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躁郁症和创造力

躁郁症和创造力

时间:2022-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躁郁症和创造力前面讲到,有的躁郁症患者,在躁狂期,尤其在躁狂期开始时的轻躁期,有时会有很强的甚至超人的创造力。应当指出,这4位巨匠的父亲无一例外也都是躁郁症患者。此后,躁狂和抑郁交替重复发生。他的躁狂期较长,两次躁狂期间只有短暂的或中度的抑郁症状出现。在躁狂和抑郁的反复交替中,狄更斯于1870年6月9日因脑溢血在英格兰东南部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去世。
躁郁症和创造力_名人基因密码

躁郁症和创造力

前面讲到,有的躁郁症患者,在躁狂期,尤其在躁狂期开始时的轻躁期,有时会有很强的甚至超人的创造力。这方面常被举为例证的有:牛顿、贝多芬、狄更斯、梵·高。应当指出,这4位巨匠的父亲无一例外也都是躁郁症患者。

科学巨匠牛顿 1643年1月4日,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1643—1727)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的沃尔索普村。他于1661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学习和研究数学和自然科学,1665年获学士学位。1665—1666年,大学因预防鼠疫而关闭,他回到家乡。1667年,他重返剑桥大学,1668年获硕士学位,1669年获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席位。1703年,牛顿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牛顿的贡献主要有:在数学上发现广义二项式定理、创建了微积分;在力学上提出万有

引力定律、创建了经典力学;在光学上发现光的色散原理、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等等。他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

img80

牛顿

牛顿在少年时代就出现了躁狂和抑郁交替发生的躁郁症症状。1664年,他因在躁狂期为观察一颗彗星彻夜不眠、劳累过度而进入抑郁期。1665—1666年,他在家躲避鼠疫期间,正经历轻躁期,使这段时光成为牛顿科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他在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等方面的思想都是在这段时期孕育成形的。牛顿在70岁时回忆说:“我的成就完全是在大疫横行的1665年和1666年取得的,那段时间是我创造力生命的精华所在。”重返剑桥后,他经过一段短暂的躁狂期后又进入抑郁期,很少与人交往,到1673年竟完全停止了科学研究。此后,躁狂和抑郁交替重复发生。到了1685年,牛顿又一次进入废寝忘食的躁狂期。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影响了此后几百年的科学观点,并成为现代工程学的基础。接着,又经历了多次躁狂和抑郁交替发生之后,牛顿于1727年3月31日在伦敦病逝,享年84岁。

音乐巨匠贝多芬 1770年12月16日,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出生于德国波恩。他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8岁便开始登台演出,22岁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开始突飞猛进。他一生创作了9部交响曲(其中以第3部《英雄交响曲》、第5部《命运交响曲》、第6部《田园交响曲》和第9部《合唱交响曲》最为著名)、32首钢琴奏鸣曲、10首小提琴奏鸣曲、16部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曲、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img81

贝多芬

贝多芬17岁时第一次进入抑郁期。在他的一生中,躁狂和抑郁交替变化的记载非常多。1801年11月16日,他写信给一位朋友说:“我在过去的两年里是多么的孤独而忧愁。我糟糕的听力像鬼魂一样纠缠着我,于是,我逃离了人群。”但在写信的时候,他却已进入躁狂期。他接着写道:“啊!生活如此美好,我真想能拥有一千次生命。”他是一位不需要正常阶段的过渡就能直接从躁狂变成抑郁的患者。躁狂时,他衣着得体,容光焕发;抑郁时,他衣衫褴褛,邋里邋遢。躁狂期的愉悦会使贝多芬产生神奇的创造力,他说:“创作灵感从来都是不请自来。”灵感一来,他完全不顾自己正在做什么事,是在教学生还是在请朋友吃饭,急不可耐地打开钢琴创作乐曲,不久,一部传世之作就完成了。抑郁期的绝望会使贝多芬厌倦生命。他哀告:“上帝救我……听一听我的哀求吧!”他完全丧失了创造力,例如,1814—1819年,他没有完成任何重要的作品。1827年3月20日,贝多芬在维也纳去世。

