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怀念敬爱的林韵玲老师

怀念敬爱的林韵玲老师

时间:2023-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林老师长期从事学工工作。当时,声乐班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都是林老师与担任专业课的老师们认真讨论、精心选择出来的;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都有林老师的积极参与和筹划。林老师用自己的无私奉献,为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采矿89级 吴湘晖)

2014年10月17日,当人们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之中时,我们敬爱的林韵玲老师却带着对亲人和学生们的无限依恋,离开我们,到另一个世界云游了。得知这个消息时,同学们无不感到万分悲痛。我们失去了林老师慈母般的爱,再也得不到她老人家的谆谆教诲了。

这一天,高山低头、山河失色,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但林老师与我们共处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却一幕一幕地浮现在我的脑海,林老师慈母般的形象变得愈来愈清晰。

记得我入校的时间,是1989年秋天。我进入宿舍放下行李,第一个来看我们的就是林老师。当时,虽然入了秋,但是气温仍然很高,林老师不顾炎热,一个寝室一个寝室地走访,与一个个同学打招呼,嘘寒问暖。顿时,我这个来自偏远山区的农家学子倍感温馨、如沐春风,入校前的种种不安与惶惑被我抛诸脑后。此后,我很快融入了采矿8901班这个大集体中。军训结束后不久,我与几个同学在校园里偶遇林老师,她竟然叫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名字,乃至熟悉我们来自何地。对于我这样一个比较沉静的学生来说,当时还是很诧异的。后来经过了解后,我又对林老师的记忆力和敬业精神钦佩不已。

林老师长期从事学工工作。在她眼里,学生就是自己的孩子,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就是她的大事。我们上大学的那个年代,很多同学是从千军万马中跨越高考的独木桥进入高等学府的,进校后就像泄了气的皮球,难以将精力放在学习上。特别是当时社会上许多人对采矿工程另眼相看,导致我们系的同学专业思想包袱较重,也包括我自己,有人低沉消极,无所事事,甚至还有人悲观厌世。为了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转变专业认识,林老师每天起早贪黑,过着“家里—办公室—学生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与学生们促膝谈心,开座谈会,开展体育活动,组织学习小组,让同学们一个个敞开心扉,变得阳光灿烂。我们班级的风气很快好转,大家变得更为积极与理智。毕业这么多年,我时常回想:林老师当年教我们唱的歌,至今仍然萦绕在我的耳边,犹如我工作中的奋进号角;林老师当年与我们谈的话,至今仍然印在我的心里,成为我人生道路的指引。现在,我已年过不惑,不时反思人生。我觉得真正对我的人生影响最大、收获最多的时期,无疑是在大学阶段。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等都在大学阶段逐渐清晰定型,大学的良师益友对我影响至深。林老师更是居功至伟,她一直是我心中的楷模。

大学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到当时的长沙有色冶金专科学校工作。1998年,有色学校与中南工业大学合并,我有幸与退了休的林老师成了同事。林老师虽然退了休,但对单位的事情仍然热情有加,对同事们的关心还是无微不至。她积极地投入老年大学声乐班的工作之中。当时,声乐班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都是林老师与担任专业课的老师们认真讨论、精心选择出来的;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都有林老师的积极参与和筹划。林老师用自己的无私奉献,为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至于我本人,更是得到林老师的悉心关怀,在事业上不断进步。

林老师,我至今仍不愿相信您就这样永远离开了我们,我希望您只是暂别去做一次远行。如果您真有在天之灵,我相信您一定可以听到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唤,一定可以看到我们寄给您的思念。如果您在远方感到寂寞了,您就化作天上最亮的那颗星星吧,我们知道,那是您思念我们的点点泪水。您对学生无私的大爱,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