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栖”农民

“两栖”农民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栖,是一种生活方式。生物界有两栖动物,有时在水中,有时在陆地上。演艺界有两栖、三栖明星,演、唱、导兼业,跨行啥都能干。大量的兼业农民其实就是“两栖”农民。收粮食从7月中旬开始,12月基本结束。主要是荷兰豆、架豆,全都发送到广州去了,主要是出口。去年光我们村种植荷兰豆的面积就超过1000亩,今年减少了300多亩。我收购粮食、蔬菜,带动200多户农民在这个链条上挣钱:收购季节,200多辆“三马子”起早贪黑地跑。

面对兼业农民,我突然想起“两栖”这个时髦的词汇。

两栖,是一种生活方式。生物界有两栖动物,有时在水中,有时在陆地上。不怕干旱,不怕风雨,水路不通走旱路,另辟蹊径,别有天地。演艺界有两栖、三栖明星,演、唱、导兼业,跨行啥都能干。大量的兼业农民其实就是“两栖”农民。

朱克发(粮油经营户,五墩村农民):

我主要搞粮食收购,已经干了十年了。凡是田地里长的都收,凡是市场上卖的都贩。主要是啤酒大麦,也收扁豆、豌豆、胡麻、蔬菜。收粮食从7月中旬开始,12月基本结束。收蔬菜,要早点呢,从6月初开始,7月中旬基本告一段落。

我跟黄河啤酒厂有长期的业务关系,给它供原料。去年收大麦6000多吨,全部供给它了。市场价格波动大得很,没有办法驾驭,利润空间由一吨亏损几十块到赚500块,情况复杂,变化快得很。平均下来,1吨利润也就是30块,收人20多万块吧。还收了100多吨扁豆、20多吨糜子和谷子、50多吨胡麻、200多吨小麦、100多吨白豌豆,都出手了,都赚了几个小钱。谁也没有想到,去年以来粮食价格连续上涨。在那几个月里,天天涨,一天涨几毛钱呢。胡麻这东西,从去年8月份的每斤2块5毛,到今年4月份已经涨到3块7毛钱了。这个事情把握不了,要是把握住,个个都发大财呢。一般来讲,高峰时利润小,峰谷里利润大。但手头没有那么大的资金,周转不开,压不住货。干瞪眼呢,没办法。

我跟广州的老板也有长期的业务关系。去年,我收购加工蔬菜270多吨。主要是荷兰豆、架豆,全都发送到广州去了,主要是出口。收购价格根据市场行情由老板确定,我赚一点差价利润。收购季节,老板往这里派代理人,经常到田间地头调查,对这里的生产情况掌握得清清楚楚,精得不得了。我是坐地收购,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了。老板支付的收购加工费是一吨300块。我主要挣一些辛苦费,一吨的利润也就是100多块钱。去年光我们村种植荷兰豆的面积就超过1000亩,今年减少了300多亩。主要原因是种菜费工费力,价格又不稳定,收人难保障。更重要的是啤酒大麦的价格大幅度地上涨了,比前年翻了一番。今年种的就多了,面积也翻了一番呢。

我收购粮食、蔬菜,带动200多户农民在这个链条上挣钱:收购季节,200多辆“三马子”起早贪黑地跑。两口子人,开一辆“三马子”走村串巷,一个旺季4个多月,能挣2万多块我要用240多个装卸工,都是本村的,一个收购季节一个人也要挣多块钱光这两项,村里的人就收人500多万元呢。我们村像我这样的收购大户有七八户呢。村上的年轻人都不出去打工,就在家门口挣钱哩。收购荷兰豆的时候,连小学生都打工,能干一个月的时间,一天徒挣20块钱。

现在,周转金不足是一个大困难。我一年的周转金,最少也要100万元。信用社最多才贷给20万,缺口大得很如果周转金充足,生意做得肯定更大。去年,我明知啤酒大麦要涨价,就是手头没有钱,生意没有做大,干指头蘸眼泪,害死人了。前几天,我们这些大户商量着要整合一下,成立一个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解决流动资金不足、市场信息不灵的问题,克服单打独斗、不正当竞争的弊端,把生意做大做好。我的信用度好,能坚持做到现在,靠的就是这个信用。为农民负责、为大老板负责、为企业负责=我准备去进修一下,要在网上做生意呢。

我也种十几亩地,那都是副业。地里的活主要承包给老婆子了。儿子、女儿都在上学。叫他们一心一意攻学业,将来有出息。我已经46岁了,再干十年就差不多了。干不动了,就指望儿子、女儿做大事业吧。

