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贤虎变愚不测

大贤虎变愚不测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在三国时期的三个开国君主中,刘备是最不容易的。出征前,刘备留下张飞守徐州城。张飞酒后鞭打吕布的丈人曹豹。吕布大怒,立即派中郎将高顺、北地太守张辽等来攻打刘备。失徐州,他能做到“屈己以待天时”;在曹操说自己是英雄的时候能够掩蔽锋芒,保存了自己的实力,正应了那句话:“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平常人。”

  许多人不认真地看刘备,认为他只不过是诸葛亮手中的一个傀儡皇帝。可是,就在刘备的“仁”、“愚”面孔后面仔细推敲,当人们看透了刘备以后,没有人不为刘备身上表现出来的杰出的领导才能所惊叹,他的“一代枭雄”的美称并不是浪得虚名的。刘备最过人之处是得人心,得将相之心,得军心、民心,这是他能最后走向巅峰的关键所在。说到“得人心”,连“超世之杰”曹操,“旷世之才”诸葛亮也难望其项背。

  刘备能够深得人心,因此,虽然武功极其一般,但他在世的时候,文有诸葛亮、庞统等一干人等为其运筹帷幄,武有关、张、赵、马、黄为他转战沙场;以西蜀弱小的国力,却深得人民拥护,有如铜墙铁壁,使魏、吴不敢觊觎。纵观刘备成功的原因有多方面,但其永不衰竭的进取心和以人为本儒家思想是其成功的一个根本的原因。

  永不枯竭的进取心

  在三国时期的三个开国君主中,刘备是最不容易的。他以一个织席贩履之徒最终成为蜀国的开国君主,其间经历的磨难是难以想象得出来的。刘备之所以最后取得了成功,得益于他的经历,也许正是他的特殊经历,使他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以客观平和的心态面对自己所面临的困境。

  刘备出身贫寒,起兵时既没有广泛的社会关系,又没有雄厚的军事实力作背景,却能在军阀纷争的恶劣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发展自己的势力,直至建立国家政权,这与他良好的素质与杰出的领导才能是分不开的。

  刘备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靠贩卖草鞋和织席为生。在他家院子东南角的篱笆边长着一棵桑树,高五六丈,远远望去,枝叶繁茂,形状如同皇帝出行时坐的小车的车盖。来往的人都觉得此树长得不同一般,有人说这家一定会出贵人。

  一天,刘备和同族的孩子们在树下玩耍时说:“将来我一定会乘坐有这样盖子的车。”叔父刘子敬听到后,忙过来警告他说:“你不要胡说,这要灭我们刘家九族的。”

  刘备十五岁那年,母亲让他出去游学。他和同族的刘德然、辽西郡的公孙瓒一起奉事前九江太守同郡人卢植。

  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经常资助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刘元起的妻子看不惯,责怪道:“我们已经各立门户,你怎么还经常资助他呢?”刘元起说:“我们族中的这个孩子,不是一般的人。”

  刘备不喜欢读书,却爱玩乐,好听音乐,喜欢漂亮华丽的服装。他长大成人后,身高有七尺五寸,手臂垂下来能超过膝盖,眼睛能看到自己的耳朵。他平时少言寡语,不愿和人争个高低,喜怒不露于声色。他喜欢结交行侠仗义的人,不少年轻人都争着依附于他。大商人张世平、苏双都是家有千金的大财主,他们到源都一带贩马,结识了刘备,见他相貌非凡,觉得他是个奇才,就赠给他很多钱。

  平定黄巾起义后,朝廷降诏,凡没有军功的长吏都要淘汰。刘备当时任安喜县尉,担心自己被遣还乡里。

  这时,刘备已经和关羽、张飞结拜为异姓的兄弟,三人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上报国家,下安黎民”,力求在乱世中建功立业。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情同手足,食则同食,寝则同寝,在军阀混战中寻找着机会。

  刘备从不乏远大的理想和对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但他却总是把这种理想与精神小心翼翼地隐藏起来。这是因为他出身下层,处在各种权力的夹缝之中,不得不时时依附别人,因而在言论上不敢做得太过火。这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帝王哲学

  建安元年,刘备受曹操令攻打袁术。与袁术兵交战淮阴石亭,打了几个月,各有胜负。出征前,刘备留下张飞守徐州城。张飞酒后鞭打吕布的丈人曹豹。曹豹求救于吕布。

  张飞的不理智行为终于化友为敌,使吕布与曹豹里应外合,取了徐州。刘备回来后也只能屈居小沛,吕布对刘备说:“我并不是夺城,只因令弟张飞恃酒杀人,怕有失,因此特地来守城。”事后,刘备对张飞说:“经历过这个教训,我们应该知道屈身守分,以待天时的道理了,人是不可能与天命争的。”

