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珍贵文献“回家”记

珍贵文献“回家”记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月15日,一位年近八旬的美国工程院院士从大洋彼岸亲抵珞珈山,将珍藏了70多年的150余幅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结构图纸和数张建筑群竣工前夕的全景照片,亲手交给校长刘经南院士。由于种种原因,父亲与母亲分道扬镳,小莱文斯比尔回到美国。战乱中,父亲被日军关押长达8年。“珞珈山高,东湖水长;山高水长,流风甚美。”吴元欣回国后,将这一激动人心的好消息带给武大。

程盼盼 李若冰

11月15日,一位年近八旬的美国工程院院士从大洋彼岸亲抵珞珈山,将珍藏了70多年的150余幅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结构图纸和数张建筑群竣工前夕的全景照片,亲手交给校长刘经南院士。

随着图纸的轻轻展开,一段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两代美国专家的中国情结与武大情缘,也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一段情缘跨越世纪

这位年近八旬的美国院士,正是我校寻觅已久的早期建筑结构工程师亚拉伯汗·莱文斯比尔的儿子奥特夫·莱文斯比尔教授。

1982年的一天,家住美国俄勒冈州的莱文斯比尔意外地收到堂叔寄来的一个大包裹,打开包裹,他惊呆了:包裹里装的是150多幅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图纸。

时间倒回到80多年前……

19世纪初,父亲因不愿参加战争,被英国政府驱逐,几经辗转,偕妻子与堂兄一起来到中国。这时,国民政府大学院在原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的基础上组建国立武汉大学,随后在武昌珞珈山建设新校舍。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教育部)院长蔡元培任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为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长,而能力卓著的亚拉伯汗,同美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凯尔斯(Kales)和萨克斯先生(Sachse)一同受聘,主持设计国立武汉大学。

从1930年3月动工,到1936年全部竣工,这座占地面积200多公顷、早期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工程造价400多万元的建筑群,成为中国高校建筑史上从未有过的浩大工程。主要建筑包括文、法、理、工、农学院大楼,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学生饭厅、俱乐部、华中水工试验所、一区十八栋教授住宅以及街道口牌楼、“六一”惨案纪念亭、半山庐等。

珞珈山,从此不再寂寞。

世事难料。由于种种原因,父亲与母亲分道扬镳,小莱文斯比尔回到美国。战乱中,父亲被日军关押长达8年。1946年,重获自由的父亲和堂叔一起离开了中国,莱文斯比尔家与武汉大学的缘分,似乎画上了句号。

早期建筑见证历史

正如果戈理所说:“建筑同时还是世界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已经缄默时,只有它还有话说。”也许连亚拉伯汗自己也不曾想到,这座出自于他们之手的美丽校园,在中国大学建筑史、近代建筑史乃至中国革命史上都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构思精巧,群而不乱,典雅凝重,银墙琉瓦掩映于苍翠林木和万花丛中,远看似仙山琼阁,近看如楼台宫殿,可谓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和典范,其“中西合璧”的设计方法和艺术价值令人惊叹。同时,无论从校园选址到规划布局,还是从建筑装饰到建筑技术,早期建筑都具有十分珍贵的科学价值。

“珞珈山高,东湖水长;山高水长,流风甚美。”早期建筑见证了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国家近一个世纪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

图纸传递深情厚谊

武汉大学历经百年风雨之时,世界的另一端,一个邮寄的包裹让莱文斯比尔偶然得知父亲与武汉大学的渊源。

巧合的是,1983年,莱文斯比尔曾应邀来武大讲学,并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只是那时,他并不了解父亲与武大的渊源,也不知道父亲保存着这些珍贵的资料。直到1984年父亲在澳大利亚逝世,叔叔将这些图纸和照片作为遗物寄回美国时,一段尘封的历史才就此展开,一段中止的缘分再度传递。

自此,莱文斯比尔开始寻找机会将图纸归还武大。与此同时,学校也四处打听当年几位美国建筑师的下落。由于年代久远,找寻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直到1995年,一场意外的邂逅让事情有了转机。

这一年,莱文斯比尔偶遇当时留学美国的武汉工程大学校长吴元欣,交谈中得知吴来自武汉,十分高兴,告诉他手中有武大的旧图纸和照片。吴元欣回国后,将这一激动人心的好消息带给武大。经过多方努力,学校终于在今年6月与教授取得联系。

据介绍,我校档案馆现收藏有300多幅设计图纸,但由于战乱、搬迁、保存不当等原因,部分图纸破损、脆化,甚至有少数遗失。这次捐赠的图纸,将使馆藏更加丰富。副校长黄进说:“这些图纸,不仅是学校历史的见证,也是日后修缮工作的重要依据。”

而刘经南校长更是深情地道出:这些图纸不仅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更是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原载《武汉大学报》,2005年11月2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