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退休,人生的另一个开端
退休,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也是一个重要的生活事件。生活状态由此发生一百八十度转变,由原来整日为工作操劳奔波转而过上清静安闲的生活。对这一特殊阶段,有的人适应得好,有的人则会出现适应障碍。
一般说来,愿意退休的人兴高采烈,心情舒畅,兴致勃勃地规划夕阳人生。而不愿意退休的人由于工作压力的消失、作息时间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变化,则感到怅然若失、手足无措、烦躁不安、沉闷抑郁、自卑悲观,有的甚至还会发生生理失调,出现一些反常行为,这就是所谓的退休综合征。
张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退休综合征患者。张先生原是电力局的副处长,退休前在单位可是个大忙人,找他办事的人络绎不绝,饭局一场接一场,电话一个接一个,整天没有空闲的时候,似乎满世界的人都需要他。然而,自从他退休后,前呼后拥的场面没了,饭局也没了,手机也“哑”了,张先生的工作乐趣骤然间消失,使他对生存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光阴的流逝给他留下了“花落去”的无奈。心里一下子空落落的,觉得生活轻飘飘的,像一片云。因为心里不痛快,就借故找茬跟老伴吵架,而且时常做一些反常的事,比如总是认为自来水不洁净,而去买矿泉水煮水饺,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古怪。
为什么退休老人会出现这些反常现象?老年问题研究专家说,老年人退休后,需要面对很多新的情况。有些情况往往会令人不快,或者是突发的,老人感到受了刺激,心理学上把这种情况叫做“应激”。应激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就好像人一下子嗅到冷空气,就会不由自主地打喷嚏一样。退休老人如能在退休前做好心理准备,早日形成一套与退休角色相适应的生活模式,就能平淡坦然地度过退休期,也就不会因“角色中断”而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更不会有反常的行为发生。通常来说,退休后的老年人在心理上会有如下反应:
怀旧、依恋
由于突然离开工作岗位,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相处很久的同事,从而产生了一种难以言状的怀旧、依恋感。
失落、惆怅
有些老年人在职时具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一旦从社会生活的中心位置上退下来,说话没有过去灵了,办事没有过去顺了,今非昔比,失落与惆怅感油然而生。而且,现在的他们卸下了繁重的工作担子,同以前的忙忙碌碌相比,自然会萌生无所事事的感觉。再加上与外界交往减少,“门前冷落车马稀”,更使其“平日里又添一层愁”。
多疑、敏感
有些老年人,自尊心极强同时又很敏感和多疑。别人稍有不同意见或遇到生活中的一丁点儿不愉快,就上纲上线,认为别人对自己不尊重或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已下降等,因而变得心神不宁,疑虑重重。
焦虑、不安
随着年事增高,体质减弱,时时感到力不从心,觉得“衰老了”“不中用了”,发出风烛残年的感叹,甚至产生万念俱灰、精神空虚及死亡临近的焦虑和恐惧感。但是,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己身体还好,精力旺盛,从内心深处不愿意承认自己衰老,并过高要求自己,产生争强好胜、急躁不安的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一生都在适应,学习充当新的社会角色,掌握新的行为模式,以适应新的生活。进入老年期以后,就逐渐进入了一个“生物——心理——社会”的转折期。老年人由于生活功能的衰退,社会角色的改变,其心理活动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能顺利适应这个变化,保持心理平衡,就能健康长寿。专家对退休老人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对退休要有一个正确看法:中老年人要消除“树老根枯”“日暮途穷”的消极心理。要认识到无论职位高低,人总有退休的一天,这是生命历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件事。连总统、国王都要退休,何况凡夫俗子?退休是将工作岗位让给年轻人,有利于社会进步,而且退休是人生另一阶段的开始,“道桑榆晚,晚霞尚满天”,在每个退休者面前,还有很长的生活路程,要自觉地安排好自己的夕阳生活。
