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武帝推恩灭藩

汉武帝推恩灭藩

时间:2022-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取消藩王割据,晁错等人按照常规思路,取消藩王封号,削夺藩王的封地,收缴各藩王的军权与财权,从而加固中央政权。这种措施大大侵犯了刘姓藩王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到汉武帝时期,这个问题仍然没有被解决,并且由于边界受到匈奴的进犯,中央仍然无法用武力来实现削藩。解决问题的思维要像汉武帝一样,也是削藩,目的也是夺去藩王实力,但考虑到中央的实力并不占优势,因而表面上不侵犯诸王的利益,并且给以实惠。

汉武帝推恩灭藩

引语:研究或者解决某一个问题时,如果常用的手段受阻,就应该转换一下思维方式,从惯常的思路之外想出许多可能性,然后通过评价和选择,挑选合适的方案来解决问题。解决一种已知结果的问题,应该以问题的结果作为发散点,推测造成此结果的各种原因,从各方面展开联想,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高效途径。

汉景帝年代,藩王割据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中央政权的统治,社会开始不稳定,皇权受到威胁。以御史大夫晁错为首的精英们提出“消除藩王割据、巩固中央政权”的建议,被景帝所采纳。取消藩王割据,晁错等人按照常规思路,取消藩王封号,削夺藩王的封地,收缴各藩王的军权与财权,从而加固中央政权。这种措施大大侵犯了刘姓藩王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而此时,各藩王军事联合后的军事实力超过了中央的军事实力,所以他们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打出了“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实际上,吴楚七国中几个实力较强的国家早有叛乱之心,但碍于没有借口,未曾发难。晁错消除藩王割据的措施,给了他们造反的口实,其他较弱的藩国,因为自己的利益,也被逼到跟随的道路上了。所以,晁错的主张虽然是完全正确的,但中央实力无法与联军抗衡,为了稳定全局,景帝只好牺牲了晁错,挥泪砍了他的头,消除了诸王叛乱的理由。

到汉武帝时期,这个问题仍然没有被解决,并且由于边界受到匈奴的进犯,中央仍然无法用武力来实现削藩。可是,再不削藩,中央皇权就会受到威胁。怎么办呢?汉武帝把这事提出来之后,众臣唯恐重蹈“七国之乱”的覆辙,自己再做第二个晁错,因此没人敢附和武帝的主张。最后,有一个大臣献上了一条妙计,汉武帝听后大喜,立即采取,兵不血刃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该大臣的建议,不是按照定势思维,直接夺权削地,而从变化发展的角度,让汉武帝大量分封诸王的子孙为侯,让他们在原来的藩国内又裂地成国。这种“推恩”政策,使诸王表面感觉是得到了皇权恩惠,但实际上却使藩国内部失去了团结,各藩王实际控制的封地大大减少,藩国名存实亡。得到分封的诸王子孙,都兴高采烈地到自己的封地上建造宫殿,不愿意跟随有实力的藩国与中央对抗,最终达到了削藩的目的。

启示:孩子们认为,只要目的是正确的,就可以采取措施执行了。但事实是,就像晁错一样,为国家的安全提出“削藩”这一完全正确的主张,但没有考虑到中央的实力并不占优势,采取了“硬碰硬”的办法,不但给国家带来祸患,而且丢了自己的性命。家长们要教育孩子,虽然一件事目的正确,但也要分析过程,采取合理的措施才能得到正确的效果。解决问题的思维要像汉武帝一样,也是削藩,目的也是夺去藩王实力,但考虑到中央的实力并不占优势,因而表面上不侵犯诸王的利益,并且给以实惠。这一举措绕过了直接侵害诸王利益,避开自己实力弱这一不利因素,兵不血刃地削除了藩王的权利,“削藩” 问题得以解决。家长要求孩子解决已知结果的问题时,要从结果出发,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然后再分析评判,确定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训练支招:

(1)引导孩子,在已知结果的情况下,要以结果为聚合点,分析各种可能性的成因,确定一条最佳的途径。

(2)鼓励孩子,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多种可能性分析,培养孩子从多种成因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例和特意创设的情景,培养孩子对同一结果多种成因进行分析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