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排水保矿的事迹

排水保矿的事迹

时间:2022-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强烈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11度,据分析,林西区域的震级烈度为9度,震情十分严重。他们顾不上吃饭,十万火急地乘坐军用直升机,于当天中午时分降落在唐山飞机场,然后立即乘汽车前往市区, 肖寒同志直接赶到了开滦矿务局。在此之前, 肖寒同志已经布置全国各地煤矿的救护队火速援助开滦,并已经先后赶到了唐山。

文/吕永存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强烈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11度,据分析,林西区域的震级烈度为9度,震情十分严重。

由于强震的发生,开滦矿务局的东三矿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其中开滦林西矿矿内的建筑被破坏的程度达98%,地面和厂房内的机电设备损毁四千八百零八台,占全矿设备总数的71.4%,全矿供电、排水、通风、提升、运输系统全面陷入瘫痪状态。

在山摇地动之际,林西矿的职工住宅多数倒塌,大量职工和家属被埋压在废墟之中,全矿有756名职工在地震中不幸遇难,8名职工下落不明,另有236名职工被砸成重伤。

7月28日凌晨5点,强震过后仅仅一个多小时,林西矿党委就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矿领导班子成员不约而同地跑进矿内,在原矿灯房南高道处召开了地震后第一次党委常委扩大会议,研究决定,尽快抢救被埋压的人员。会后,立即组织在矿的200多名工人,组成了四个抢救组,分别到矿鸡冠山、西大楼两个职工宿舍和医院、更衣室等处人员相对密集的地点,抢扒遇险的人员,使更多的职工群众被及时从废墟中抢救出来。

随着地面抢险救人工作的展开,林西矿井下也频频告急。地震发生之后, 由于矿井全部断电,井下各个巷道的水泵都停止了排水,地下水开始大量涌出,最高涌水量达到每分钟230立方米,是地震前全矿总涌水量的7.7倍。由于水势凶猛,震后的第二天,就淹没了井下九、十两个巷道,被淹没巷道的总长度很快达到53264米,而且由于积水仍在不断地增多,井下的水位以每日垂高4至6米、斜井15.9米的高度迅速上涨。

听到开滦林西矿井下告急的报告,时任煤炭部部长的肖寒同志火速赶到林西矿。

原来,1976年7月27日这天, 肖寒同志正在北京前门饭店召集煤炭系统全国各省的厅局长开会,会议一直开到当天夜里将近十二点,会后, 肖寒回到住处刚刚躺下,地震就发生了,电灯摇晃得十分厉害,他马上给煤炭部调度室打电话询问:“是哪里发生了地震?”经煤炭部调度室四处打电话,只有开滦的电话不通,后与北京军区联系,才得知唐山发生了强烈地震,同时得知,开滦的大楼已经震平了……肖寒同志已经感到事态的严重,急奔煤炭部,到了部里又听说开滦的李玉林进京汇报灾情,由于肖寒不在李玉林又去了中南海, 肖寒又火速赶到中南海。根据唐山的灾情,国务院当即决定,河北省的刘子厚、北京军区的万海峰、煤炭部的肖寒,马上赶赴地震灾区。他们顾不上吃饭,十万火急地乘坐军用直升机,于当天中午时分降落在唐山飞机场,然后立即乘汽车前往市区, 肖寒同志直接赶到了开滦矿务局。在开滦矿务局, 肖寒见到了赵成彬、温作荣等人,简要听了情况汇报后,顶着大雨到唐山矿查看灾情。当天下午, 肖寒同志冒着大雨到东矿,晚上住在范各庄矿,第二天,又相继察看了吕家坨矿、林西矿、唐家庄矿、赵各庄矿,第三天又赶到马家沟矿。 肖寒同志利用两天半的时间,把开滦的几个主要矿井都巡视察看了一遍。随着对地震灾情的不断了解,他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用肖寒同志的话说,“没有见过这么大的灾情,没有见过这么重的损失,没有见过如此惨烈的情形,也没有见过开滦矿工如此的无私奉献精神和英雄气概。几天来,无数催人泪下的动人事迹深深地感染着、鼓舞着我,他们的名字铭记在我的脑海”,感动之余, 肖寒同志最焦心、考虑最多的是,眼下该怎么办?他经过与开滦各矿的领导商量,做出了两条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决定:一是全力以赴抢险、救人,安排生活,最紧要的是加快救人。二是马上组织下井探险,了解井下震情,为恢复生产做准备。同时还决定,马上召开开滦矿务局党委扩大会议,尽快形成有组织、有领导地展开抗震救灾、重建矿山的局面。安排完之后, 肖寒同志没有急着回北京,而是一连几天坐镇唐山,坐镇开滦,亲自指挥抢险救灾。