兰沟村的“二王”名声大,我跑去和他们交流了一番。

王道岳(兰沟村“二王”之一,蔬菜营销户,今年52岁):

我的主业是蔬菜营销协会会长,贩菜的。啥事情,一个巴掌拍不响。老百姓种菜,我贩菜。我和定远菜市场的大老板有协议。你知道,定远是个大市场,辐射全国。他们掌握市场信息,知道种啥东西好,种啥东西不好。我把他们的预测告诉老百姓,叫大家按照市场行情种。这叫顺水推舟,看坡赶驴。大家种好了,我就收购,交给冷库,由大老板统一发货,销到全国各地去。我这个会长,就干这么一个事情。

我主要收购荷兰豆、甜脆豆、架豆,就专门干豆子的事,一年要干三个多月。去年大概每天收购三四千公斤,一年总共50多万公斤吧。先把我们村的菜贩卖掉,再贩其他地方的。从皋兰到天祝,最后在武威收场。我只有一辆车,天天跑,天天贩。我联系收菜的地点,联系代理人,叫司机开车去拉菜,往定远的冷库里交。我每天晚上跑过去结账,点票子,打条子。辛苦得很,每天要跑到夜里十二点以后呢。收一茬子菜,挣个十几万块钱。当然,也有赔的时候。我赔,种菜的不赔。我长期联系的是三个老板。一个是河南的,一个是上海的,一个是广东的。我把菜直接交给他们,一步到位,没有中间环节。因此,我们村里人种的菜,卖的价格比别的地方的高。我收菜贩菜绝对保证数量和质量。生意场上信誉最重要。不讲信用,就干不下去了。我赚钱了,大家增收了,皆大欢喜。

我家里开一个小卖部,卖一些日常用的东西,给县供销社代销化肥,卖一袋有一块钱的代销费。去年销出去150吨。我们是一个小山村,百十户人家,谁都用。我赊给大家先种地,收菜的时候收回来,也给群众行个方便,不指望在这个事上挣钱,主要是想叫大家把菜种好。老百姓的菜种得好,收人步步高,我这个会长就有得当了。

我也种十几亩地,一半是果园,一半是粮食和菜=去年收了2万多块钱,贴补家里,平时花掉了。”

王汝林(兰沟“二王”之一,养鸡户,43岁):

我是养鸡的。去年卖出去10万只,收人5万块。今年要养20万只,才有事情做。去年出了6舍,赔了1次,赚了2次。市场风险,顺其自然。那些日子,市场价格啊,从每斤5块降到不足3块,没办法,应当50天出舍的鸡,养到了80天,多吃了5万块钱的饲料,怎么不赔呢。

养殖业风险大。前几天,村里有几个人找我,要我带动他们养鸡呢。我说,现在还不能养,正在风暴口上,等把一部分养鸡户淘汰掉我们再养。大浪淘沙,冲走的是沙子,剩下的是金子。养鸡复杂得很,既要养,又要销。有人号召的时候,养不成。不号召的时候,市场行情最好。号召养,规模就起来了,价格就降了。这是市场规律,谁也没有办法拿住它。我养了几年的鸡,干啥学啥,不分析市场就是瞎子。市场行情掌握不住,就不是企业家。商场如战场啊。这几天,鸡的价格涨起来了,每斤5块4毛钱。—个月前是4块6毛钱,十几天前降到了最低点,才3块4毛钱,市场价格变化就这么快,几天飞上峰顶了,几天跌到谷底了。

我养的是“白羽”,是一种贵族鸡。普通市场上买不到,都卖给大酒店。我是批发的,不零卖。看着市场行情好,几个晚上就卖完了。我们有一个协会,进鸡苗,出售鸡都通过协会。上市的时间是排队的,有人专门负责营销,调整进出的时间。养鸡和销售已经形成链条了。协会控制着养鸡户,分协会跟屠宰场协作,屠宰场跟市场连结,是一种分工协作关系=我养的一部分是合同鸡,有保护价,风险小,利润也小。一部分是市场鸡,利润大,风险也大,随行就市。养殖不能搞一次性投资,分期投资,风险小。一万块钱,干个七八千块的生意,安全,放心。我们这地方的人观念落后,思想不解放,小农意识严重。

南方人干大事的时候,我们正睡着没有醒来。缺少资金,没有经验,没有大气魄。人家开小轿车,住楼房,我们还开着“三马子”,住着土房子,赶不上形势的发展。人嘛总要寻求自身的价值,要干些事情。

一个下雨天,有几个土生土长的老板,打电话要跟我聊天,我去了,把他们跟我谈的内容记录了下来——柏延彬(蔬菜营销者,44岁):