让心理与行为提前到位:退休以后,一个人“社会中坚”的历史角色即告结束,退休后将面临一些新的角色,对此,老年人应提前安排和作好思想准备。退休前,适当地少管闲事,多找退休人员谈谈。作领导的,少坐些单位的公车,多坐公交车,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把自己当成一个平民百姓。实践证明,这种角色转变的前瞻性安排越有序,对退休后的角色适应越主动、越有利。特别是那些担负重要工作的人,更是如此。
退而不休,老有所用:退休老人应该多观察社会现象,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发挥自己的余热和特长。有写作特长的可当个撰稿人,有管理能力的可应聘到企业做顾问,写得一手好书法的不妨开个书法培训班,会养花的可考虑开个花店,再不济,也可以考虑在社区里开个副食店。工作岗位的延续,有助于老年人达到心理平衡,使他们心怀希望,仍觉得自己有用武之地,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心理需要。
比如李岚清副总理退休后,写出了《教育访谈录》《音乐笔谈》,71岁时还学习篆刻,并举办讲座谈人生,生活过得浓墨重彩,堪为全国人民尤其是老年人的楷模。
体贴子女困难,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甘肃兰州的王秀珍在这方面可是一个表率。王秀珍原是兰州市一名退休小学老师。女儿女婿都是武警,忙于工作。教育外孙的重担就落在了王秀珍肩上,她充分实施自己多年在教育战线上的理念和经验,挖掘孩子兴趣,把小外孙培养成了全国闻名的小画家、小记者、小主持人及小影星,在电影《飘扬的红领巾》中担纲主演。
老年人若能像王秀珍一样肩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固然可嘉,但若能切实帮助工作繁忙的子女减轻负担,做些琐碎家事,如接送孩子,料理一下家务,也是为家庭和谐作出了贡献。何况小孙子的蹦蹦跳跳、叽叽喳喳、活泼可爱,本身就能让老年人体味到快乐,也利于他滋生“被需要”的价值感。
满足求知欲望,参加多种形式的学习
不想继续工作的老年人,一时半会儿又适应不了退休的生活状态,不妨在学习中让生命变得鲜活,充实。老年人在家里看电视、听广播、听公益讲座、读书都是学习,上老年大学更是有组织地学习,人称是老人的“脑力操”,它能使老年人满足求知欲望,开拓眼界,陶冶情操,摆脱孤独、焦虑等。在老年大学里可以学习国画、诗词、舞蹈、园艺、棋类等等,既丰富了精神生活,又是一种健脑、健身的手段,有人将它称作是“文化保健”。因为它不仅锻炼了大脑的思维、逻辑、想象、识别等功能,而且,由于大脑和眼睛、四肢等的协调并用,使人的感官和肌肉、关节都能得到锻炼,是一种适合老年人的健身方法。
保持心理健康,牢记四忌
忌沉缅于往昔:在闲暇时,偶尔追溯往事,怀故忆旧,一般无碍身心健康。如果终日沉缅于往昔、叹息感伤,消极地评价自己的一生,势必会增加寂寞、孤独和抑郁情绪。久而久之,可使身心疾病发病率成倍增长。回顾一生,老年人要时时激励自己,多看人生中的亮点,接受自己这一辈子过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人生。
忌多疑:有些老人常对某种没有根据的事实偏信不疑,甚至偏执到丧失理智的地步。 “多疑则病”,它可使神经内分泌紊乱,并引发多种疾病。
忌孤僻:老年人交往圈子相对缩小,容易与社会生活脱节。研究发现那些与外界隔绝、自我封闭,既无配偶、又缺少朋友的老年人,其心脏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因此,老年人应特别注意积极地进行人际交往,不断扩大交往范围,结识新朋友,了解新信息。尤其应多交年轻朋友,感受青春的活力,使自己充满活力及创新精神。
忌消沉:那种认为年龄大了就应该颐养天年、坐享清福的想法并不全对。图清闲,往往带来倦怠和消沉。倦怠则不思进取,大脑少用或不用就会发生萎缩,加速老化。专家指出,成千上万的人过早地死于机体的衰败和神经活动的破坏,其原因只是他们过早地认为自己老了,该松弛了,以至于懒于活动,加速了衰老进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那些离退休后又到群众中搞调研的老干部,那些不怕日晒雨淋的义务交通员,那些穿梭于巷尾街头的义务宣传员,他们热爱生活,退而不休,虽然少享了一点清福,却少了几分沉闷与老态,多了快乐和健康。
另外,要安然度过退休期,家人的体谅和帮助也很重要。尤其是老伴的作用十分巨大。老伴,老伴,老来相伴。作为相濡以沫几十年的伴侣,更应该帮助他或她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常说贴心话,彼此商量一下如何安排幸福的晚年,使其在心理上放松,应对自如。此外,退休老人的子女也要多体谅老年人,多安慰老年人,多与老年人聊天,用心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退休后的新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