  刘备懂得忍让,他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所以他心中虽然不满,但还是进入徐州谢了吕布。刘备这一次的忍让也换来了后来吕布的“辕门射戟”的帮助,他的隐忍是相当明智的。

  建安三年的春天,吕布派人拿着钱到河内去买马,买马的人遭到刘备手下士兵的洗劫。吕布大怒,立即派中郎将高顺、北地太守张辽等来攻打刘备。

  到了九月份,小沛城被攻破,刘备只身逃脱,他的妻小又被吕布得到。刘备在逃跑的路上遇到曹操。曹操正率兵东征吕布,于是,刘备又和曹操杀了回来。在下邳包围了吕布,吕布走投无路,献城投降。

  刘备以一言杀吕布后和曹操一起回到京都许昌。曹操知道刘备是当世英雄,时时留心,而刘备为了不让曹操看出自己的雄心,采取了一系列的装傻举动。这里,刘备的韬晦之计可谓用得不露声色,出神入化了。

  刘备也曾表露过他的志向。那是在荆州依附刘表的时候。

  刘表待刘备很好,生活安逸,久无战事,一日与刘表共语时入厕,因见自己“髀肉复生”,不觉潸然泪下。刘表问原因,刘备乘兴而道:“备往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散;今久不骑,髀里肉生。日月蹉跎,老之将至,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两人谈得投机,刘备又兴口道:“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矣!”对这一点,刘备是看得相当透彻的,自己只能靠功业起家,没有功业就没有刘备。但也仅此一次,便险些招来杀身之祸,因而心里十分后悔。

  因此,此后的刘备将大志埋藏在心里。埋得越深,追求就越强烈。当曹操说到他是英雄时,以为计谋败露,吓得筷子掉在地下也就不奇怪了。

  中国有一句著名的俗语,叫做“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意思是说人在权势、机会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刘备在这方面就是个能够审时度势的枭雄。即使是别人看起来很没有面子的事,他也能够做得滴水不漏。失徐州,他能做到“屈己以待天时”;在曹操说自己是英雄的时候能够掩蔽锋芒,保存了自己的实力,正应了那句话:“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平常人。”

  刘备去东吴招亲,诸葛亮把该事“假戏真做”之后,张昭、周瑜等人对孙权建议道:“刘备起身微薄,奔走天下,从来没有享受到什么是富贵,今若用华堂大厦、子女金帛令他享用,自然疏远他与孔明、关羽、张飞等人,到时候,他们内部不和,再取荆州不是易如反掌吗?”孙权照计而行。

  这个计策本是要将刘备困于吴国,以美色享乐,使刘备丧失心志。但当赵云报称曹操起兵五十万,杀奔荆州,要报赤壁之仇,情况十分危急时,刘备终于说服孙夫人,历经种种险阻回到荆州。如果没有对理想不懈的追求精神,很难想象一个胸无大志的人能放弃这样的生活。

  因此,刘备的成功在于他那永不衰竭的进取心。无论是宠,还是辱,得意还是失意,都能用平常心来面对,而且能做到始终不渝,刘备的这种性格直到他在取西川,占领汉中后的时候才有了些改变。因为这时他才有力量使自己腰杆硬起来,说两句硬话。

  刘备是一位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理想的领导人,仅在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时才用言语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初访孔明未遇,于是向孔明的朋友崔州平表达说:“方今天下大乱,四方云扰,欲见孔明,求定国安邦之策耳。”后隆中与孔明相见,诸葛亮说:“愿闻将军之志。”刘备慨然对答:“汉室倾颓,奸臣窍命,各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可见刘备的志向是要在天下大乱时,施展才能,定国安邦。

  刘备二十八岁起兵,六十三岁谢世,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都没放弃过自己心中的进取之心。这是他的成功之本。

  “仁”、“人”君子

  到赤壁之战前,刘备已经四十七岁了,此时曹操已经扫平北方,统一了中原,孙权已继承父兄基业坐拥江东,只有他还如风中飞絮,浪里浮萍,居无定所,寄人篱下,以致悲哀,到什么地方才能立足?何时才能结束这流浪般的生活,不再仰人鼻息,能有一块自己的根据地成就帝王之业呢?

