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谈谈儿童夜遗尿

谈谈儿童夜遗尿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如果5岁或5岁以上的儿童多次发生入睡后无意识排尿,每周达2次以上并且持续至少6个月,而清醒状态下则无此现象,则此类儿童应被视为异常,临床上称之为原发性夜遗尿症,俗称尿床。据有关报道,5岁儿童约15%、10岁儿童约7%患有此症,20岁左右青少年患夜遗尿症者占1%~2%。研究表明,长期遗尿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小儿夜遗尿症是如何形成的?因此,夜遗尿症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疾病。

随着神经系统发育的不断完善,正常婴儿及幼童的膀胱对排尿的控制会自然形成,不需要特别的指导和训练。据统计,至少50%的2岁小儿夜间不尿床,80%的3岁小儿夜间不用尿布。5岁以下的儿童偶尔夜间尿床不属异常现象。但如果5岁或5岁以上的儿童多次发生入睡后无意识排尿,每周达2次以上并且持续至少6个月,而清醒状态下则无此现象,则此类儿童应被视为异常,临床上称之为原发性夜遗尿症,俗称尿床。据有关报道,5岁儿童约15%、10岁儿童约7%患有此症,20岁左右青少年患夜遗尿症者占1%~2%。

研究表明,长期遗尿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患夜遗尿症的儿童缺乏自信心,处世能力差,缺乏与人交往的勇气,内心常有羞愧感,逃避参加正常的社交及集体活动,如野营和旅行,易产生多疑胆怯的心理,影响正常能力和潜质的发挥,个别儿童脾气固执,甚至出现攻击行为;而家长也会因长期照料患儿而疲惫不堪,导致焦虑及怨恨情绪,过多责备和惩罚患儿,更加重了患儿的心理负担。

小儿夜遗尿症是如何形成的?目前所知的相关因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遗传因素,若父母一方患此症,出生的婴儿有50%的几率患病,如果父母双方都患过此症,孩子的患病几率可增加到75%。因此,夜遗尿症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疾病。其次是神经系统发育的不完善。婴幼儿虽然身体生长很迅速,而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方面孩子睡眠深沉,也就是通常说的“睡得死”,当膀胱中有尿时,尿意在睡眠中不能及时传达给大脑;另一方面大脑也不能及时发出“醒来”的命令,这些孩子夜间遗尿前常常做梦找厕所,在床上辗转反侧就是不能及时醒来,最终只好就“床”解决。第三,人脑中分泌一种能使尿变浓的激素,叫血管升压素,一部分孩子由于血管升压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尿浓缩功能受影响,儿童夜间尿多,再加上不能及时醒来去厕所而尿床。

专家认为,治疗儿童夜尿症,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配合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夜遗尿这一顽疾,目前还没有立竿见影的药物可以做到药到病除。治疗夜遗尿症是一个相当系统的工程,要求医生、患者与亲属全面配合,结合药物治疗、生活管理、心理治疗及功能训练等多种方法,才能真正见到效果。传统的呵斥、诱哄甚至打骂只能适得其反。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唯一推荐的对症药物是血管紧张素氨素类药物,同时还要配合夜间叫醒、控制睡前饮水等行为矫治和诱导、沟通等心理治疗。家长特别要注意的是要避免说教、训斥以及在他人面前提起孩子尿床的话题,以免伤害孩子的感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