。他开始自己叠被子了,他开始学着收拾自己的房间了,如果他常因此而得到肯定,那他一定会坚持,并告诉他:你在为自己拥有一个干净的小屋而尽自己的责任,你是一个懂得负责任的好孩子,你会懂得怎样越来越为自己和为他人负责任。真好!

六、自省带给孩子的心理能量

心理越健康,心理能量就越大。心理健康是第一位的。身体健康,心理不健康,监狱里有的是;但是如果一个人心理健康,哪怕身体是有残疾的,他也能把生命活出光彩来。心智成熟,人格健全是最重要的。

1.孩子的成长能从被动变主动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知道,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应该越来越走向幕后,要更多的事由孩子们自己作主,穿什么衣服,留什么发型,学不学游泳……但让父母们走向幕后是很困难的,他们除了不放心还是不放心。这严重影响了孩子成长的主动性,是我们硬把孩子放在自己的翅膀底下,尽量不让孩子见风雨,不历经风雨如何能长的结实?

成长是自己的事情,小苗是会拼命向上生长的,逐渐地,“远离”父母是他们成长的需求,甚至“逃离”父母是快乐的。在家里并不见得快乐,尤其是不“自由”。走出家门迅速向社会人靠近令孩子向往,也许痛,但快乐着,让孩子学习自己作主,经受风雨,父母应感到欣慰,因为那是孩子健康而快速成长的捷径。

2.孩子能有意识地建立良好人格和道德品质

自省在很大程度上要求产生的思维带有独立性和批判性。其独立性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其批判性是自己能客观地、冷静地分析问题,对事物多层面地分析认识,并学习从旁人的众多做法中寻求正确,并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北京刘海洋的伤熊事件我们都知道,他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学习书本上的文字知识他很在行,但在品质的学习上呢?相信学校、社会、家庭都会在品质的学习上进行过教育,但是自我行为准则的学习(自我学习)显然是很不够的。北京蓝极速网吧着火的制造者是两个十三四岁的孩子,由于跟店老板不和,就合伙弄来汽油,把网吧给烧了,造成几十人死亡。他们是不懂得自我教育的典型,不懂得什么要自省,但这不怨孩子们,因为没有人告诉孩子们要有自我教育的意识,而拥有这种意识是件很简单的事,无非是提醒一下。

3.能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在自省过程中,孩子们将学习全面地考虑问题,着眼于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深入地探求事物的本质,看到更多的因果关系,并不会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当挫折降临时,他们会冷静地面对,不会轻易崩溃,自已检查自己,自己说服自己,自己调整自己,如果这时再加上父母的稍加指导,就更有利于他走出思想的困境,其实仔细分析一下,那些由“这次考试不理想”,“选班干失利”“挨批评”了等等带来的不愉快在懂得自我教育的孩子看来没那么严重,不容易出现不想上学了,离家出走的过激行为,不会得“失败恐惧症”,相反,遭受挫折会使他们更加快速成长或者说健康成长。

4.让孩子具有良好思考习惯

当孩子要去做一件事时,他会首先考虑这事能不能去做,应不应该去做,如果去做了,利有多少,弊有多少,若利大于弊,就做了;当身边发生了一件事,他会去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经验可吸取,找出别人正确和失败的理由,并留意别人的处理意见与办法,并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孩子,把他放在哪里父母都会放心。这种思考模式是积极的,有规律的,让孩子们学会在积极的有规律的大海里畅游,那么走向社会那纷繁、杂乱的世界我们的担心是否可以少了许多!

父母对孩子有诸多的担心和不放心,其实归根到底是怕孩子不能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就使尽浑身的解数试图帮助孩子做许多本该孩子自己做的事,甚至到了干涉、控制、取代的地步,把成长的权利交还给孩子吧,你不能跟他一辈子,既便是跟他一辈子,也不能掌控他生活的全部,让我们都打开大门,共同面对未来吧!

七、父母还能做些什么

打开大门也要一步一步地走,孩子们毕竟阅历有限,所以要把孩子的自省能力送上一个健康正确的轨道,绝对少不了父母的引导和影响,提供几种方法供参考。

1.平等相处

听他讲电视、讲学校,那里面一定有他的评论,根据他的评论我们对他的水平有个了解,尤其要了解他思考的角度,他是从哪个角度看问题的。其实,孩子的观点在他自己看来都是正确的才会说出口的,因为他是站在他的那个角度看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先肯定他这个角度值得肯定的地方,然后可以提供正确的思考角度。你思考的角度如果没有被接纳也很正常,因为孩子的经验有限,不接纳也是可以理解的,况且你的角度也不一定就完全正确、全面。我想强调的是,我们真的要像个小学生的样子,去弯下腰来倾听孩子,安静地听、不反驳地听、深刻地听、全面地听,这比出主意、进行教导更难得。不要总是在装大人。

