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命起源中对称破缺

生命起源中对称破缺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科学之谜,称为生命起源中的对称破缺。有人将这种生命现象称之为对称自发破缺,可能具有自然选择的随机性,这有如人们入座就餐时,是左手拿筷或是右手拿筷一样的可能性。1991年Salam提出一个新概念,由于弱相互作用,电子与电子耦合形成库柏对,在临界低温下玻色凝聚,使D-氨基酸向基态L型产生二级相变,造成生命起源中对称破缺。
生命起源中对称破缺_生命起源与演化

一、生命起源中对称破缺

1.蛋白质和核酸的手性

蛋白质和核酸是生物体的生命基础。为什么在自然界中氨基酸有L型和D型两种对称映体,而组成蛋白质的α氨基酸却几乎都是L型。天然糖有D糖,也有L糖,但RNA、DNA中的核酸却是D糖。这是科学之谜,称为生命起源中的对称破缺。蛋白质和核酸的这一特性,称作分子的手性均一性。

已知蛋白质组成成分的氨基酸共有20种,除甘氨酸无不对称碳原子因而无D-型及L-型之分外,一切α氨基酸的α-碳原子皆为L-型,但在微生物中稍有例外。核酸是一种多聚核苷酸,它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苷酸,而核苷酸又由碱基、戊糖和磷酸组成。核苷酸中的戊糖有两类:D-核糖和D-脱氧核糖。

生命分子RNA和DNA只由D-核糖组成,而蛋白质只由L-氨基酸组成。然而,核糖的正确复制取决于L-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的活性,两者的手征性是密切相关的。据知在细菌和病毒中,已发现蛋白质和氨基酸组成成分中既有L-型又有D-型,但在大多数生物体中,尤其是高等植物中这种选择是特有的,是什么力量从D-型与L-型分子中只选其一半呢?有人将这种生命现象称之为对称自发破缺,可能具有自然选择的随机性,这有如人们入座就餐时,是左手拿筷或是右手拿筷一样的可能性。这样的随意性比喻并不恰当,唯有找到一种不对称驱动力,才能解开问题本质。

2.Salam假说与生命分子手性均一

我们知道一个基本粒子(电子或正电子)静止时是球面对称的,因此是非手性的,但一个自旋粒子沿着自旋轴的任一方向移动时,它成手性特性,如旋螺运动特性一样。β射线的实质是高能电子β-及其反物质正电子β+处于固有的自转时,被分成左旋和右旋。自1957年,李政道、杨政宁发现宇称不守恒后,人们试图将β衰变现象作为一对映体过剩的机制,并把β衰变不对称性和生物分子的不对称性联系起来。科学家们试图用实验给予论证,但因为方法和实验条件的不同,常出现矛盾与不一致性。王文清等人系统地分析了氨基酸构型和旋光性后发现,生命起源的早期产生的氨基酸除甘氨酸无手性外,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缬氨酸、丝氨酸的L型旋光性质一致为右旋光性有选择而不是对构型(D,L)有选择。

所以,β电子和手性分子的相互作用有可能引起分子的手性选择,但这是外界因素,还必须有内在因素的作用。1991年Salam提出一个新概念,由于弱相互作用,电子与电子耦合形成库柏对,在临界低温下玻色凝聚,使D-氨基酸向基态L型产生二级相变,造成生命起源中对称破缺。一般说来Tc是个临界低温值,这种条件不是在地球上而是在宇宙空间(早在地球形成前)氨基酸的手性选择就已发生。

前些年科学家就已观察到猎户星云,在相当广泛的区域有环形偏振光在旋转。人们认为,当光子作用于氨基酸分子时,顺时针旋转的光子可破坏右手螺旋的氨基酸,而逆时针旋转的光可破坏左手螺旋的氨基酸。由于太阳系曾一度产生了大量的顺时针旋转的光子,破坏了大量的右手螺旋的氨基酸,因此只留下了左手螺旋的氨基酸。由此认为在地球生命形成之前,就有以上小行星光顾地球送来了左手螺旋的氨基酸,这与太阳系一度产生了大量的顺时针旋转形成偏振光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