  虽是景象如此凄凉,“悲哀的”英雄刘备没有沉浸在悲哀里,他开始积极行动起来。

  水镜先生初遇刘备,见他气色不佳,便料到其遭遇坎坷,因说:“我久闻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犹落魄不偶耶?”刘备说:“命途多蹇,所以至此。”水镜说:“不然。盖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刘备说:“备虽无才,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竭忠相辅,颇赖其力。”水镜说:“关、张、赵云,都万人无敌,惜无善用之人。若孙乾、糜竺等乃白面书生耳,非经纶济世之才。”

  水镜先生的话还阐明了一个关于成功的重要思想:要成功就要有人才,可有了人才,并不等于有了力量;不善于使用人才,就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人才没有作用,就等于没有。他说刘备“左右不得其人”,是指没有使用人才的大才,即缺乏统筹全局的人才,是他所说的“经纶济世之才”。

  建安十二年,曹操北伐乌丸,京都许昌空虚。刘备劝刘表袭击许昌,刘表是个胆小怕事的人,没敢接受这个建议。曹操从乌丸返回,南征刘表,刘表感到后悔了。他对刘备说:“真后悔没听您的建议,失去了一次绝好的机会也。”刘备安慰道:“现在天下四分五裂,经常要打仗,战机还会来的。如果能抓住以后的战机,失去这次战机也没有什么可惜的。”

  刘表身染重病,临终前将荆州托付给刘备。刘表去世后,他的小儿子刘琮接替了他的职位。有人劝刘备乘此机会抢了荆州,刘备不同意。他说:“刘表对我很好,我如果废刘琮取而代之,人家会指责我是个无情无义的人。”

  曹操势大,刘琮背着刘备派使者向曹操求降。刘备知道了这件事,派人去问刘琮。刘琮让宋忠来告诉刘备,他准备献城投降。当时曹操的大军已进逼到宛城。刘备听宋忠一说,吓了一跳,他对宋忠说:“你们竟然这样做事,不早点来告诉我,现在大祸临头才通知我,这不是太突然了吗?”说着,刘备拔出刀指向宋忠,说道:“我杀了你的头,也不足以解我心头之恨。”

  他让宋忠回去了,带着军队迅速从樊城撤离。

  刘备路过襄阳时,诸葛亮劝他攻打刘琮,占领荆州。刘备说:“我不忍心这样做。”他在襄阳城下招呼刘琮和他一起走。刘琮闻声跌坐在地,吓得爬不起来了。刘琮左右的人和荆州的很多人都归附了刘备。跟随刘备的人越来越多,到达当阳城时,已有十余万人,军需物资不计其数。

  十几万人中多数是老百姓,他们扶老携幼,哭声震天,一天只能走十几里路。刘备让关羽带几百艘船走水路,在江陵会合。

  有人劝刘备说:“现在追兵在后,应该快速前进,保住江陵。现在虽然人很多,但能打仗的人却很少,万一曹军追上来,怎么抵挡呢?而且还有可能被曹操捉住。”

  刘备不忍心丢下百姓,他说:“成就大事必须以得人心为根本,现在百姓来归附我,我怎么能忍心抛弃他们呢?”大家大为感动,都死了心要跟刘备一起共存亡。

  曹操估计江陵储备的军用物资很多,担心被刘备抢先占有,就丢下车辆,轻装前进。赶到襄阳时,听说刘备已经过去了,他便率五千精锐骑兵,一日一夜行军三百余里,在当阳的长坂追上了刘备。

  曹操挥军冲杀,刘备丢下妻子儿女,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人骑马逃跑了。曹操俘获了大量的人马和辎重。

  刘备等人抄近路跑往汉津,正好与关羽的船队相遇,得以渡过河。又遇到刘表的长子江夏太守刘琦,刘琦率一万多人和刘备会合,一起来到夏口。

  刘备稍得喘息之后,派诸葛亮到吴国和孙权结盟。孙权命令周瑜、程普等率水军数万人,和刘备合力,与曹操赤壁交战,大败了曹军,用计烧毁了他们的战船。刘备和东吴的军队从水陆并进,一直追到南郡。诸葛亮所以归刘备,是因刘备是个被荆州人士敬佩的英雄,同时,诸葛亮也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

  王安石《诸葛武侯》一诗指出:“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这就是说,以弱小的蜀国能与魏、吴两国抗衡,鼎足三分,不是因为刘备虚心得诸葛亮的辅佐,哪能有这样的事呢?