2.解说孩子

当有突出成绩时,你一定要加以评判,告诉孩子这样做真好,好在哪里要告诉他,比方说:

*你能这么想问题,这个出发点真好,首先是为别人考虑的;

*你从这个角度去接近对方真好;

*这样一来,你既能进也能退,真是高招;

*既关照了自己,也照顾了别人,这个思路不错;

*你今天这个做法很符合“三思而后行”,不错,提出表扬。

孩子出错时,更要做出评判,而且要小心翼翼地评判,不要掺杂负面情绪,不要伤及人家的自尊心。比方说可以这样:

*你认为自己的失误在哪里(用“失误”比用“错误”更能关照孩子的自尊心);

*考虑的方向错了,方法就无从谈起;

*你是否顾及了别人的感受;

*做之前,你是否预想了后果;

*输了没关系,但一定要输得明白,知道输在了哪儿;

*你是好心好意办了坏事,看来施爱也是需要方法的。

无论是孩子取得成就还是有了失误,父母正确的评价是他学习的榜样,今天你这样解说他,以后他也学着这么解说自己,进而也这样解说周围的人和事,这会对他的思维模式带来影响,并帮他建立良好的道德标准。

3.学做玩伴

同看一本书,一个电视节目,共同参与游戏或活动。在活动中如发现问题,一定以玩伴的身份让他了解你的感受、了解他作法的后果、得到善意的惩罚、反省全过程带给自己新的思考。双方共同处理同一件事情,并共同评判一番,他会在你的处理方式中寻求不同的观点,并不断地修正自己。这样做的好处是两个孩子在玩,在玩中成长,而不是大人高高在上的教育自己成长。于是不露教育的痕迹,孩子就得到了成长,如此自然,是难能可贵的。

4.耐心等待

敢于让孩子独立自主地做事,并在他做事的过程中留意观察,我们会发现孩子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以及思考问题的角度,会给我们的评判带来指导的方向,只要孩子思考的角度正确,方向就不会错。比方说当班干的问题。当不当班干,孩子们会有不同的思考角度:当班干很累、很耽误时间是一种思考角度,当班干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又是一种思考角度。有的人还会以那是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甚至认为那样好玩。哪一种角度为出发点是正确的就显而易见了,关键是他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出发点是什么,并要说出来,只有他说出来我们才可从中进行观察,有很多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当了班干,却不知道当班干的目的和出发点是什么,甚至可能是因为他人缘好,或学习成绩高,大家一举手表决他就当了。带着目的去从事班干工作会让自己很积极地去为班级工作,再苦再累也觉得有意义;如果没有目的的去从事此项工作,很可能会带来很大的盲目性,同时他会很容易被困难所压倒,更不会去发现和体验其中的快乐。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让更多的事由他做,并由他来做主。敢于让孩子这样做,是需要父母下决心的,不要急于让他按照你认为正确的路去走,给他自己一个观察的机会,让我们可以对孩子的了解更全面一些,也要允许孩子有自我思考、自我选择的机会。如果怕孩子走弯路而不让孩子亲自做事,更有甚者怕孩子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那么,自我教育将无从谈起!

5.仔细听讲

凡有可能的话,任何事在做决定之前先听听他的意见,我们有很多父母经常苦恼于孩子不能很认真、很专注的听我们讲话,他们不知道那是为什么,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也从来没有很认真很专注的听他讲话,却常常自以为是的认为孩子的思想我们都了解了。有很多的时候,孩子要在我们的启发下,才能完整的表达他们的意思,比方说,有些事他不好意思说得透彻,需要你的启发;有的时候是他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才能说出自己的真正感觉,需要你的启发;甚至有的时候他自己的思路还不清晰,需要你的启发;其实作一个好听众,不仅包括倾听他的语言表达,还包括倾听他的哭声、笑声、叹息声、愤怒声,以及观察当时的表情,尽可能地去解读孩子,解读得越全面、越深刻,我们才越有发言权。关于做最佳的听众有几个注意事项,详情请参照第二篇的第六部分。这些都是为了方便于了解他思考问题的角度,在此基础上再适时地提出你的意见和见解。