就在开滦的抗震救灾工作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起来的时候,又传来了一个既是意料之中又是始料不及的紧急情况,由于强烈地震的破坏,造成井下全部断电不能排水,汹涌的地下水在各矿开始猛烈地上涨,其中林西矿的涌水最厉害、最严重,因为东矿几个矿的井下巷道都是相通的,如果林西矿的井下被淹没,将直接威胁赵各庄、唐家庄和吕家坨三个矿的安全,会给恢复生产造成更大的困难。

情况如此严重和危急, 肖寒同志听说后立即从唐山赶到林西矿,他和国家计委副主任李仁俊、河北省的刘英等领导同志在现场决定,迅速扼制林西矿的水患已是当务之急,同时,为了全力以赴地排险情、治水患,决定连夜把全国的救护队调到林西矿。在此之前, 肖寒同志已经布置全国各地煤矿的救护队火速援助开滦,并已经先后赶到了唐山。各地的救护队到了林西矿之后, 肖寒同志马上亲自做了战前动员,代表煤炭部下达了抢险的命令。煤炭部负责设备、物资指挥调运的周毅民等同志,不仅迅速组织了大量排水设备火速运到开滦,还从国外进口了一批潜水泵,同时,把全国煤炭系统的煤机制修战线全都发动起来,开滦要什么给什么,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给,为开滦林西矿排水保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为了有条不紊地治理水患,煤炭部、河北省的领导同志和开滦的同志根据林西矿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组织下井探险,全面摸清现场情况。二是尽快打闸堵水,防止水患蔓延。三是加快井下排水,尽早治服水患。

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精心安排下,在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下,林西矿从保矿井、保大局出发,紧急动员起来,展开了一场治理水患、排水保矿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全矿的广大职工听说井下有险情,从四面八方跑进矿内,找到领导,纷纷请战,踊跃投入治水保矿的紧张工作之中,有许多工人包括基层区科的干部都自动地聚集在井口,有的人还带着伤就换上了窑衣待命,只要领导一声号令,立即奔赴井下,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要誓死保卫矿井安全。

为了摸清底数,尽快掌握井下各个巷道的积水情况,林西矿首先组织了探险,探险队员冒着生命危险,从地面通往井下的马路眼深入到井下,实地了解各个部位的险情。地质科的老工人王庆余,从7月31日开始,他每天都背着测水仪器,下井步行2000多米的马路眼,趟着没腰深的冰凉的积水,在井下各个部位测水位,为领导及时准确地提供水位的依据。一次,王庆余刚刚上井,听说领导要了解另一处巷道的积水情况,他二话没说,又换上工作服,再次返回井下现场,这一天,王庆余连续在井下工作了17个小时,步行往返近一万米巷道,准确查看、测量了水情,为领导制订治水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通风区技术员于恩明,为了了解矿井在断电后全矿风机停止运转的情况,井下巷道风量和有害气体涌出等状况,在矿井开始排水前多次下井测量,掌握了井下大部分巷道的真实情况,为安排人员下井排水提供了安全数据。

井运区王策等八名职工,为了给打水闸墙做准备,他们到井下八道巷去回碹,在没腰深的凉水中整整泡了8个小时,刚刚上井,又听说打水闸墙的任务紧迫,他们的窑衣未脱,又返回井下,直到全面完成任务。