  “隆中对”是诸葛亮在建安十二年提出来的。这一年的大趋势是:在北方,曹操凭着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越地位,先后消灭了吕布、袁术、陶谦、张绣、袁绍等军阀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他带甲百万,是当时中国最强大的一股势力。

  这一年春2月,曹操发布的丁西令说:“天下虽未悉定,当共与贤士大夫决定!”这表明他决意南征。在东南地区,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已七年,成功地镇压了越族的反抗,政权基本巩固。加上有长江天险,并得到顾雍、陆逊为首的吴郡士族的支持;且有周瑜、鲁肃等文武全才为之辅佐,国力日益强大。在当时其势力仅次于曹操。

  这时的刘备虽寄托于刘表,但很得人心,故荆州豪杰多投奔他,事实上,刘备已经成为荆州地区的新兴势力的代表,具有一定的实力。

  很明显,当时力足以争天下的只有曹操、孙权、刘备三人而已。而三人之中,曹操势力最大,刘备要与曹操对抗,只能联合孙权。因此,刘、孙联盟抗曹,是形势使然。

  就像下棋,关键性的一招下对了,就全盘皆活;关键性的一着下错了,就招招被动。“隆中对”对于蜀国的形成和发展来说,是关键性的一招棋,自从制定了这一正确的战略决策,便把刘备集团内部潜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各种人才的智慧、力量都充分发挥出来,因而取得了节节的胜利。

  刘备未得诸葛亮前和得诸葛亮后的不同处境,说明:大凡干事业,必须有各种各样的人才,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掌握全局的、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刘备是个会用人的人,他的用人特长是善于识贤、集贤、信贤,但对于如何使用人才,则非其所长,这是因为他缺乏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才智,因此,虽有关、张、赵云之勇,不免屡战屡败。

  诸葛亮则既能从大处着眼又能从小处着手,即既有正确的战略决策又有出人预料的“神机妙算”,他的才智使关、张、马、赵、黄五虎大将如虎添翼,大显神威。

  刘备对人才的渴求与他前期的屡战屡败有关,而且他知道,人的才能不仅有大小,而且各有偏重,如用非其才,就会使贤士无从施展,而随才任使,则可使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其胸中的抱负。

  刘备就善于对大才的任用,诸葛亮在当时人称“卧龙”。当时有话说:“得卧龙、凤雏之一人,就可以得到天下。”而刘备不但得到了“卧龙”,也得到了另一个名士一“凤雏”庞统。而且对庞统的认识和任用,就经历了由用非其才到使其能大展宏图的过程。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氏,是当时荆州的名士。他的叔叔庞德公是荆州名士,十分赏识他的才干,称他为“凤雏”,与被称为“卧龙”的诸葛亮相提并论。以知人著称的司马徽也很赏识他,称庞统为南州士人之冠。刘备领荆州后用庞统为从事,守耒阳令。庞统认为让他当县令是大材小用,不用心料理政务,结果因政绩不佳而被免职。恰好处理这件事的是个胆大却心细的猛张飞。

  孙权手下的鲁肃了解庞统的才干,写信给刘备说:“庞士元非百里才,要使他做到治中、别驾之任,才能展露他的才华!”与此同时,诸葛亮也向刘备推荐庞统。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终于接见庞统,与他谈论当世事务,大加赞赏,遂任用庞统为治中,对他的信任仅次于诸葛亮。以后,他又与诸葛亮同时担任军师中郎将。当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入益州协助抵御张鲁,而法正又私下劝刘备乘机夺取益州时,刘备犹疑不决。

  庞统对刘备说:“荆州荒残,人物殉尽,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得志。今益州户口百万,沃土富财,如果得以为资业,大事必可成!”

  针对刘备恐怕贪图小利而失去信义的顾虑,庞统说:“乱离之时,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刘备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决定亲自率军入益州,留诸葛亮、关羽、赵云等守荆州,而由庞统随从自己入益州。

  此后,刘备在益州的战略策划,主要都出于庞统。在庞统的规划下,荆州军反客为主,步步进逼,终于在建安十九年包围成都,迫使刘璋投降,奠定了建立蜀汉政权的基础。

  庞统在大功将要告成之际围攻雒城时被流箭射中而死,年仅三十六岁。

  庞统没有治理好一个小县,却在军师中郎将的位置上建立了相当辉煌的功业,这充分表明只有根据人尽其才的特点加以任用,才能使其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刘备能知错就改,任用贤能得益州,不枉为一世之雄。

  “得人才者得天下。”笼人心、纳人才,历来是聪明的统治者们的第一要务。古往今来,围绕着笼络人才,历史舞台上上演着一出出演技高明的“纳贤之举”,例如周公的“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曹操闻贤士谋臣来奔,“跌出迎之”,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等等。