我只上过初中二年级,就交不起学费,含泪綴学了。务农两年,又在青海当了6年的兵。1989年退伍后,在兰州摆地摊卖鸡蛋。后来在小沟头开办了一家小粮站,卖面粉、清油。1995年开始在张苏滩市场批发粮油。现在主要经营食用油,销售量占到兰州市场的30%呢。做粮油生意挣了一些钱,就回到村上开始做蔬菜生意。

2002年,投资600多万元,建成一座蔬菜冷藏仓库。但村里的农民不种菜,我没有业务可做。没有办法,农民种菜还得引导。第二年,谁种1亩地的菜我补100块钱,结果种了300亩,我补出去了3万块钱。当年收购销售了七八万吨,挣了十几万块钱。为了扩大种植面积和品种,我承包了300亩地,种了两年,示范带动。我自己赔了,但把群众带动起来了。村民种了1000多亩的菜,我订单收购,两年挣了30万块钱。第三年就扩大到2000多亩了。现在已经辐射到周边的几个村子,种植蔬菜的面积1万亩了。我和省农科院签订3年的合同搞合作,在当地试验开发新品种。蔬菜种植由最初的2个品种,已经扩大到11个。根据本地实际,我打算重点推广种植绿菜花、白菜花、西芹和莴笋,三年内种植面积都超过1万亩。这样,群众有奔头,我有生意可做。试验的种苗,都是我公司的育苗温室培育的,无偿提供给村民试种,我保护价收购。去年培育50万株辣椒苗,种成功了,村民都赚了钱。今年培育了100万株,结果遇上罕见的恶劣天气,辣子苗得了立枯病烂死了。我又补充其他种苗,赔了25万元。为了长期利益,亏就亏了。现在村民种菜效益高,每亩地收人都在3000元以上呢,出门打工的农民都回来种菜了。种菜是露水财,赶不上行情,就得铲掉再种。经过这几年的折腾,村民们也适应了这个市场变化。以前你不搞订单,他就不种。现在只要你收购,他就种。赶上市场行情走高,他卖高;赶上市场行情走低,他卖低。赶不上市场行情,就铲掉,他也没有意见了。从不种菜到订单种菜,从试验推广到自觉种菜,这确实是一个过程啊。我付出了努力,村民增加了收入。今年,我在北京、上海、广东开了三个销售网点,把品牌打出去,做自己的真正的蔬菜生意3我摸索了6年,现在就要开始收获了。不过,城里的粮油生意也得继续做下去,两不误,两促进啊。

董万和(蔬菜营销户,41岁):

我七岁就没了母亲,是我父亲拉扯大的。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就务农种地。三年后,自己买了一辆东风牌卡车,跑运输给当地的水泥厂拉石料。那时候,各种费用低,能挣钱。四年后,就开办了一个石膏厂,生产石膏纤维板,自己搞装修。又干了四年,装修不用石膏纤维板了,企业被淘汰了。还能做什么呢?我想了几天,就买了一辆农用车,开始贩卖蔬菜。把白银的番瓜、黄瓜拉到青海西宁去卖,生意做得不错。当时县政府号召种高原夏菜,我就种甜脆豆,也卖到西宁去了。第二年,村民种了300多亩甜脆豆。我与村民签订合同,保护价收购,当年全部卖出去了。2001年我在村上建了一座冷库,专门经营蔬菜加工销售。当年的纯收人达到30多万元。采摘甜脆豆的时候,300多人在我的冷库里打工,都是本村的村民,光劳务费就支出了20多万。

现在,我一心一意经营冷库。从前年开始,不搞订单种植了。春播前,我的公司搞一些宣传,告诉农民今年要种什么,指出一个大方向。具体种什么,农民自由选择,收购价格随行就市。我有出口经营权,但缺乏周转金,受制于大老板。如果自己直接经营出口,利润空间就大了,我和种菜的农民都受益。我们这地方种的甜脆豆、荷兰豆,色泽、豆形都很好,品质全国一流。农民知道哪些药能用,哪些药不能用。我也装备了农药残留检测设备,超标的菜不收购,农民也就自觉地遵守农药使用标准。农民的观念变了,普遍认为菜种得好才有人收购,才能卖出好的价格。刚开始种菜的那时候难得很。农民认为祖祖辈辈种地,种出来的啥东西,就得收购啥东西。谁不收购,就要拉过来倒在谁家的院子里,要闹事。现在都按公司的收购质量要求种,按质论价,优质优价。农民习惯了,把菜就种好了。我们种植营销的真正是绿色蔬菜,这不是空口说的,有农业部门的检测依据呢。

