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热切的期待

热切的期待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时和我们一起学习写作的就有火仲舫、石舒清、古原等一批人,他们现在已经是宁夏文坛中有很大影响的中青年作家了,或者成为全市乃至全区教育系统、思想文化界的中坚力量,不少人还担任了领导职务。作为一名忠实的读者,我又有着热切的期待。也许这份不成熟的期待,将是西海固文学下一步需要努力突破的方向。

感念的回首 热切的期待

马天堂

《六盘山》创刊已经30周年了,作为一名老读者、一名文学爱好者、一名思想受惠者,我借这个机会表达一份感念之情。

每当回想起那些温馨的情景,就令人感动。上世纪80年代初,是固原文化复兴发展的时期,一批经历了“文革”洗礼的知识分子,像逢春的枯木那样焕发出勃勃生机。他们在教书育人之余,拿起搁置了很久的笔,讴歌新生活,表达他们对西海固大地的挚爱深情。我的老师中有丁文庆、慕岳、袁伯诚、米正中等人,都是《六盘山》早期的作者,他们中有人还是编委或者编辑,有他们的推荐,我们的读物中当然少不了这份身边的杂志。

先是读,后来我们就学着写。除了老师们的影响,还有学兄和文友的影响,王漫曦、陈彭生、兰茂林、马存贤、李志坚都对我们产生过很大影响。那时我们也经常怀里揣着习作去《六盘山》编辑部,李正声、李云峰,还有报社的罗致平、张隽义、赵景聚等等,总是那样热心、真诚。尤其难忘记的是,我们办的那份《山城》,经常会邀请到这些老师给我们写点稿子,甚至还约到著名作家张承志的一篇散文《六盘山的雪》。

每当回顾起那段时光,真是不思量自难忘。那时和我们一起学习写作的就有火仲舫、石舒清、古原等一批人,他们现在已经是宁夏文坛中有很大影响的中青年作家了,或者成为全市乃至全区教育系统、思想文化界的中坚力量,不少人还担任了领导职务。那时师范、师专的老几届学生有一批人都能够操起笔来写作,与那时的环境有关,与那种边学边练的扎实学风有关……那时的一本《六盘山》杂志会让全班的同学借遍翻烂,写作便由写我们烂熟于心的生活开始了。

毕业回到海原工作,我还时常收到《六盘山》杂志,也坚持写了些散文,尤其是教书和搞地方志的时候,翟承恩、李成福、刘华都是我们很慕名的老师。那时海原遭遇五年大旱,就是在那样的环境,石舒清、梦也(赵建银)、冯雄、左侧统(马占荣)等人坚持了创作,他们在那种文化空气稀薄的环境里,在生活特别困难的时候,很快脱颖而出、崭露头角于宁夏文坛,实在是了不起的一件事。那时经常在一起集会,相互交流读书写作体会,气氛十分融洽,哪有什么文人相轻之说?每当谁有作品发表大家总是品评分享。当然谈得最多最有感情的还是《六盘山》杂志,自然我们很感念李成福老师的提携……惜哉!马占荣先生已经作古了,宁夏文坛少了一颗最有亮光的星辰呀。

时光如梭,一晃就是二十多年。西海固文学的一株株稚嫩小苗,在《六盘山》这块苗圃里,经过园丁们的辛勤浇灌,在时代的阳光照耀下,今天已蔚然成林,有了挺拔的大树,有了接续的壮苗……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盛事呀!石舒清、郭文斌、火会亮、李方、火仲舫、梦也、了一容、拜学英、古原、王怀凌、杨建虎、马金莲、李敏,还有许多我一时想不起名字的文学艺术家们。他们用辛勤的耕耘,满腔的激情和骄人的成就向外界传达出西海固这块苦土上各族人民酝酿了数千年的心灵独白。

作为一名忠实的读者,我又有着热切的期待。西海固文学早已丢掉了她最初那种苦难文化的印痕和象牙文学的单薄,已经成为区内、以至国内都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品牌了,已经有了自己的专业作家队伍,已经有了一批有冲击力的作品。但是,我们还应当清醒地看到,她还没有真正地开掘到脚下这块厚重土地的文化富集层,甚或还在远离哺育她成长的文化母体,当然也有一些作家在进行着艰苦的本土特色文化的挖掘性写作,但还少些理性的支撑,没有形成足够强劲的穿透力,特别是好些作家还没有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于西海固火热的发展嬗变的现实中,自我较多担当较少,小我较多贴近不够。也许这份不成熟的期待,将是西海固文学下一步需要努力突破的方向。

祝愿《六盘山》越办越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