  “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中国古代“士”阶层的传统心态。统治者的施惠姿态,很容易激发“士”的知遇感,使他们肝脑涂地而心甘情愿。

  刘备的管理才能在用人的方面可谓棋高一着。

  孙子在兵法里说:攻心为上。所有的战争,谋略其根本到最后都是为了取得人心,刘备深知这一点,所以他能做到礼贤下士,三顾茅庐得诸葛亮,与关、张、赵云等将同生共死,所以他能在乱世纷争中夺得一席之地。

  以人为本,是刘备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权术与隐忍

  公元194年(东汉兴平元年),益州牧刘焉重病去世,朝廷下诏书,任命刘璋为益州牧。刘璋性格软弱,没有主见。驻守在巴西地区的张鲁不肯顺从刘璋,刘璋就杀了张鲁的母亲和弟弟,从此与张鲁结下仇恨。刘璋几次派人攻打张鲁,都被打败。刘璋内部又发生兵变,时局很难维持。

  当时曹操正征伐荆州,平定汉中,刘璋就想借助曹操讨伐张鲁。

  一天,刘璋得到消息,说张鲁领兵准备夺取西川。刘璋心中忧虑,召集众谋臣商量对策。忽然有一人自荐说:“主公放心。我有办法去求见曹操,请曹操出兵对付张鲁,定叫张鲁不敢正眼来看西川。”说话的人原来是益州别驾张松。

  于是刘璋派张松为大使,带上金银珠宝、锦缎丝绸等贡物,去晋见曹操。张松别有打算,就私下又画了一张西川地理图,藏在身上,便带着随从赴许都。

  张松到许都后,每天都到相府求见曹操,但直到第三天才被召见,到了堂上,张松拜见曹操。曹操问:“刘璋为何好几年不来进贡?”张松说:“路途艰险,贼寇猖狂,无法前来。”

  曹操训斥说:“我已扫清中原,还有什么盗贼?”张松说:“还有孙权、张鲁、刘备,每人都带兵十多万人,怎么能说已太平了呢?”

  曹操见张松长得尖头猴脑,身短五尺,本来就不喜欢,再听到他直言冲撞的话语,很是生气,一挥衣袖,起身就进了后堂。左右的人责备张松说:“你是使者,语言不恭,惹丞相生气,幸亏丞相看你远道而来,不给你加罪。还不赶快回去!”张松正要走,后堂出来一人传曹操的话,让张松第二天去西教场点军,见识见识曹兵的军容风貌。

  第二天,张松来到西教场。曹操点雄兵五万,布置在教场中。果然衣袍斑斓,盔甲闪光,旗帜鲜明。一会儿,曹操过来,指着四面八方的队伍问张松:“你们西川有这样的军队吗?”

  张松说:“我蜀军中没有这样的兵和武器,但我们讲究的是仁义道德。”曹操一听变了脸色。曹操对着张松说:“我视天下无能的人如同草芥一样,我的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懂吗?”

  张松用轻蔑的口气回答说:“我一向知道丞相的军队所到之处,攻必克,战必胜。就像你在赤壁遇到周郎,华容碰关羽,潼关遇吕布,渭水夺箭船……这都是无敌于天下啊!”

  这都是曹操一生中最不得意的事,曹操听了大怒道:“你竟敢揭我的短处!”命令手下人用乱棍把张松打了出去。

  张松回到旅馆,当晚就收拾行装准备回西川。

  一路上张松想:“我本来想把西川州郡献给曹操,谁料想他如此藐视我。我来时向刘璋夸过口,现在一事无成,回去岂不被人笑话。听说荆州刘备待人仁义,不如去那里看看这人会怎样待我?”于是朝荆州方向走去。

  张松风尘仆仆,一路不停来到荆州地界边。老远就见前面奔来一队人马,为首一员大将,勒住马问张松:“你莫非就是张别驾?”张松答:“正是。”

  那人赶紧下马说:“赵云等候半天了。”张松说:“莫非你就是赵子龙?”赵云答:“是啊,我奉主公的命令,前来迎接。”

  赵云将张松领到事先安排好的客店,酒宴招待。当晚住下。张松暗自欢喜:“人们都说刘备宽厚仁义,果然不假,我这趟也许不会白来!”第二天早上,赵云陪同张松继续前进,上马行进刚有四五里路程,只见来了一队人马。原来是刘备带着诸葛亮等亲自前来迎接张松,这使张松受宠若惊。

  刘备远远地就下马等候,张松急忙下马拜见。刘备说:“久闻大名,无法相见。听说您路过我处,如不嫌弃,请到荒州暂歇,叙叙仰慕之情,不胜荣幸。”

