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意义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意义

时间:2022-0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安石从容不迫地回答。许多人从正面或背地里对新法进行攻击,甚至威胁王安石:“再变下去,小心把命变没了!”宋神宗正为这事发愁,有一个官员趁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要求宋神宗把王安石撤职。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当宰相。但王安石依旧竭力为新法辩护,希望宋神宗不要相信这种迷信说法,宋神宗却犹豫不定。王安石在百般艰难中,想尽办法继续贯彻自己富国强民的主张。

故事流传

宋神宗即位的时候是个比较有作为的青年,他看到国家不景气,有心改革一番。当他得知王安石是位有志向、有能力的人才时,便召他入京,共商改革大事。

王安石一到京城,宋神宗就召他单独进宫谈话。神宗一见面就问他说:“你看要治理国家,该从哪儿着手?”

“先从改革旧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度开始。”王安石从容不迫地回答。接下去便讲起了他自己心中的设想,条条都合宋神宗的心意,进一步得到了皇帝的信任。

不久,宋神宗就设立了一个专门制定新法的机构,并任用了一批年轻的官员,在王安石的带领下放开手脚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这些改革对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增加国家收入,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变法也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许多朝臣的反对。许多人从正面或背地里对新法进行攻击,甚至威胁王安石:“再变下去,小心把命变没了!”

有一次,宋神宗把王安石召进宫里,问他:“外面人都在议论,说我们不听人们的舆论,不守祖宗的规矩,你看怎么办?”

王安石坦然回答说:“陛下,只要我们做得合乎道理,又何必怕人议论。至于祖宗老规矩,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

王安石坚持不动摇,但是宋神宗并不像他那么坚决,听到反对的人不少,就动摇起来。

公元1074年,河北闹了一次大旱灾,一连十个月没下雨,农民断了粮食,到处逃荒。宋神宗正为这事发愁,有一个官员趁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要求宋神宗把王安石撤职。

宋神宗看了这幅流民图,只是长吁短叹,晚上睡不着觉。宋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诉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逼宋神宗停止新法。宋神宗无奈之下,只好让王安石暂时离开京城。

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当宰相。可刚过了几个月,某天天空出现了彗星。这本来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但是在当时却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预兆,一些保守派又趁机攻击新法。宋神宗又慌了。但王安石依旧竭力为新法辩护,希望宋神宗不要相信这种迷信说法,宋神宗却犹豫不定。王安石在百般艰难中,想尽办法继续贯彻自己富国强民的主张。

到第三年,由于反对派的势力实在太强,王安石再次被逼从宰相职位上离去。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悉数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也郁然病逝……

经典启蒙

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原文注释

①嗟叹(jiē tàn):叹息。表示忧感。

②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想废除所有不好的法令。

③常数:指事物常有的变数、变化。

④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只要做好变法中的各种事情来对付这种情况就可以了。但,只需,只要。修,整治。

师者新说

王安石是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神宗执政之时曾担任宰相,并发动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的变法虽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成功,但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改革。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君王的疑虑、迷信的阻挠,还是反对派的威胁,王安石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动摇,始终忧国忧民,决不退缩,始终展示着他变法的决心和巨大勇气。

然而,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家一向是孤独的,而王安石走得更是寂寞。甚至连苏轼—这位亘古少有的大文豪、王安石最要好的朋友,也站在王安石“新法”的对立面,他的政治观念与新法南辕北辙。但他们之间没有你死我活的斗争,看不到尔虞我诈的算计,甚至在由于反对变法而引生的“乌台诗案”中,王安石依旧为苏轼说话

王安石除了政治上的杰出作为,在文学上也具有突出的成就,著有《临川先生文集》,那首人人皆知的《元日》就出自他手。

学有所思

自古英雄多寂寞。王安石是位孤独的变法英雄,在那些风雨飘摇的日子里,他以一己之力进行着富国强民的改革,却被无数人忌恨、咒骂。

亲爱的小读者,你会像王安石一样,坚定不移地去完成一件被别人误解甚至反对,其实却蕴藏着真理、正确的事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