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欣喜地看着儿子“走进实验室”

欣喜地看着儿子“走进实验室”

时间:2022-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迈入初二,孩子告诉我学校有个系列活动叫“走进实验室”,我有点儿好奇,想象不出他们会做些什么。一个学年转瞬即逝,“走进实验室”活动结束了,孩子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实际上孩子学到的“科研精神”,才是做这个课题最大的收获。

孩子上了清华附中以后,变得越来越阳光,越来越有朝气,越来越有“科研精神”,我这个做妈妈的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除了各科课堂演讲和一些小的探究性的课题研究外,学校组织的贯穿初一学年的“走进圆明园”活动和初二学年的“走进实验室”活动让孩子们得到了巨大的锻炼。

迈入初二,孩子告诉我学校有个系列活动叫“走进实验室”,我有点儿好奇,想象不出他们会做些什么。听孩子说每周二有半天留给这个课题,起初主要是听讲座,请到的是各界的专业学者,每次回来孩子很兴奋很受益的样子。后来孩子回家告诉我,他们分成了不同的组做课题,有物理组、化学组、动物园组等,他说他参加的是气象组。我是觉得哪组都挺好的,反正走出课堂,走进各种实验室,走进专业的科学研究,走进社会,跟生活越贴近越好。

以后几乎每周都会去气象局,有几名专家给他们做导师。导师们给孩子讲课,教他们使用作图软件,带他们做研究,和他们讨论,最重要的是跟他们强调“科研精神”。我不能身临其境,就请求孩子给我详细讲讲他们是怎么做研究的。听了孩子的讲述,我很向往,也羡慕现在的孩子有这么好的资源。

冬去春来,在学习了一些观察、记录、处理数据的方法之后,孩子们开始了题为“北京城郊白玉兰花期的观测和模拟研究”的课题。孩子告诉我他们研究这个课题的目的是要弄清楚北京地区城郊不同地点白玉兰的花期同春季和前冬气温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包括的问题有:城市和郊区的玉兰开花日期有多大差异?这种差异是否和城市热岛效应影响有关?如何通过前期温度与玉兰花期的关系建立一个模型,以便准确地预测白玉兰开花日期?这些问题很高深,又和生活很贴切,而我连想都没想到过。

之后进入了观察期。从3月中旬到月底,小组的成员排了班,每天2人在放学后5点钟赶到紫竹院公园去观察精心选择的3棵玉兰树,拍照,记录开花的情况。孩子很认真,有时因为背着大书包影响观察,就先把书包放在学校,骑车去紫竹院,回来再去学校取书包。去观察时往往回家就很晚,吃饭写作业都会晚,但他从未抱怨,反而乐此不疲,每次都积极地去,没一次耽误,还说得有科研精神。后来我才知道,他们并不单是在紫竹院观测,而是同时选取了北京市7个站点,分别在丰台、北京观象台、平谷、昌平、房山、延庆、紫竹院公园。他们使用每个站点最近4年的玉兰花期的观测数据以及相应的气象数据,将它们做成表格并分析,之后建立统计模型并得出结论。孩子还告诉我除紫竹院外,其他6个站点的观测记录工作是由农业气象站的工作人员帮助他们完成的。看来导师和专业学者在背后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无私奉献也是一种科研精神吧。

观察结束就进入了烦琐的数据处理过程。这段时间里,孩子经常抱着沉重的笔记本电脑去学校处理数据。盯着让人眼花缭乱的Excel表格,他们敲键盘、点鼠标、粘贴复制、编辑公式,把成千上万条气温数据按天整理。看着即将呈现的数据汇总,他们很激动却对每条数据更加仔细,不希望因为快要结束而出差错。我看出来,这也是科研精神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以后的一段时间,我发现孩子在读好多论文资料。他仔细地阅读每一篇,用笔写下问题和思考,还在课上和同学们激烈地讨论,写了满满一黑板的总结。这些论文虽然很高深,但是在他们仔细钻研的科研精神下,还是被读懂了许多,为他们自己写论文做好了准备。

在专注科研的同时,他们还有幸抽出一天下午参观了密云的农业气象站和上甸子大气本底气象站。听他说上甸子气象站是我国华北地区唯一的区域大气本底气象站,拥有精度极高的仪器,这些仪器在中国乃至亚洲也屈指可数。他们还见到了真正的PM2.5测量仪,与平常家用的手持小测量仪很不一样,这台测量仪有威武的金属外壳、炫酷的显示屏,最重要的是惊人的精确度。这些都是孩子跟我形容的,让我很是羡慕了一把。不仅参观,他们还对农业气象站的玉兰花位置对花期及数据代表性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并向农气站的工作人员提出了建议。

坚持不懈,积极参与一次次基本的观察;无私奉献,情愿提供一点点可能的帮助;一丝不苟,认真对待一个个微小的数据;仔细钻研,不会放过一丝丝不懂的问题……一个学年转瞬即逝,“走进实验室”活动结束了,孩子的收获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收获是喜欢上各种气象站,每次全家出去爬山,他都会对那些野外不起眼的小气象站特别感兴趣,不仅要围着它转上几圈好好观察一下,还要拍下照片,并给我讲解这是哪一类气象站,能执行什么任务……实际上孩子学到的“科研精神”,才是做这个课题最大的收获。

对我来说,平时只是适当关注并给予精神上的支持,主要看他自己忙得不亦乐乎的。当看到他们小组相当专业的报告时,我真是既惊喜又欣慰。我觉得孩子们走进不同的“实验室”,这对将来大学里乃至工作后的生活都会有不小的启发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