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寂寞的文学天堂

寂寞的文学天堂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3年,长篇小说《黄土魂》刊登在《六盘山》上,石舒清的文学天赋和个性第一次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也是西海固文学之树结出的最早的一棵透着苦涩的甜果。《黄土魂》之后,以石舒清为代表的一批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宁夏文学青年茁壮成长起来。《朔方》《六盘山》《黄河文学》都坚守着,甚至在缝隙里求得了一定的发展,只是各杂志所收文章质量确实大不如前,不大好看了。

寂寞的文学天堂

1993年,长篇小说《黄土魂》刊登在《六盘山》(五六期合刊)上,石舒清的文学天赋和个性第一次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也是西海固文学之树结出的最早的一棵透着苦涩的甜果。

《黄土魂》之后,以石舒清为代表的一批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宁夏文学青年茁壮成长起来。有那么几年,我在外求学,每月和同宿舍的几个姐妹传看打宁夏寄来的《朔方》《六盘山》《黄河文学》,时常有惊喜,不论是谁发现的好作品,哪怕只是有趣的段落或句子,都要大声地念出来,和大家分享阅读的喜悦。待毕业回到银川时,宁夏文学“三棵树”已基本成熟,以西海固文学为代表的宁夏文学在中国文坛已形成一股力量,为经历过80年代繁荣90年代迷惘,逐渐走下坡路的中国文学,吹来一丝用竖起的汗毛能感受到的微弱的清风。

十多年过去了,眼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华横溢的作家们,一个个偃旗息鼓,被体制收服了张扬的个性,文学在中国再也打不起精神来。大环境如此,宁夏文坛也难掩颓势。陈继明因工作关系离开银川,金瓯好久没见着让人心动的新作,石舒清努力地坚持写作,似乎也到了某种极致。“三棵树”名存实亡。虽有新“三棵树”的提法,感觉文字上给人的震撼远在当年的“三棵树”之下。

如今的文学杂志也转型的转型,倒闭的倒闭,更多的是苦苦支撑,靠文学之外的发展创收贴补文学杂志,每期不过千八百册,证明文学阵地还在。《朔方》《六盘山》《黄河文学》都坚守着,甚至在缝隙里求得了一定的发展,只是各杂志所收文章质量确实大不如前,不大好看了。

宁夏文学的颓势到来的有点快,目前还掩盖在一片虚幻的欣欣向荣下,好像没多少人能真正意识到。可我们的作家们真的已经开始掘地三尺地写作了。

石舒清似乎也感受到这样的困惑,好久都没有酣畅地创作激情了。于是他尝试小说以外的文字,散文、随笔,虽然他很勤奋笔耕不辍,终究没能有所突破。今年冬天快结束时,听说他在创作剧本,而且第一稿被很痛苦地PASS。后来,他一边把自己关在海原的招待所里赶剧本,一边在海原县选外景,期间还遇上当地罕见的雪暴,被困宾馆,寸步难行。

这不是他第一次接触影视剧创作。约莫1995年,《黄土魂》被改编成电影剧本《上弦月》,也是命运多舛,同期同一题材的《凤凰琴》赶早一步上映了,但小说《黄土魂》比《凤凰琴》发表得早。有人说《上弦月》是《凤凰琴》的北方版。可毕竟差着一步,也没赶上好的导演好的剧组。后来,《凤凰琴》被拍成电视剧《上弦月》、电影《请你留下来》,但都已经处在了《凤凰琴》的羽翼之下。石舒清说:无论是《黄土魂》改编的电影还是电视剧,他都始终没看过,只是听朋友说,拍得不怎么样。他还说:曾有人张罗着又要把它改成六集电视连续剧,后来也不了了之。

这一回的石舒清编写的电影剧本《寂寞天堂》里似乎还有《黄土魂》的影子,最起码还是在原先那个故事的大框架下。剧中的“我”是故事的讲述者,“我”也是牵出故事的一条暗线。“我”一直置身事外地讲述着上世纪60年代一位女教师在回族人口占绝对多数的西北农村教书育人的故事。这样的概括有点儿像小学生总结中心思想。不过具体说来,还真是没别的更准确的词语来表达。年代跨度应该是在1963年到1970年头儿。在故事结尾的1970年“我”出生,翟老师在认“我”做干儿子后的第二天悄悄离开慢坡村,“我”这时才和整个故事有了瓜葛。

感觉这样的一个故事,应该不需要剧本的。只要有个拍摄场次的大纲就好。演员反正都是群众,与其写成本子让老乡们背念,倒不如直接说戏,用自己的生活语言本色演出。不过,感觉致命的弱点还在于故事题材的老旧。作者虽然在写自己最熟悉的人最熟悉的事,西北农村的点点滴滴虽然都是可以转化成故事的元素。但作家们进城太久,他们的记忆太久远。

三年前,我在做石舒清的访谈时曾问他,选择留在银川会对创作产生多大的影响。他回答:“多大的影响,现在还不好说。因为离开海原后我还没有写出一篇有影响的作品来。但我觉得,离开海原还是对的,至少海原的书店就远没有银川多。”

作家们为了家人生活的改善、为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为了随时随地可以买到想读的书,在成名之初大都选择了到城市生活。一言成谶,虽然作家来银川这些年也得过一些全国性大奖,但能让读者记住的作品已不多了。

如果说苦难能保持创作的激情,那我们的作家们进城都太早了。同样的事在石舒清之外有着相同经历的其他宁夏作家身上也发生着,或者说在国内有着类似经历的很多作家身上也发生着。说的这么苛刻,想法也悲观,感觉躲到城里的作家们懒惰了。而那些本就生活在城里的作家们很早就只会看什么都看不惯,潦倒的疾富如仇,发达的疾困如仇。不多的还有独立思想、悲天悯人的作家们被卡在城市与乡村、物质与精神的缝隙里慢慢窒息。

先走一步的大师们在中国的文学天堂里寂寞着,要让他们等多久才有新的成员加入呢?

2007年7月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