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呼就应,一倒就灵”

“一呼就应,一倒就灵”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3年1月3日,北京海淀的一条斜街上,一家挂着“超市”牌子的自选商店开张了。超市出口处没有收银机,由一位售货员人工记账。当然,这并不妨碍外电对“中国第一家超市在北京出现”的热烈报道。1984年9月28日,北京首家规范的超市——京华自选商场开业,经过媒体报道,很多市民都知道了“西城有个自选商场,里面的东西可以自己随便拿”。有人戏称这是“自拿商场”。第一个寻呼信号是从华侨商店的一间盥洗室里发出的。

“自拿”商场

1983年1月3日,北京海淀的一条斜街上,一家挂着“超市”牌子的自选商店开张了。200平方米的面积,店面干干净净,没有什么装修,货架摆着肉、蔬菜和一些副食品。和今天的超市相比,它实在有些寒碜。[1]

超市立即成了一处新景点——有人倒几趟公交车,专程从城南赶到这儿参观。顾客排起长队,队尾甩到街角。店内最多只能同时进一百人。尽管热闹,却是看的多,买的少,超市看上去像是游乐场。令顾客惊奇的是,店内居然没有柜台,一伸手就可以拿到想买的东西。

超市出口处没有收银机,由一位售货员人工记账。顾客们普遍认为,店内商品价格有点贵,比如外面菜摊上西红柿三分钱一斤,这里竟然卖到五分。顾客们拿起商品看看,嘴里念叨着“不值,不值”,又轻轻放回原处。一位国营蔬菜店的售货员撇嘴道:“一天卖不了仨瓜俩枣,能叫商店?依我看早晚得关门!”[2]

来购物的主要是一些外国人。他们对这家超市的服务并不满意——比如,包装袋上只有价格,没有商品名称和净重,有人错把鸡肉当猪肉买走。当然,这并不妨碍外电对“中国第一家超市在北京出现”的热烈报道。

1984年9月28日,北京首家规范的超市——京华自选商场开业,经过媒体报道,很多市民都知道了“西城有个自选商场,里面的东西可以自己随便拿”。有人戏称这是“自拿商场”。一个外地游客进了京华自选商场,发现大家都是想拿什么就拿什么,也没见有人来收钱,以为北京已经发展到了各取所需的时代,就回到宾馆叫来同行的人,各自拿了一堆东西,大摇大摆地走出商场,最后在派出所里明白了“自拿”不是白拿。[3]

寻呼机

1983年9月,国内第一家寻呼台由当时的上海邮电通信开发服务公司创建,最初只有一个寻呼座席、三十多个用户。第一个寻呼信号是从华侨商店的一间盥洗室里发出的。最早一批用户使用的是模拟信号寻呼机,只能接受呼叫信号,需要致电寻呼台才能查询到回电号码。次年在广州开通的数字寻呼台,才解决了这个难题。[4]

后来,寻呼机贡献了一句流行语“有事Call我”,也贡献了一个笑料:在国外,寻呼机只有奶牛才用,挂在牛脖子上呼它们回牛棚。

倒爷

1983年,32岁的王石离开机关,到了深圳。

当时深圳有两种进口货很赚钱:日本味精、台湾折叠伞,商人们趋之若鹜。但王石断定,这两种商品火爆的日子不会太长。他发现,当时深圳两大饲料厂年产饲料20万吨以上,原料主要是玉米,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从北方的大连、天津、青岛经香港转到深圳。玉米不能直销深圳,是由于运输瓶颈问题。

王石找到广东省海运局,了解能否组织货船从大连往深圳运玉米。对方正在研究开辟北方航线,苦于没有货源。而大连那边却在发愁运输能力不足,玉米都堆在农民家中。王石利用这个机会,倒卖起了玉米。短短八个月,他赚了三百多万元,挖到第一桶金。[5]

这一年,一个新名词——“倒爷”在社会上流行开来。

多年后,柳传志如此回忆自己创业初期倒彩电的事:“那时,我每天骑着自行车像没头苍蝇一样乱闯。我曾在计算所的大门旁摆摊兜售电子表和旱冰鞋,还批发过运动裤衩和电冰箱。不是我想干这些,但我得想办法养活公司人员。有一次,我听说一个江西女人手上有大批的彩电,只要购进一倒手每台就可以赚 1000元。于是我急忙把钱汇了过去。谁知那是一场骗局,计算所拨给我的20万开办费,一下子被骗走了14万。那时,计算所高级教授的月工资还不到200元,我自己的工资只有105元。这对我的打击很大。”[6]

多年后,很多人还能记得两句顺口溜:“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官倒不倒,国无宁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