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痛风针灸一针见效的穴位视频

痛风针灸一针见效的穴位视频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通经活络。但有的作者主张痛风急性期不宜作针刺治疗。对于痛风病静止期的患者,可采用针刺疗法进行调补,以预防痛风发作。针灸不仅可降低血尿酸,还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痛风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针灸对肥胖型痛风病患者效果较好,而消瘦型的效果较差。不宜单用针灸治疗痛风,如服药者仍需继续服药,同时还要控制饮食,针灸仅作为辅助治疗。

针灸治疗痛风已经是常用的治疗方法,而且的效果较好,针灸治疗痛风一般是以清热利湿,通经活络为治疗方法。

痛风的急性发作(也称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没有预兆,剧痛常在夜间突然发生,且疼痛部位集中,程度剧烈。同时受累的关节表现为发红、发热和肿胀,局部皮肤发亮,触痛明显。中医辨证为湿热内蕴,脉络瘀阻。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通经活络。有作者主张,治疗方法首选对受累关节刺血。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以采血针将患部鲜红或暗红的瘀络刺破,瘀血顺势而出,其颜色由暗红转为鲜红后即可加压止血。所选瘀络不必拘泥于一条,可以同时选择多条。如果患部没有明确瘀络显现,则在该关节基底部周围寻找到瘀络并刺血,刺血时应注意严格消毒,预防感染。刺血后选用针刺疗法,选用穴位为百会、神庭、曲池、合谷、神门、足三里、太冲、丰隆、内庭、阴陵泉等。毫针取泻法,以期清热利湿、通经止痛,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通常2~3次即可起效,安神镇痛。但有的作者主张痛风急性期不宜作针刺治疗。

对于痛风病静止期的患者,可采用针刺疗法进行调补,以预防痛风发作。由于尿酸在体内的异常增高与肾排泄功能下降有关,痛风病静止期的患者应该补益肾气,增加排泄功能。临床可选太溪、复溜、神门、曲池、合谷、足三里、关元、气海、水道等穴,毫针取补法,每周2次,10次为1个疗程。也可以长期采用针刺疗法进行调补,改善体质。

针灸治疗痛风效果虽好,但是最宜于疼痛剧烈而紧急的患者,针灸穴位的选择很重要,所以一定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

根据中医“痛则不通”的理论,点穴、针刺使风、寒、湿、热之邪外出。使患者不感到惧怕和痛苦,而起到激活受阻穴道之功能,促使气血畅通。针药齐下既能疏通经脉,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温经散寒、清热除湿,降低血尿酸,调节人体平衡,促使受损的组织尽快得以修复。

针灸可以加强人体对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酵解和被组织利用功能,进而抑制血尿酸的合成,降低血尿酸水平,有调节生长因素分子水平的功能,又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的平衡协调作用。针灸不仅可降低血尿酸,还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痛风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通过刺激穴位治疗痛风,并非某一穴位的单一结果,而是多个穴位综合治疗的结果。按经取穴和辨证取穴是两种主要的取穴方法。常用的按经取穴穴位还有膈俞、胰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常用的辨证取穴穴位还有:上部取肺俞、太渊、廉泉;中部取胃俞、脾俞、内庭、三阴交;下部取肾俞、太溪、然谷、行间。口渴加金津、玉液;胃脘嘈杂加中脘、足三里;头晕、视物模糊加太阳、睛明。

针灸对肥胖型痛风病患者效果较好,而消瘦型的效果较差。不宜单用针灸治疗痛风,如服药者仍需继续服药,同时还要控制饮食,针灸仅作为辅助治疗。

耳针治疗:可取穴神门、内分泌、肝、肾、交感以及相应按需分配的穴位。操作可每次3~5穴,用0.5寸毫针刺入,留针30分钟。隔日1次,或耳穴压豆法,10次为1个疗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