6.小心辅导

由于孩子的生活经验有限,所以他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会受到限制,再加之其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在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的辅导作用。但是辅导的前提有两个:一是要对他所思所想有个的全面了解,使我们的辅导更加有针对性。二是合作态度,辅导者与被辅导者的关系应该是朋友形式的平等关系,孩子可以反驳、可以提出质疑,大家对事不对人,不主张把关系变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父母们经常会急于把标准答案告诉孩子,并要求立即执行,这样做忽略了一个重要过程,那就是孩子自省自悟的过程,下次遇到此类情况,他依然不会办理,这时候特别需要父母们的耐心。有很多的父母看到孩子认识不到正确的方法,又不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往往就会失去耐心。看来,我们懂得正确的方法是一回事,要让孩子也能理解和认识此方法正确又是一回事,在很大程度上要看父母的表达水平。同时还要有一个思想准备,有时候一次两次的过程还不足以让孩子明白真正的事理,我们要允许他这种过程可能会慢一些,千万不要嫌他反应慢、不聪明,更不可以由此就说他是个笨孩子,那种嫌弃的表情是亲子关系的一大敌害。无论怎样都要避免把我们的意识强加给孩子,把辅导变成了教导,进而又把教导变成教训。

7.强化做法

孩子某一观念的形成是需要多次的强化才能达成的,比方说,今天他这样做了,你会夸他真勇敢,明天他又这样做了,你又夸他很勇敢,经过多次强化他才能真正领悟勇敢的含义,并在心中建立“勇敢”的定义,所以多次强化是很重要的。再比方说,为了参加运动会,他自己决定提前两个月进行晨练,孩子的意见一旦正确,我们一定要给予大力支持并在家庭中极力推销他的观点和做法。我们首先要为他做事的计划性提出表扬,并在两个月之内经常地提出表扬加以肯定,让孩子坚信这种做法的正确性,并不断地在家庭成员中强化这种说法,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支持者,然后孩子会从更多的家庭成员的肯定中巩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从而让“做事情要有计划性”在心中生根,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养成习惯。其实在很多这种时候,孩子会变成我们学习的榜样,如果除了口头推广以外能够加入到他的锻炼行列就更好了。无论未来运动会的成绩如何,我们都要百分之百地肯定这个过程,并继续发扬光大。

8.心理支持

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在很多的时候会很幼稚,我们不要急于求全,抓住一点点闪光点就及时给予支持。在孩子的生活中我们恰恰要做的是经常地去支持他的琐碎的、不起眼的、及其普通的小小事儿,协助孩子去实施他的计划,或经常巩固他的正确想法,直到养成习惯。我们不要忘了这些“小小事儿”恰恰会汇成他未来美好生活的主流。我们经常提到赏识教育,我认为赏识教育的一个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孩子能经常看到来自父母那欣赏的眼神。因为那个“眼神”里首先包含的是支持,如果孩子能够经常看到这样的“眼神”,他就会很自然的去坚持做那个赢得这种眼神的事情。当然,支持的方法有很多,除了眼神这个最基本最容易作到的、而又最有效的方法之外,还有口头表扬、文字表扬、积极参与等。有一点不可忽视,我们所有的表扬要着重针对他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以及方法论,这是很重要的心理支持,我们要经常把这种支持表达出来,无论是用眼神、用语言、用文字、还是积极的参与,一定要经常表达让孩子知道它很重要,并让孩子知道你很重视它,同时也让孩子感觉到他自己在父母心中是很重要的。

9.主要做参谋长

比方说,在做这件事之前,先想一下,如果去做了,好处坏处分别是什么。如果不去做,好处有几条,坏处有几条,如果是重大决定,就要把这几条列出来,好处远远多于坏处,那就是再难也要去做了,如果坏处多,那就赶快打住,再有诱惑也要住手。最初父母跟他一起完成这每一个步骤,以后,孩子就会自己做了。请父母不要带着标准答案去跟孩子参谋,要把能想到的尽力都列上,好处列的多就去做,坏处列的多就住手。

八、备忘录

要让我们的孩子有意识地不断收集不同的观点,并与自己的观点相比较,找出别人之所以正确的理由,留意他的观察角度,并修正自己的观点。

留意别人的处理意见与方法,并注意观察别人未注意到的情节,在心中提出自己的判断及见解,改进自己的解决措施,找出失误点,提高自己的判断水平。

全面地考虑问题,着眼于事物间的联系;学习深入问题的本质,看到事物的发展方向,并预见未来结果,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学习透过现象看本质。

家长的职责是事先预定可能发生的几种结果,提出注意事项并一定和孩子做事后总结。

我们在这里探讨的只是家庭里培养自我教育的点滴问题,家庭是个小社会,父母的影响是深刻的,在家庭这块土壤里,孩子就好比是春天雨后沃土里的种子,您种上什么就一定会收获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