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上有名的大惨案——史可法

历史上有名的大惨案——史可法

时间:2022-0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史可法下令各镇将领火速增援扬州,集中兵力,抵抗清军。部将们连拉带劝,将史可法保护出小东门。公元1645年四月,史可法惨遭杀害。可法自刎不殊⑤,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⑥。史可法是明末著名的民族英雄。但面对清军的威逼利诱,史可法宁死不屈,为国尽忠,连尸体都无法找回。而史可法也回复《复多尔衮书》,表达了他渴望光复大明王朝的愿望和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故事流传

公元1645年,清朝政府在打败了李自成的大顺军之后,派豫亲王多铎(duó)带领大军大举南下,进攻南明小朝廷。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组织军民,指挥四镇将领抗击清军,打了一些胜仗。但就在这关键时刻,南明政权内部却发生了内乱。驻守长江中下游的明军将领左良玉不满马士英、阮大铖的专横跋扈(bá hù),发兵进攻南京。弘光帝急忙下诏给史可法,命他率军回撤,对付左良玉,救援南京。史可法只好带兵回南京。史可法刚过长江,便得知左良玉已经兵败而死,而清军已经逼近扬州,便急忙赶回江北组织防御。

史可法下令各镇将领火速增援扬州,集中兵力,抵抗清军。但四镇将领中,只有总兵刘肇基率兵从高邮前来救援。面对源源开来的十万清军,史可法的手中只有一万兵力,形势万分险恶。他给远在南京的母亲和妻子写了遗书,决心与扬州城共存亡。

多铎为了不战而胜,一连派了五个人拿着劝降书来劝降,史可法看都不看,统统扔进了护城河里。多铎恼羞成怒,下令清军严密包围扬州城。一些胆小的将领吓坏了,第二天,就有人借助夜色,带着本部人马溜出了城,投降了清军,这使得守城的力量更加薄弱了。

清军开始轮番攻城。扬州军民在史可法爱国精神的鼓舞下,誓死抵抗,打退了清军的一次又一次进攻。三天过去了,扬州城岿(kuī)然不动。

多铎恨得咬牙切齿,调来西洋大炮轰城,并且把炮口对准了史可法亲自防守的西门。一颗颗炮弹呼啸着落到西北角,终于将城墙炸开了一个大缺口。

潮水般的清军冲进城来,史可法一看城破,悲愤万分,拔出佩剑就要自刎,被随从的部将救了下来。部将们连拉带劝,将史可法保护出小东门。这时,一队清兵路过,见他的明朝官员装饰,便吆喝着问他是谁。史可法生怕连累部下,大声说道:“我就是史可法。”

多铎听说抓住了史可法,便亲自前来劝降。讲了三天,口干舌燥,但史可法毫不动摇。多铎到底露出了狰狞的嘴脸,却又假惺惺地说:“你既然是忠臣,我就杀了你,成全你的名节吧。”

史可法微微一笑,大义凛然地回答:“与扬州城共存亡,是我早已决定好的事。哪怕碎尸万段,我也心甘情愿。但是扬州百万生灵,你们不能杀戮。”

公元1645年四月,史可法惨遭杀害。多铎因为攻城的清军伤亡严重,竟惨无人道地下令屠杀扬州百姓作为报复。大屠杀整整持续了十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惨案—“扬州十日”。后来,史可法的养子史德威进城寻找养父的遗体,由于尸体太多,天气炎热,又都腐烂了,怎么也辨认不出来,只好把史可法生前穿过的衣袍和用过的笏(hù)板埋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上,也就是人们今天见到的史可法衣冠墓。

扬州陷落后不久,清军轻而易举攻占了南京。南明弘光政权宣告灭亡。

注释:

①镇:中国明、清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

②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

经典启蒙

可法檄各镇兵,无一至者。二十日,大清兵大至,屯班竹园。明日,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岐凤拔营出降,城中势益单。诸文武分陴拒守。旧城西门险要,可法自守之。作书寄母妻,且曰:“死葬我高皇帝陵侧。”越二日,大清兵薄城下,炮击城西北隅,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

节选自《明史·史可法传》

原文注释

①檄(xí):这里指传去书信命令。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名称之一。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比较长的竹木简,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文书。之后用檄书写的文书也称为檄。

②班竹园:地名。

③陴(pí):城上的矮墙。亦称“女墙”,俗称“城垛子”。

④薄:通“迫”,迫近,接近。

⑤自刎(wěn)不殊:自杀没有成功。不殊,谓身首尚未分离。指自杀未死。

⑥执:捕捉,逮捕。

师者新说

史可法是明末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字宪之,又字道邻,有一个令他倍感骄傲的祖上—东汉溧(lì)阳侯史崇;有一位指引他不懈斗争的好老师—左光斗(明朝名臣,被奸臣魏忠贤陷害)。

当明朝崇祯皇帝自杀的消息传到南京,这座明朝的陪都陷入了惊恐和慌乱之中。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立谁做皇帝,继承明朝皇室的血统呢?南京的大臣们分成了两派。一派以正直爱国的官员、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为代表,另一派是腐败乱政的官僚,他们的头目是凤阳总督马士英。马士英为了独揽大权,拥立昏庸的福王朱由崧称帝,历史上称为弘光帝,把这一政权叫作南明政权。史可法本来并不赞成朱由崧当皇帝,但国不可一日无君,情况危急之下也只好同意了。

但朱由崧是个沉湎酒色、荒唐透顶的皇帝,他没有一丁点收复失地的进取心,而是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史可法深感国运艰难,但自己的赤胆忠心在南京一点劲儿都使不出来,便发愤而起,主动要求去抗清前线统率军队,杀敌报国。

史可法到了长江北岸,收拢涣散的军心,整顿军纪。稳住了江北局面后,他又在长江沿岸提督官兵,扼守南北的要害之地,兵分四镇,相互联络、声援,以期复兴明朝。然而,似乎天公都在削割明朝的国运,朝中掌权的大臣处处对他加以牵制,在外的将领又飞扬跋扈。军队挫败,粮饷缺乏,明朝领土一天一天缩小,扬州渐渐成为一座孤城。

最后,正如故事中所描述的那样,史可法兵败,扬州城失陷。但面对清军的威逼利诱,史可法宁死不屈,为国尽忠,连尸体都无法找回。

后来南明朝廷谥封他为“忠靖”,清代高宗皇帝(乾隆帝)又追谥为“忠正”。他的一片忠肝义胆、碧血丹心甚至令与其对阵之人都为之敬重。

学有所思

史可法被清兵俘虏后,多尔衮以摄政王的身份给史可法写去一封信《致史可法书》,劝他归顺大清,共图大业。而史可法也回复《复多尔衮书》,表达了他渴望光复大明王朝的愿望和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亲爱的小读者,历史上像史可法这样的人物还有不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去了解,然后想一想,他们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