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肠胃外感寒湿的症状

肠胃外感寒湿的症状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工作、精神压力明显增大、饮食起居难有规律,经常会被一些消化道炎症和溃疡所困扰。里寒证是指寒邪侵入脏腑器官或者机体阳气虚衰的病证。中医把温里祛寒,用于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所以中医认为这些温里药具有增强胃肠功能,健胃驱风的作用。

当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工作、精神压力明显增大、饮食起居难有规律,经常会被一些消化道炎症和溃疡所困扰。比如大家熟知的急慢性肠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等。表现为腹痛、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中医认为这属于里寒证。

里寒证是指寒邪侵入脏腑器官或者机体阳气虚衰的病证。一般表现为怕冷、四肢冰凉、面色苍白,口中没有味道,不爱喝水,即便喝水也是喜欢喝热水,喜欢安静独处,不爱说话,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里寒证是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其中的一种病证就是寒邪入里,侵害脾胃,脾胃阳气受抑制后出现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这与现代医学中的消化道疾病相似。比如急慢性胃肠炎、消化道溃疡等。

有人可能会觉得既然叫“炎症”,一定是消化道有热,需要吃点寒凉的食物清清热,败败火,而且食管和胃内有一种灼烧般的火辣辣的感觉,更让人坚信这是热证。其实这是一种错觉,是人体呈现出来的假象。是真寒假热的表现。也就是说表面上看是热证,其实是寒证。

对于里寒证,非但不能清热,还要温里呢!

中医把温里祛寒,用于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温里药具有辛散温通、散寒止痛、补火助阳的功效。有些患者从直觉上不能接受中医的解释,明明自己感觉火烧火燎的难受,怎么还要吃辛辣温性的药物呢?这要从温里药的作用谈起。

第一,脾胃受寒之后,出现功能缓慢、减弱甚至停滞的情况。表现为腹痛、腹胀和腹泻。这时候需要温性的药物刺激那些运行缓慢的部位,使之兴奋起来。比如干姜、肉桂、吴茱萸、丁香、胡椒等,是我们食谱中经常出现的调味料,它们性味辛热,含有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使肠管兴奋,增强胃肠张力,促进蠕动,排出胃肠积气,并能缓解胃肠痉挛性收缩。还有丁香、小茴香等也能抑制胃排空。这样患者就不会感到腹痛和腹胀了。所以中医认为这些温里药具有增强胃肠功能,健胃驱风的作用。

第二,这些看似普通的辛温调料还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其中干姜的芳香成分和辛辣成分能直接刺激口腔黏膜和胃黏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胃液分泌增加,胃蛋白酶活性和唾液淀粉酶活性增加,有助于提高食欲和促进消化吸收。丁香、高良姜和草豆蔻可以增加以胃酸排出量,提高胃蛋白酶活力。

第三,这些温性食物还有利胆、止吐、抗溃疡的作用。干姜、肉桂、高良姜能促进胆汁分泌。干姜、吴茱萸和丁香有止吐的功效,而且干姜、吴茱萸还有抗胃溃疡的作用。

事实证明中医的观点是正确的,笔者的1个朋友,患有胃溃疡,她按照我建议的方法,每天早餐之后,在舌下含1片生姜,然后去上班,路上生姜的汁液慢慢渗透出来,通过舌下黏膜吸收,等生姜已经没有味道了,就把生姜嚼一嚼咽下去,然后开始一天紧张而忙碌的工作,她这样坚持了1个多月,症状就消失了。同事们谁都没有见过她吃什么药,病就这么好了。所以只要辨对了证,用对了方法,疾病是不会缠上你的。

那么同样患有消化道各种炎症的患者,请记住这些普通而又神奇的调料吧:干姜、肉桂、吴茱萸、丁香、胡椒、小茴香、高良姜、草豆蔻,一个个都是大家平时炖肉用的调味料,如果觉得一种一种的准备起来太麻烦,可以直接从超市里买回那种搭配好的调料包,用水煎煮,加入少许盐,调一下味道,每天饮用1杯,会对你的消化功能大有帮助,也会改善你的寒性体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