我承包镇农场的300亩地,租期是30年。灌溉不方便,主要种小麦、胡麻。从种到收,全用机械。雇用4个人,搞田间管理。一般年成,亩收人三四百元。

魏永慈(个体运输户,51岁):

这几十年,一路跑过来,不容易啊。我是1974年高中毕业的,先在村小学当了2年民办教师,后在县石油公司干了9年,当出纳员和会计。又到乡经委干了两年,当采购员,跑的地方很多,最远到了福建的宁河。又在乡砖厂当了两年的厂长,承包经营,三个人合伙,结果亏损了,散伙。

从1989年开始跑车搞运输就到现在了。80年代坐班车到兰州,下车先办两件事。一是买一张兰州报,一是吃一碗马子禄牛肉面

1989年买了一辆东风牌卡车,开始跑运输。主要是从靖远煤矿给市区里的锅炉房拉煤。当年就拉了5000吨。那时候,市区里烧煤的锅炉房多,用煤量大,利润也好。曾经有四辆卡车,一年要拉20000多吨煤。这样的好日子,过了五年。现在锅炉改烧天然气,烧煤的少了,市场也小了,去年才拉了10000多吨煤。80年代一吨煤50块,去年每吨煤260块,今年涨价更高了,我挣的是运费。过去每吨给40块,现在给60块。运送1吨煤,利润就是10块钱。汽车是自己的,司机是雇用的。要天天跑,不能停。过去一直发800块的月工资,现在发1500块。过去煤多好拉,乱采乱挖的多,有证无证都开采。现在煤少了,无证小煤矿全部关闭了。煤不好买了。我干的时间长了,就靠关系,基本能保证货源。干这事不欠账,一月结一次,点票子,麻烦少。把各种关系维护好就行。

2005年我发现村上一个叫海家沟的地方,有200多亩耕地荒废了,挺可惜的。我跟村干部商量租了下来复耕,租期是3年,头两年不交租金,第三年每亩交100块钱。当年,我花了十几万块钱,把地整平,把水渠配上了。前年全部种上了玉米,成功了,收人了30万元。去年种的是洋葱,收了800吨,当时卖不出去,就埋在地里等机会。结果埋到今年春天,还是卖不出去,冻掉了,烂掉了,打掉水漂了。洋葱主要是外销,前年市场行情特别好。我赌了一把,结果输惨了。主要原因是农药残留太多,没有办法出口。农产品销售风险大,种在地里是钱,拿到市场上就不值钱了。

洋葱种失败了,就养牛。我从山东买了98头肉牛,自己办牛场养了55头,让农户以牛还犊的方式养了43头。今年下半年就要繁殖了。把牛养成,每头牛能赚3000块钱。饲料不发愁,那200亩地都种玉米,秸秆青贮。养牛就是为了把玉米秸秆消化掉,牛粪又是好肥料。这样,种养结合起来,良性循环。

从根本上说,我的心里惦记着家乡,惦记着土地。这两年种地雇当地劳动力,工资每年开支10万块,给当地农民增加一些收入,我心里面也是高兴的。去年洋葱种亏了,但工资一分钱都没有少。我对土地有感情=这两年种地,隔三两天就跑去看一回。庄稼长得好,那感觉就像心里开了花。外国人担心中国的粮食会出问题,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也特别强调粮食安全问题。有地就要种,不能荒废了。像我这样年龄的人,挨过饿,见过饥荒,对土地有感情。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这个感情了。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不在土地上用功,一个心思都跑到城里打工,是个大问题。只要土地上的收人提高了,农民还是愿意种地的。现在的问题是农民种地比较效益太低了,一算账对比,就撂下土地进城了。其实,城市里也没有那么多的机会,也不是遍地黄金。在城里打工挣钱,也是不容易的。我们这个村离县城近,有先天优势。土地面积大,土壤又好,搞设施农业,种瓜种菜还是有奔头的。现在农民手头都缺钱,靠贷款,利息高,肯定不愿意。这是一个瓶颈,看怎么破解呢。

我的户口在村上,家在市区。生意在城里,根还在土地上。我的心愿是让三个孩子好好读书。将来种田打工,都需要文化。搞农业也是现代农业,决不能干没有文化的事。村里还有我的老房子,哪一天城里没有事情可干了,就回乡下去。现在做生意,离不开城市。人老了要在城市里生活,我看这是一个落后观念。将来的农村,交通便利,购物方便,空气干净,环境优美,最适合人居。我做乡下人比城里人自豪。我是“两栖动物”,身在城市,心在农村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