  张松非常高兴,就随刘备进了荆州城。刘备设宴招待张松。宴席间张松问:“皇叔占守荆州,还有几个郡?”诸葛亮说:“荆州也是借东吴的,以往人家催讨归还,只因现在我主公已是东吴女婿,所以才在此安身。”

  张松说:“东吴占据六郡八十一州,国富民强,难道还不知足吗?”刘备说:“我才疏力薄,岂敢奢望。”张松说:“您是汉室宗族,仁义四海皆知。别说占据州郡,即便代替皇帝治国也非过分。”

  刘备说:“您太过奖了,我怎么敢当啊!”宴席间谈话气氛热烈,各抒己见。但刘备却一直不提西川的事情。就这样一连留张松住了三天,每天宴请一番,也并无人提西川的问题。

  三天之后,张松准备启程回蜀,向刘备告辞。刘备在十里长亭又设宴送行。刘备举起酒杯敬张松,说道:“承蒙您不把我看做外人,畅谈了三天;今天离别,不知什么时候再能听到您的教诲啊!”说罢,居然流下泪来,泣不成声。

  张松感动万分,对刘备说:“您如此宽宏仁义,我本来有一个想法,是准备献给曹操的,但他倨傲无礼,我才没有献出。您如此以德待人,鄙人也应该知恩图报。我看荆州,东面有孙权,北面有曹操,不是久居之地啊!”刘备说:“我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没有别的安身之处啊。”

  张松说:“益州是个险要的地方,土地辽阔,国富民强,智谋之士很久就仰慕皇叔的为人。假若您带领荆州军民,长驱直入西川,那么您就可以大业告成、重兴汉室了。”

  刘备不露声色,谦让一番,说:“我怎么敢这么做呢?刘璋也是帝王宗室,给予蜀地的恩惠已经很久了。别人怎么可能动摇他呢?”张松说:“我并非卖主求荣。今天遇到您这样英明之主,我不得不说肺腑之言:刘璋虽拥有益州这方土地,但他禀性懦弱,不能任人唯贤,加上张鲁在北面,时刻梦想侵犯;所以益州人心离散,盼望能有开明的主公。我这次出行,本想专为曹操贡献计谋,谁知这贼傲慢奸诈,怠慢贤士,所以我特意来拜见明公。明公可先取西川作为基地,然后北伐汉中,收复中原,重振天朝,青史留名,天大的功绩啊!如果您果真有意夺取西川,我张松愿尽犬马之劳,不知您的意向如何?”

  刘备知道谦让得还是不够,就说:“我感谢您对我的厚爱。但刘璋与我同一宗室,假若攻打他,恐怕天下人都要唾骂我啊!”张松说:“大丈夫在世,应首先考虑建功立业之大事,你若不取,必为他人所夺,后悔就晚了。”

  刘备长叹一声说:“我听说蜀道艰险,车不易过,马不易行,虽想夺取,却没有良策啊!”张松从袖中取出地图,递给刘备说:“我感谢明公对我的盛情,决定献上此图。只要看这图,便知道蜀地的道路了。”

  刘备和诸葛亮展开地图粗略一看,上面详细写着行程路线,标明险要山川峡谷,重要官府,仓库钱粮,一一写得清楚明白。刘备见时机已到,不能再谦让了,就连连作谢说:“青山绿水,长存不老。来日事成,定将厚报。”

  张松说:“我遇到明主,愿意尽力帮助,哪里希望什么报答啊!”说完就告别起程了。诸葛亮又让赵云等人护送几十里后才返回。刘备按照张松提供的情况和内应,顺利地占据了益州,从此才算真正地站稳了脚跟。

  刘备建国称帝,一切皆由此而来。

  纵观刘备对待张松的态度,可谓是一个逻辑严密的行动过程,谋划在先,忍发有时,张松虽是一代才子,为刘备所用,也就在所必然了。

  不要轻视每一个心怀善意的人。志得意满往往会令人忘记了自己有几斤几两,刘备、曹操、孙权,晚年都因为不听明谏而吃了大亏,就是因为他们已经神松志怠、志得意满了。所以,刘备才有拒谏败东吴的教训,孙权才有宠信宦官,让陆逊悲愤而死的失策。

  忍之道可以使人立国。其为用之大,让人叹为观止。

  忍与慈相连,称为慈忍,是仁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备将这一智谋运用得炉火纯青,令人叹为观止。相反,曹操如果不是自恃兵精将广,不善待“丑士”,哪里有什么三国鼎立达一百年之久的事。

