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钟王搬新家

钟王搬新家

时间:2022-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家长们要启发孩子,思考问题要像工头那样,把光滑桌面上推酒杯与搬动钟王这两件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联系起来。家长应该要求孩子学会迁移思维,学会由“酒盅能在光滑桌面上轻推”想到“钟王在冰面上容易被推动”这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钟王搬新家

引语:有些人思考问题总是局限于一定的条条框框内,不敢越雷池半步,遇到新问题、新情况就束手无策。有些人思考问题则立足于现有领域和使用对象,但又尽力从现有领域和使用对象中摆脱出来,将解决问题的原理外推到其他意想不到的领域或对象上,从其他领域借鉴或受到启发,从而找到新方法。或者从其他领域事物的特征、属性、机理中得到启发,导致对原来思考的问题产生新设想,产生解决问题的捷径。

清朝时,一个打鱼的老汉在北京西直门外万寿寺前面的长河的河底发现了一座大钟,这就是后来北京大钟寺号称“钟王”的那座大钟。它重约8.7万斤。他上报官府之后,受到清政府的重视,官府下令将其打捞上来,并挪动到大钟寺(时称“觉生寺”),并修建一座大楼来悬挂这口钟。

这口钟有很长的历史渊源,它原是明永乐皇帝朱棣篡夺了侄子的皇位之后,害怕民众造反,派姚广孝将老百姓手中的各种兵器收缴,然后全部炼化后,铸造出来的。后来,由于战乱,这口钟不知什么原因沉到了河中。

接到命令的工匠,利用水的浮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努力,总算把这口钟弄到了岸上。但要把这么重的钟拿到五六里之外的大钟寺,谁也提不出合理的建议。就这样,这口钟放到岸上,从夏天到秋天,仍然没办法运过去。参与这事的工匠整天耗在这儿无计可施。

一天,天下着大雨,工头带着一帮工匠围坐在一块长长的石条周围,把石条当桌子喝闷酒。大家轮流把盏,离得较远的人输了酒,总是要靠别人传递。一会儿,酒过三巡,有人喝酒上头了,传递时常常洒酒,不断受到大家的抱怨。工棚是比较简陋的地方,棚顶上漏下来的雨铺满了桌面。一位工匠看到总是洒酒,不耐烦地说:“别再传酒了,桌面上有水比较滑,放到桌面一推就过去了。”工头听到后,连忙说:“停一下,你刚才说什么?”那位工匠说:“我说别传了,桌面上滑,轻轻一推,不会洒酒就到喝酒人面前了。”工头低头想了想,好像猛然惊醒一般,大声说道:“挪动大钟的办法找到了!”

第二天,工头向上级建议,从大钟所在地到大钟寺挖一条浅渠,放上一层水,水面结冰后,可以将钟放在水面上推着走。这个办法果然有效,重8.7万斤的“钟王”就这样被移到了大钟寺。

启示:孩子们在思考问题遇到障碍时,总是会在原来的领域内寻找解决途径,不会从其他领域的事物迁移原理、思路来解决问题。家长们要启发孩子,思考问题要像工头那样,把光滑桌面上推酒杯与搬动钟王这两件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联系起来。虽然它们不是同一领域的问题,却有着“搬动”这一共同相关点,表象上钟王比酒盅重得多,却遵循着共同的力学原理:“光滑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小”。迁移出这一原理与思路,就找到了难题的解决办法。家长应该要求孩子学会迁移思维,学会由“酒盅能在光滑桌面上轻推”想到“钟王在冰面上容易被推动”这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训练支招:

(1)要引导孩子在遇到障碍时,要会分析引起障碍产生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

(2)引导孩子在遇到障碍时,从不同领域但有相似原理的问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即由此及彼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3)教会孩子利用“外援分析原理”的方法,习惯于借助图书馆、互联网、学术权威等来寻找原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