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白菜商人张益

大白菜商人张益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蒙自鸣鹫大白菜已享誉江浙两广地区,但人们却往往忽略或忘记将大白菜运到省外销售的商人,张益就是其中的一个。张益今年46岁,因在三弟兄中排行老大,所以初中毕业后他就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1999年,鸣鹫掀起大白菜种植热,张益第一个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2亩。第二年,张益和曹省昌、谢金荣等六人干起了将鸣鹫大白菜销往外地市场的专职贩运工作。近几年,大白菜逐渐成为鸣鹫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蒙自鸣鹫大白菜已享誉江浙两广地区,但人们却往往忽略或忘记将大白菜运到省外销售的商人,张益就是其中的一个。

张益今年46岁,因在三弟兄中排行老大,所以初中毕业后他就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里里外外的琐碎事务及艰苦的农业劳动磨炼出他吃苦耐劳、认真做事的秉性,几年中他就成为鸣鹫村民眼中诚实勤劳的小伙子。1976年,17岁的他被鸣鹫公社领导看中,安排在农机站开拖拉机。

借改革开放的东风,1983年,张益贷款8000元买了一辆“昆明牌”汽车跑起了运输,成为农村第一批富起来的人。1996年,张益卖掉汽车,先后在雨过铺、老寨等地种烤烟和三七,但都因管理不善而亏本。1999年,鸣鹫掀起大白菜种植热,张益第一个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2亩。张益回忆起那年种大白菜亏本的情况时还觉得不好意思:“当时我不晓得大白菜成熟后的销售期只有七八天,过后就会烂在地里,种之前自然就不会考虑到这层风险,一下子就种了12亩,别人种两三亩,充其量不过七八吨,即使小贩收购不完,自己拿到街上也好处理。那年,大家一哄而上种植大白菜,面积增大了两倍,来收购大白菜的人不多,本地市场又‘吃’不完,由此一些人卖不完亏了本,而亏得最多的是我,几乎有一半烂在地里。那时我心里老在琢磨,这大白菜种植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一个‘卖’字,如果销路不畅,种得再多再好也是枉然。”

第二年,张益和曹省昌、谢金荣等六人干起了将鸣鹫大白菜销往外地市场的专职贩运工作。随着建水、通海等地蔬菜种植业的迅速发展,张益看到周边市县蔬菜市场已出现饱和现象,率先将大白菜拉到广西的南宁、柳州等城市销售,后又拓展到广东、福建及江浙。在省外销售大白菜的过程中,张益还将市场上颇受欢迎的鲁白1号、青岛83—1、山东2号、山东5号以及豫南3号等优质大白菜品种带回来分发给乡亲们种植。鸣鹫优良的气候土壤使这些大白菜在外省市场领尽“风骚”。近几年,大白菜逐渐成为鸣鹫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大量的产出必须有大量的销售来支撑才行,拓展市场成为张益心中时常考虑的问题:蒙自到广州最快也得两天三夜,这样长时间的运输必须有冷库冷藏才行。

2001年,张益联合谢金荣、曹省昌,三人合伙投资160万元,在鸣鹫建起了日处理150吨蔬菜的“富民冷库”,为拓展广东、福建市场打下了基础。张益说,贩运蔬菜不是一桩简单的事,泥石流断路阻车导致蔬菜腐烂变质让自己亏损不说,更让人伤心的是在销售中还会遭人欺侮,另外,市场价格跌落等情况时有发生,其中的苦楚只有自己才能知道。说起鸣鹫经济的发展,张益感慨良深:“一个村只有少数几个人富起来没有什么意思,只有大家富起来才会成为乐园,广大种菜的乡亲因我们贩运畅通、销路拓展而增加收入,我心里高兴。今年,在广东的批发价就是3角钱一公斤,这与我们收购价基本持平,今年公路开始限制超载,拉、我们要贴,不拉,大量的菜会烂在地里。但我不可能再把价格压低让乡亲们失望,好歹我还有一个建材商店支撑着自己的生活,比起一般群众来我还是富户。”鸣鹫镇戈祖德村大白菜种植户蒋传洪、段立田对记者说,在大白菜上市的时间里,张益几乎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都放在大白菜销售上,栽种的前期,他还来到地里对农户种植中的施肥、打药等技术进行辅导。2003年3月,鸣鹫成立蔬菜协会,大家推举张益为会长。

采访结束,张益指着鸣鹫漫山遍野的大白菜对记者说:“目前,蔬菜市场竞争激烈,鸣鹫大白菜已出现滞销现象,只有提高质量,打出品牌才能在占领市场的基础上拓展市场,鸣鹫村的大白菜才能成为‘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下一步,我们将依靠广大的蔬菜协会会员的力量逐步推行无公害种植,使白菜达到绿色食品检验标准。我们还必须投资改造冷库,将外运蔬菜进行真空灭菌包装,让鸣鹫大白菜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

(本文刊登在2005年1月16日《红河日报》第3版“经济新闻”栏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