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胃脘痛的概念

胃脘痛的概念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胃脘痛,以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证,同时常伴有嗳气、泛酸、呕吐等症状。胃脘痛发生的原因较多,但多数由忧思恼怒、饮食失调引起,其共同的发生机制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致胃的气血淤滞不通,“不通则痛”,而发生胃脘疼痛。一般地说,邪气犯胃所致胃脘痛,多为急性胃脘痛,以实证为主;胃痛日久,脏腑失调,胃脘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则多为慢性胃脘痛,以虚证为主。

胃脘痛,以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证,同时常伴有嗳气、泛酸、呕吐等症状。本病,历代医家命名各异,如《内经》为心痛,《伤寒论》、《金匮要略》称心下痛,《诸病源候论》称心腹痛,《千金方》提出九种心痛,《兰室秘藏》当心胃痛,还有心脾痛、肝胃气痛等。胃脘痛发生的原因较多,但多数由忧思恼怒、饮食失调引起,其共同的发生机制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致胃的气血淤滞不通,“不通则痛”,而发生胃脘疼痛。临床上,胃脘痛有急、慢性、寒热、虚实、气血之分。一般地说,邪气犯胃所致胃脘痛,多为急性胃脘痛,以实证为主;胃痛日久,脏腑失调,胃脘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则多为慢性胃脘痛,以虚证为主。凡病程长、痛处喜按、饥时痛著、纳后痛减者,多属虚证;凡痛程短、痛处拒按、饥时痛轻、纳后痛增者,多属实证。凡胃脘冷痛、喜热饮食、泛吐清水者,多属寒证;凡胃灼热痛、喜食生冷、吐泛酸水者,多属热证。凡胃胀痛、攻窜胁背者,多属气滞;而胃痛如刺如割、疼痛持续、痛处不移、入夜痛甚者,多属血淤。根据临床表现不同,胃脘痛可辨证分为肝气犯胃、寒邪客胃、饮食伤胃、湿热阻胃、淤血停胃、脾胃虚寒、胃阴亏虚七型。①肝气犯胃型,可见胃脘胀痛、痛窜胁背、嗳气痛轻、气怒痛重、胸脘痞闷、嘈杂吞酸、排便不畅、善喜叹息、舌边红苔白、脉沉弦等;②寒邪客胃型,可见胃凉暴痛、纳呆喜热、口淡乏味、泛吐清水、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弦紧等;③饮食伤胃型,可见伤食胃痛、脘腹饱胀、厌食拒按、嗳腐酸臭、恶心欲吐、吐后症轻、大便不爽、矢气酸臭、舌苔厚腻、脉弦滑等;④湿热阻胃型,可见胃脘热痛、胸脘痞满、口苦口粘、头身重痛、纳呆嘈杂、肛门灼热、大便不爽、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滑数等;⑤淤血停胃型,可见胃痛如割、痛久拒按、痛处不移、呕血黑便、入夜痛甚、痛彻胸背、食后痛重、舌系带紫暗、舌质暗红或有淤斑、脉弦涩等;⑥脾胃虚寒型,可见胃凉隐痛、喜按喜热、纳少便溏、胃寒肢冷、得食痛减、遇冷痛重、餐后饱胀、口淡流涎、舌淡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细迟等;⑦胃阴亏虚型,可见胃热隐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燥、手足心热、纳呆干呕、空腹症重、似饥不食、舌红少津、有裂纹无苔、脉细数等。

西医认为,胃脘痛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其中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荡、上消化道出血、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胃癌、十二指肠炎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