1976年8月1日,林西矿修复了部分供电线路,8月2日,井下四道巷泵房开始泵水,8月4日,井下六道巷泵房开始泵水。

但随着地下水位的不断上涨,井下八道巷中心排水泵房面临被淹的危险,矿党委决定,要立即组织打水闸墙,堵住水患,竭尽全力保住八道巷泵房。

打闸堵水的战斗打响了,工人们趟着齐胸深的积水,把一袋袋黄泥运到打闸地段,但由于矿车都被淹没在水里,难以用它运输,大家就把装着黄泥的草袋子放在笸箩上、木筏上,在深深的积水中推着行走。为了加快速度,有的工人干脆脱下衣服包住黄泥块,一只手扶着扛在肩上,一只手分水前进。    一些在地震中受伤未愈的干部工人,伤口还裹着绷带就下井参加抢运黄泥,冰凉的积水浸着伤口,疼痛难忍,但没有 一个人叫苦,没有 一个人向困难低头。工人们就是凭着这种舍身抢险的硬骨头精神,争分夺秒,连续作战,在井下打起了一道道水闸墙,缓解了积水的上涨。

在保泵房打水闸墙的艰苦工作中,井运区、开拓区、掘进区等单位的职工,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推运黄泥,打水闸墙,但由于地下水涌出量太大,水位继续上涨,已打好的水闸墙东侧的涌水漫到了大碹顶部,形成了巨大的压力,闸墙开始透水并越来越严重,导致八道巷车场的水位继续上涨,水泵房依然有被淹的危险,急需打二道、第三道水闸墙,进而将水患全面堵住。当时,由于运输巷道积水严重,无法推车运料,工人们就站在大煤车上,手挽着已断了电的架线,用脚往里蹬车,将急需的三千多袋黄泥及时运到了现场。

从8月17日到8月19日,参加打水闸墙的干部工人们连续奋战了几个昼夜,先后在八道巷东西两侧打了五道水闸墙,最终截住了水源,保住了八道巷中心排水泵房。

不料8月20日,一场暴雨再次使地下水猛增,水头又逼近泵房,八道巷再次面临被淹的危险。

在这危急时刻,林西矿党委书记孟德聪,当即带领250名职工火速下井,重新抢运黄土,加固水闸墙,全国各地十二个矿务局派出300多名救护队员,也闻讯赶来支援,救护队员分成三个梯队,轮番在井下抢险。参加治理水患的干部职工在齐腰深的水中,连续奋战了十个多小时,终于重新打好了水闸墙,缓解了井下的水情。

为了把八道巷的积水尽快排干,需要从五号井重新安装两条管路,增加六台大泵。为尽快将所需设备和材料运到位,开拓一区、二区承担了安装六台稳车和一台1.2米绞车的任务,为了抢时间、争速度,参战的职工连续在现场大干了30多个小时,圆满完成了安装任务。

井运区、机电科的职工负责组装水泵和安装排水管路,他们连班加点,用半个月的时间,增设了十台水泵,在井眼等处安装直通地面的排水管路1200多米,使八道巷的排水能力迅速扩大。

为了落实党中央、河北省委领导关于加快排水、迅速恢复生产的指示精神,林西矿在八道巷排水能力形成之后,安排开拓区、通风区等单位,从八道巷到九道巷的八东滑车眼、皮带眼等多处斜井往下追排水,先后安装了8个泵站,66台不同型号的水泵,铺设排水管路56条,总长度达23117米,实现了由抢险排水到全面追水的重大转折。

在排水保矿的过程中,林西矿历时157天,总计排出地下水1835万吨,到1976年年底,全部排干了九道巷的积水,到1977年1月28日,九道巷东西两大泵房全部恢复排水。

在取得了排水保矿的关键性胜利之后,林西矿一边组织全面追水,    一边迅速转入恢复生产。

1976年9月1日,林西矿安排人员对井下回采工作面组织第一次探险,9月5日,恢复七西十四道石门、八西九道石门的火药库。9月22日,恢复八道巷部分电机车运输。9月23日,矿男更衣室经过整修,3000个更衣箱投入使用。9月24日,井下四个回采工作面完成修复工作,开始部分出煤,10月1日,八道巷部分工作面正式出煤,到12月10日,全矿共生产抗震煤41324吨。

在全面恢复生产之后,为尽快提高生产水平,林西矿广泛开展了以“抗震灾、补损失、做贡献”为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热潮,全矿有300多个生产班组、5000多名职工制定了“学先进、补损失、做贡献”的规划,在全矿干部职工的艰辛努力下,林西矿的原煤生产很快达到了震前水平。到1977年,在全矿946个班组中有874个夺回了地震造成的生产损失,共有9620人完成了补损失计划,到年底,全矿有92项生产指标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