  这里的“忍”,指的不是残忍,而是忍耐。但这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忍耐,它是人在处于劣势或不得意时,为了将来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种策略,但这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策略,而是在洞察了一切世事变化的规律以后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情志。这种“忍”不仅包括忍受逆境、苦难和屈辱,还包括“乐之忍”、“富之忍”、“权之忍”、“安之忍”、“快之忍”等等。

  总之,它是一种修养之忍,是一种趋吉避凶的深刻的智谋,是圆融无害、圆融无碍的处世智慧,同时,它也是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的经世济时的大学问。当然,“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忍”与孔子的“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忍”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刘备的江山也可以说是忍出来的。

  关键时刻敢下手

  刘备的“仁”与自己的目标总是相连的。仁术只是达到目标的一种手段。刘备事业的发展实际上只在于他采用了诸葛亮和庞统的谋略,进取了西蜀,如果没有这一关键性的决策,仅凭着他在荆州的那几个人马,与曹操、孙权抗衡,恐怕用不了多久,他就会尸暴荒野,哪里还会有蜀汉的昭烈皇帝?

  庞统向刘备言说:“荆州荒芜残破,人才稀少。东有孙吴,北有曹操。要想在这里实现三国鼎立的局势,恐怕是很难做到的。现在益州国富民强,有人口百万,郡中兵马粮草众多,物资丰富,各种珍货宝物无需外求。现在应争取过来,以定三国鼎立的大计。”刘备说:“我与曹操的为人犹如水、火一样不同,曹操为人急躁,我待人以宽缓;曹操对人暴虐,我待人以仁爱;曹操为人狡诈,我待人以忠厚。我处处与曹操相反,只有这样,我才有可能取得成功。现在,如果因小事而失信于天下,这是我所不取的。”

  庞统进一步规劝说:“权谋的变化之计,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楚的。春秋五霸,兼弱吞愚,逆取顺守,大家都认为这是义举,没有人认为那是不应该的事;等到事情成功了以后,再封以大国,又有谁会说我们不符合信义呢?我们今天不取益州,终究有一天会落到他人的手中。”

  刘备听了他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派关羽把守荆州,准备自己率兵取巴蜀。

  此时,正值刘璋听说曹操准备出兵汉中,要征讨张鲁,感到非常害怕,别驾张松对刘璋说:“曹操兵强马壮,天下无敌。如果得到了张鲁的土地作为资本,再进一步来攻打蜀地,我们怎么能够抵挡呢?而刘使君是宗室之亲,是曹操的冤家对头,如果能让他去征讨张鲁,一定能够成功。如果攻破了张鲁,益州就强大了,即使曹操打来,也无能为力了。”刘璋同意他的意见,派法正去迎接刘备。

  刘备与刘璋在涪城见面以后,刘璋就回成都去了,刘备就做好了准备,要为刘璋北征汉中。

  庞统又向刘备进谏说:“您可暗地里选派精兵强将,昼夜兼程,直袭成都。刘璋既没有打仗的本领,又无戒备,大军突然而至,一举便可成功,此为上策。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都依靠强兵把守着关卡,听说他们曾经屡次上书进谏刘璋,劝刘璋把将军送回荆州。现在,将军可派人送信给他们,就说荆州吃紧,我军将回荆州救急,并安排部队装作要回荆州的样子。这二人素来佩服将军的英名又为您撤军离去而高兴,一定会轻骑简从来见将军。于是可乘机把他们抓起来,夺其士卒,发兵指向成都,这是中策。退返白帝城,甚至回到荆州,再慢慢地思索图谋的办法,此为下策。而如果犹豫不决,迟迟不行,将会陷入严重的困境,后果不堪设想。不可耽误太久。”

  刘备觉得上策太急,下策太缓,同意施行庞统的中策。

  依庞统之计进军,斩了杨怀等人后,从速攻击刘璋。这时,刘璋的谋士郑度向刘璋进言说:“左将军袭击我们,但他兵不满万人,士民未附,只能靠吃野谷过日子,形势其实是十分艰难的。依我之计,不如将巴西一带的人都赶走,将涪水以西地区的食物野谷一律焚毁,筑起高垒,挖掘深沟以待变。他们如果请战,我们不和他们交战,把他们困久了,他们又没有粮食供应,不过百日,必将撤兵自返。等他撤兵的时候,我们再攻击他们,这样一来,一定能生擒刘备了。”

