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绿化图景

中国绿化图景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绿化祖国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议。每年春季,植树成了中国领导人一项重要的活动。全国已有700多个县达到了平原绿化建设标准。中国人工林面积达到3379万公顷,造林速度和人工林面积都居世界第一位。全国森林覆盖率已由建国
中国绿化图景_植物世界的春天

第二节 中国绿化图景

一、决策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半个多世纪,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核心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绿化祖国,造福人民。

毛泽东最先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

1956年,毛泽东发出了“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中国开始了“12年绿化运动”,目标是“在12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

毛泽东满怀深情描绘美好的前景:“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

毛泽东在1958年就指出:“要看到林业、造林,这是我们将来的根本问题之一。”4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对这个“根本问题”有了更痛切的认识。

毛泽东对林业不仅重视,而且很内行。他指出:“农、林、牧三者要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农业、畜牧业的经营,还一定要和各地大、中、小各种类型的(用材林、薪炭林、其他各种经济林、防风防沙防潮林和风景林)林业经营相结合。总之,农、林、牧三业要结合。”毛泽东这些精辟见解,至今仍是经济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必须遵循的原则。

邓小平是全民义务植树的倡导者。

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1981年夏季,四川、陕西等地区遭受历史上罕见的水灾。这场水灾再一次引发邓小平对林业建设的深思。9月,邓小平特地找到万里,对他说:最近的洪灾问题涉及林业,涉及木材的过量采伐。看来,中国的林业要上去,不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不行。是否可以建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一项议案,规定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中国公民,每人每年都要种几株树,比如3至5株,包栽包活,多者受奖,无故不履行此项义务者受罚。总之,要有进一步的办法。

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绿化祖国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议。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作为一项法律开始在全国实施。

邓小平还是义务植树的积极实践者。1982年3月12日,是全国人大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后的第一个植树节。78岁的邓小平带着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北京西山植树。还在植树节的前几天,邓小平就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植树节快到了,我们家每人至少要栽3棵树,要包栽包活。”从那以后,邓小平带头年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北京天坛公园、景山公园、十三陵水库、亚运村都留下他植树的身影。1992年,邓小平88岁高龄,还在深圳植物园种下一株高山榕。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

1991年,全民义务植树10周年之际,中国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总书记号召“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进一步推动了现代林业建设。

每年春季,植树成了中国领导人一项重要的活动。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无论在北京还是在外地,都要带头履行植树义务。1995年4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北京顺义县参加义务植树时说:“植树造林具有保护环境,保持水土,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植树造林关键要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动手,长期不懈地抓下去,形成风气。”

中国三代领导核心对林业建设的高度重视,《森林法》的颁布实施,植树节的设立,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持久开展,使中国人民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中国的林业建设快步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造林图

每年春季,广阔的中国大地上呈现热气腾腾的造林景象。上至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下至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妇、新婚燕尔的年轻伴侣,挥锹铲土,提水灌苗,植树种草,绿化祖国。自1982年以来,我国已有50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每年植树20亿株,既推动了国土绿化进程,又提高了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从1978年起,我国先后确立了以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扩大森林资源为主要目标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工程规划总面积70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73.5%,规划营造林总面积11679.2万公顷,覆盖了我国主要的水土流失、风沙危害和台风、盐碱等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构成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基本框架。

这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西北、华北和东北西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沙治沙工程、淮河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辽河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珠江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最先启动的是1978年开始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这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工程,范围包括我国西北、华北、东北13个省、市、自治区,面积占中国的半壁河山。建设时间计划长达70多年,到2050年结束,分3个阶段8期工程建设。规划造林面积5.34亿亩。到2050年,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将由1997年的5%提高到2050年的14.95%。经过20年的奋斗,第一、二期工程已经圆满完成,两期工程共造林2.7亿亩,2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2.4亿亩农田得到林网的保护,年净增产粮食800多万吨。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自1989年启动,完成营造林600万公顷。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91年启动,营造林187万公顷,营造沿海基于林带7063公里。全国已有700多个县达到了平原绿化建设标准。太行山绿化工程1994年全面展开,淮河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于1995年启动。辽河流域、珠江流域两个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已经全面展开。

十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已经取得了成效,为改善生态环境,繁荣地方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1989年开始,我国林业以人工造林500万公顷,飞播造林80万公顷、封山育林400多万公顷的速度发展。湖北、江西、广西、山东、安徽、广东、福建、湖南、浙江、海南、江苏、吉林等12个省(自治区)实现了基本消灭宜林荒山荒地。

中国人工林面积达到3379万公顷,造林速度和人工林面积都居世界第一位。

全国森林覆盖率已由建国初的8%提高到13.92%。扭转了长期以来森林蓄积持续下降的局面,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双增长。