文学巨匠狄更斯 1812年2月7日,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出生于英格兰南部朴次茅斯市郊。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他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等。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匹克威克外传》(1837)、《雾都孤儿》(1838)、《大卫·科波菲尔》(1850)、《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1)等。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对世界文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1838年,狄更斯的一位朋友就注意到狄更斯的情绪很不稳定。他写道:“他有的时候是如此亲切欢快……而其他的时候则是心不在焉,甚至闷闷不乐。”他的观察后来也得到狄更斯家人的证实。狄更斯去世后,英国著名神经病学家布雷恩(W.R.Brain,1895—1966)是第一位对狄更斯作出躁郁症诊断的医生。他提到狄更斯“通常表现出来的伴随着过度兴奋的兴高采烈的情绪,此种情绪会被周期性的短暂抑郁所打断”。狄更斯和他的父母、妻子和多数子女都是躁郁症患者;《大卫·科波菲尔》中那位躁狂时喜欢喋喋不休地饶舌的米考伯先生就是以他的父亲为原型的。他的躁狂期较长,两次躁狂期间只有短暂的或中度的抑郁症状出现。躁狂时,他的大脑像一台日夜运转不停的机器,灵感之泉不断奔涌,一部部传世佳作问世。抑郁时,他叹息:“很少有人了解那些不时地被束缚在钢笔上的人,他们是多么地苦楚和辛酸!”他怎么也写不出一个字。在躁狂和抑郁的反复交替中,狄更斯于1870年6月9日因脑溢血在英格兰东南部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去世。

img82

狄更斯

艺术巨匠梵·高 1853年3月30日,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是19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与高更(P.Gauguin,1848—1903)、塞尚(P.Cézanne,1839—1906)并称后印象派三大巨匠。梵·高28岁时才开始绘画的学习和创作,35岁进入创作高潮,37岁去世,一生中创作了800多幅油画和1 000多幅素描。今天,梵·高的存世作品都已价值连城,每天到世界各大博物馆参观梵·高作品的人们,面对这些油画珍品时很少不感到震撼的。可惜,这都是他身后的事了。他在世时贫病交加,一生只卖出过一幅油画,只能靠弟弟的接济维持生活。

img83

梵·高:《自画像》

梵·高和他的父母、两个弟弟、一个妹妹都是躁郁症患者。与狄更斯相反,梵·高的抑郁期较长,例如,1873—1877年,他的抑郁竟持续了4年之久,接着就进入躁狂期;半年之后,他又开始抑郁。1882年,梵·高开始学习绘画一年多后,他以躁狂的冲动忘我工作。他写信给他弟弟说:“我感受到了自己身上如此具有创造性的力量……我满脑子都是那美丽的秋景。”但4个月后,他又写信说他正“处于可怕的抑郁之中”。他的躁狂期是他的高产期,创作了大量传世佳作。一位亲眼见他作画的学生描述道:“他在痉挛似的狂乱中工作着。”1888年10月,高更来到梵·高的住处与梵·高同住并一起作画。他们两人多年互相尊重与敬佩,满以为这样可以更进一步增进友谊,但由于性格上的差异太大,经常发生争吵。在一次剧烈争吵中,梵·高竟用枪射伤了高更。高更终于在12月离去,梵·高则用刀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事后,梵·高还创作了一幅油画《割耳朵后的自画像》。1889年5月,梵·高住进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次年5月又改由一位私人医生负责治疗,7月27日,梵·高外出写生时开枪自杀,未中要害,但他拒绝治疗,于29日去世。公众舆论都认为“疯子”一词是不可以用来形容他的。他被人们称为艺术史上一位永恒的天才和苦行僧。

img84

梵·高:《向日葵》

img85

梵·高:《割耳朵后的自画像》

有好几部以梵·高为题材的电影。比较全面地反映梵·高短暂一生和种种怪异行为的,是1956年由美国著名影星柯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1916— )主演的《渴望生活》(Lust for Life)。

img86

影片《渴望生活》中的梵·高

在长长的躁郁症患者名单上还可以找到20世纪美国著名摇滚乐歌手、“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1935—1977)以及20世纪美国著名电影明星、有“性感女神”之称的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1926—1962)等等,他们不是也都具有超群的创造力么?!

img87

“猫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