  刘璋是愚暗之人,不用郑度之计。刘备于是长驱直入,所过必克,占领了巴蜀。

  公元221年(章武元年),众臣劝刘备称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劝他说:“以前吴汉等人劝世祖刘秀即位,刘秀推辞,前后数次,耿纯进言说‘天下英雄都十分仰慕你,希望有所依靠。如果您不接纳大家的建议,士大夫们都要各自回去另找新的主人去了,这样一来,就没有办法使人再跟从您了。’刘秀深感耿纯的话恳切深刻,就答应了人们的请求。现在,曹操篡夺了汉朝的江山,群龙无主,大王您是刘氏后裔,继世而起,现在登基即位,正是非常适当的事。士大夫们跟随大王长期辛勤劳苦,也如耿纯所说的,无非是想建立一点功勋。”

  刘备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就不再推辞。于是登帝位,封诸葛亮为丞相,说:“我虽家室不幸,继承帝业,兢兢业业,不敢安居,想让百姓平安,但又恐怕不能使他们安宁。丞相是最知道我的心意的,你辅佐我不要懈怠,要补救我的过失,帮助我重新昭示汉室的光辉,用以普照天下。你要勉励而为啊!”

  于是,刘备终于称帝。

  刘备仁义被称为仁义之君,只是他的诈术不是那么令人一目了然。所谓的大道无形。不像曹操那样,就是要“宁可我负天下人,而不可使天下人负我。”响当当地做人,因为张绣杀了他的父亲就“大军缟素,屠城徐州”而没有一点遮拦。刘备“一言杀吕布”,虽然口口声声“仁义道德”,但他取汉中这一步成了他成功的关键,也露出了政治家的“枭雄”的本色。虽然他口口声声“不忍同宗相残”,但不能忘却的是:政治利益高于一切。

  当然,这一点并不影响刘备的“明君”形象。

  曹操之所以认为刘备是英雄,并说英雄是“龙”:能大能小,能伸能缩,这个英雄观直到现在也没有过时。大丈夫能伸能缩,正如荀子所言:

  水总是往下流,处在众人最厌恶的地方,流入最卑微之处,站在卑下的地方支持一切,与天道一样恩泽万物。水没有形状,在圆形的器皿中,它是圆形;放入方形的容器,则是方形。但是水可为滔天巨浪,摧枯拉朽,吞噬一切,可凿岩穿石,水滴洞穿。它又拥有绝对的力量,它是至柔至刚的完美结合。

  刘备深深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能最终成就一番伟业。

  拒谏败彝陵

  刘备是个善于知人、用人的明主,但由于他后期事业发展顺利,特别是他登上皇位后,骄傲自满情绪增长,越来越看不起别人,不是嫌老便是轻少,多次说黄忠年老无用,蔑视陆逊为“黄口孺子”,因而也给自己和新生的西蜀造成严重后果。

  刘备拒谏,则是因为内心急剧膨胀,为私义而忽公仇和骄傲自满的原因。

  在登基之前,刘备还是比较谦虚谨慎,易于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的。但是他在胜利面前冲昏了头脑,帝王的专制本色便充分暴露出来。只是为报关羽之仇就决意兴兵伐吴。拿一个国家开玩笑的帝王当然还不仅仅只是他一个。

  赵云谏说:“汉朝的仇人曹魏是公仇;兄弟之仇,是私仇。愿陛下以天下为重。”

  刘备听不进去,说:“我不为二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

  可见刘备虽有江湖义气,却缺乏“以天下为重”的战略观念。他不是不明白,蜀吴交兵必将互相削弱,只对曹魏有利。刘备整兵要行时,秦宓又直谏,并指出:“陛下不听好人言,恐怕要完蛋了。”

  刘备认为他出言不利,要斩,秦宓面不改色,回望刘备,嘲笑说道:“我死倒不足恨,只可惜新创的基业,又将要颠覆了!”因众官告免,刘备只将秦宓关在狱中。

  诸葛亮听到这个消息,上表说:秦宓所谏之言是“金玉良言”。

  刘备看了,掷表于地说:“朕意已决,无得再谏!”曾经是善于纳谏的明主,礼贤下士的典范,他得诸葛亮时说是“如鱼得水”,现在连他认为“水”的诸葛亮的话都不听了,刘备这条“朕鱼”失去了“水”,其遭遇可知。

  由于刘备骄傲思想大膨胀,自以为是,听不进忠言,必然做出错误的决策,其“新创之业,又将颠覆”是不可避免的了。

  刘备彝陵惨败后,悔不听好人言时,为时已晚了。袁绍、刘璋和刘备的失败说明:忠言逆耳,速死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