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桂圆枣子,田要河泥草籽。”种田离不开肥料,在20世纪50至70年代,农村种绿肥(芘花)罱河泥,是一种农业生产习俗,河中淤积的泥,含丰富的氨、磷、钾肥及铜、钴、钼等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是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最好肥料。
立冬下麦子,小雪农家闲,大雪罱河泥,冬至河封严。生产队冬种作物播种完后,小雪开始农闲,生产队准备冬季积肥罱河泥。冬至连夜九,河里要结冰,小雪到冬至,一个月时间,在农村有农船的生产队抓紧积肥罱河泥。
罱河泥既可积肥,又可清洁河道,是当时农村的重要农活。这是一项又苦又累的重体力活,每到农闲,队长决定每个全劳力都要轮流领着干,队里只有一只农船,两人一班一天罱两船。因此,我在生产队干过罱河泥活。
罱河泥除了船外,最重要的有一副好的罱河泥的工具,由两件长竹竿、铁夹、罱篰组成,罱篰有竹篾编结成网状,形如蚌壳,用铅丝将铁夹与罱篰下口扎牢,罱篰上端与两根竹竿用绳子扎结实。
罱河泥时,俩人分别站在船头、船尾舷上的相反方向,一左一右,这样既能保持船的平衡,又便于作业。各自操作,双手握住竹竿,将罱篰张开插入河底,然后使劲夹紧竹竿,河泥就会被夹在罱篰内,再借助水的浮力,将罱篰提上船舱,松开罱篰,“哗啦”一声,那乌黑的河泥就滑进船舱,油光闪亮,如此不停地重复,河底的烂泥就会被源源不断地捞上来。原来空荡荡的船舶舱就会慢慢地满起来,清代《四库全书》的总纂钱载有一首《罱泥》诗:“两竹手分握,力与河底争。曲腰钳且拔,泥草无声并。罱如蚬壳闭,张吐船随盈。”在诗人的笔下,当时罱河泥的情景真切而形象。
罱河泥大有学问,作业时船只不能随便移动,要有条不紊地进行作业,在河中依次罱泥,不要随便遗漏,船只有序进退。而初学者手中的罱竿大多不听使唤,往往斜抛入水,东罱一篰,西耙一下,胡乱瞎摸,事倍功半,这样会导致船只大幅度漂移,还会影响到船上同伴的作业,罱泥效力明显下降。队里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心中都有一张活地图,对河道叉江,哪里的污泥多质量好,河底深浅了如指掌,因此,他们罱河泥都比别人快。
一船河泥罱满后,把船摇到河泥塘旁。把一船河泥从船中戽到河泥塘内。河泥塘筑在靠近河口的稻田,岸上用一块阔石板放在河泥塘口,筑外高内低的斜坡,让河泥从石板上流向稻田。戽河泥有专用工具,用一根长竹棒绑一只戽斗,俩人各拿一只河泥戽斗,你一戽斗,我一戽斗,很有节奏地戽向高处河泥塘石板内,河泥向外流去。完成一日二船生产任务,确实累得腰酸臂痛,筋疲力尽。
小寒办年货,大寒过新年。冬季罱的河泥一般都暂放于河泥塘,让其自然干燥,慢慢变硬。在过年之前,将河泥用土笥一担担挑往绿肥田中,然后用坑铣一一剁碎,给绿肥田施肥,防冻保暖,经结冰打冻,河泥自然风化后壅入田中,与田土融为一体,促进绿肥生长。绿肥长得好,土壤肥力足,农民丰收有希望。
随着时代的前进,罱河泥这种农事活动在江南农村已基本绝迹。罱河泥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已悄无声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成为历史和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