三、警示图

1998年发生了特大水灾,大自然再次向中华民族敲响了警钟。回头看,我们已经取得的造林成就,显得太小太小;往前看,我们面临的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显得太重太重。

从整体上看,我国森林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我国森林覆盖率虽然达到13.92%,也不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世界平均为27%)。人均森林面积0.12公顷,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5(世界平均为0.64公顷),是世界上森林资源贫乏国家之一。森林分布极不均匀,东部、南部自然条件好,森林覆盖率较高,而自然条件差的西部森林覆盖率很低。青海省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森林覆盖率仅有0.35%,新疆、宁夏、甘肃分别只有0.79%、1.54%、4.33%。而上述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2%。约有1500万公顷农田因生态环境恶化而严重影响产量,有1亿公顷草场严重退化。全国每年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以上。

全国每年的土壤流失量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刮去一寸厚。江河水体泥沙含量增加,黄河水流量在世界大河中只排第25位,含沙量却为世界第一,年输入泥沙达14.3亿吨。河床每年增长10厘米,下游地区黄河河床高出两岸农田3—10米,最高处达15米以上。

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越来越小,水资源危机日益严重。1973—1981年黄河下游断流7次,断流时间最长20天。1997年断流长达226天,给中下游地区近百座城市、约1亿人口的生产和生活造成重大影响。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在97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有20多种濒于灭绝。

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荒漠化总的趋势是“局部逆转,整体扩大”。荒漠化总面积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尤其是作为我国荒漠化主体的风蚀荒漠化土地,年发展速度2460平方公里,每年损失的良田、牧场、林地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县面积。

四、护林图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生态环境意识淡薄,加上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忽视了森林在维护生态平衡中的主体作用,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开矿修路等多种破坏森林行为频繁发生,致使天然林过度损耗,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自然灾害频繁。比如,长江三峡的上游地区,20世纪5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达到40%左右,后来出现大规模采伐和严重的乱砍滥伐,森林覆盖率曾一度下降到10%,沿江两岸只有5%—7%。

1998年的特大水灾,大大提高了人们对保护森林的认识,中国政府痛下决心,一系列保护天然林的重大措施终于出台。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多次指出:“要少砍树,多栽树,把森老虎请下山”,“森工企业转向营林事业的方向不可动摇,势在必行。”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立即制订了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方案。我国的天然林面积8727万公顷,约占全部森林面积的65%,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大江大河中上游、大型水利工程周围和重要山脉的核心地带,这正是实施天然林资源重点保护的地区。

主要做法是通过森林分类,调整森林资源经营方向,使经济及资源平衡服从于生态环境改善,服从于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的需要;将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流域生态环境地位重要地区划为禁伐区和一般生态保护区,对禁伐区,坚决停止采伐;大幅度调减一般生态保护区的天然林采伐量。

1998年,全面停止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划定的禁伐区内的森林采伐。

1999年,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启动。

大幅度调减木材产量,到2000年,木材产量调减1600万立方米,下调48%。

森工企业放下刀斧,由采伐森林向造林护林转移。将有121万富余职工需要分流和安置,妥善安置30万下岗人员。

计划到2010年,天然林资源得到基本恢复,逐步实现全国木材生产以采伐利用天然林为主向经营利用人工林转变,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得到基本缓解。

五、远景图

1998年底国务院批准实施《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通过这个规划,记者欣喜地看到了中国半个世纪后的生态环境远景图。

这个“规划”把从现在起到50年后的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划分为近期、中期、远期3个阶段:

近期目标:从现在起至2010年,用大约12年时间,坚决控制住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努力遏制荒漠化的发展。生态环境特别恶劣的黄河、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以及严重荒漠化地区的治理初见成效。主要奋斗目标:到2010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万平方公里,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2200万公顷;新增森林面积39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9%以上。改造坡耕地670万公顷,退耕还林500万公顷,建设高标准、林网化农田1300万公顷;新建人工草地、改良草地5000万公顷,治理“三化”草地3300万公顷;建设一批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工程;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达到8%。

中期目标:从2011—2030年,在初步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之后,大约再用20年时间,力争使全国生态环境明显改观。这一时期的奋斗目标:全国60%以上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得到不同程度整治,黄河、长江上中游等重点水土流失区治理大见成效;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4000万公顷;新增森林面积460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以上,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达到12%;新增人工草地、改良草地8000万公顷,力争一半以上的“三化”草地得到恢复。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开始走上良性循环轨道。

远期目标:从2031—2050年。再奋斗20年,全国建立起基本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主要奋斗目标是:全国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宜林地全部绿化,林种、树种结构合理,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坡耕地基本实现梯田化,“三化”草地得到全面恢复。全国生态环境有很大改观,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山川秀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