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来自源头的味道

来自源头的味道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观书有感》),于湖南人来说,湖湘文化的源头说到底是一道道小溪。这味道,来自生命的源头,说到底就是爱的味道:“把母亲从老家带来的草药,一一清点/野菊花金银花鱼腥草灯笼花淡竹叶……//每味称上一克/放进杯子,再倒上滚水/看它们在杯中,升腾、沉浮//母亲说,村里辈分最高的光爷/让她转告远方的我:/喝完这杯故乡的水后/无论走到哪里/全身上下都会有股故乡特别的味道”。拥有这种味道的人是高级趣味的。

李晃

蒋逸冰一直在催我写这个序言,都将接近一年了。他催是有一定道理的。或许他觉得我是真能读懂他诗的那个人。

早在2005年6月6日我由江南还乡,被邀至邵阳学院文学院进行诗歌讲座时,正在那里就读的他与我擦肩而过。四年后,我俩因诗在深圳街头不期而遇。本名小平的逸冰负笈校园期间就在《大学时代》《青春诗歌》等刊物发表作品。我在此要说的是,如果说李傻傻、阿斐、春树等人属于喊出最初声音的“80后诗群”第一方阵的话,那么蒋逸冰、丁成、雪马、袁叙田等则属于大踏步前进的第二方阵。

雁城衡阳,蒋逸冰生于斯,长于斯,爱于斯。蒋逸冰跟他许多同代人比起来要显得要幸福、骄傲、牛逼得多,因为他的故园,不远处有当代“诗魔”洛夫,距他也仅仅三百年,便为明末清初的哲学家、文学家船山先生王夫之,如果沿湘江溯源而上,则有宋明理学的鼻祖、濂溪先生周敦颐,往北潜行至洞庭湖,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头——葬身汨罗江的中国“诗魂”屈原,“不用粽子,不饮雄黄/只需轻吟一首小诗/就能将屈子那满腔的忧国忧民/——打捞”(《五月初五》)。因为这些先辈留下的文化瑰宝不断熏陶,平民子弟蒋逸冰血管里流溢出的自然而然是精神贵族的气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于湖南人来说,湖湘文化的源头说到底是一道道小溪。这山溪便是汩汩前行的活水,是逸冰内心奔涌不息的江河。

自大学毕业后,蒋逸冰来到了深圳。经过一番艰辛的打拼,他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还当上了可爱的中国“房奴”。他虽然生活在深圳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里,却没有因为眼前的浮华世界而忘记本真的“我”,始终如一地守望着精神家园。他热爱生他养他的湘南,并将这种爱与浓郁的乡土情怀转化为一种美丽的执着——寄情于诗歌,他的目光坚定不移地关注着乡村、家园,蕴蓄着对湘南乡土真挚的爱。这爱里,却有着那么多让人揪心的疼与痛。他在《无人照看的村庄》中如此写道:“此刻,我和故乡一样/拥有同一片月光//故乡的月亮/找到了我在城里/才住了一年的小商品房/也找到了老家那四方的院墙//我知道月亮一定能/帮我看管好故乡//蚂蚁代替我/守护后院的矮篱笆/老鼠和各种昆虫/节气中疯长的绿色藤蔓/会帮我照看院中丛生的杂草/和深深浅浅的脚印//只是那门前的小河/无人照看/一如我们的日子/波澜不惊地伸向远方/狭窄的水面上/还铺满冷霜”。令人读来几许温馨,几抹阳光,也有几把心酸。这爱,因为简单,因为疼到极致,倒出来时,已经淡化了许多;因为没有掺入丝毫杂质,便显得无比纯粹。

一个专注于故乡抒写的诗人情感肯定是真挚的、深沉的,内心也是无比开阔的、敞亮的。“远山依旧很远/我常常盼望就这样坐着/安静地坐着/看陌生的孩子们/一个个长大、离家/而故乡却在漫长的等待中”(《梦里故乡》)。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落到逸冰的笔尖,便是满纸思乡、怀乡的味道。这味道,来自生命的源头,说到底就是爱的味道:“把母亲从老家带来的草药,一一清点/野菊花金银花鱼腥草灯笼花淡竹叶……//每味称上一克/放进杯子,再倒上滚水/看它们在杯中,升腾、沉浮//母亲说,村里辈分最高的光爷/让她转告远方的我:/喝完这杯故乡的水后/无论走到哪里/全身上下都会有股故乡特别的味道”(《味道》)。拥有这种味道的人是高级趣味的。

蒋逸冰敢于面对春天说出爱,说出温暖和泪花中的坚忍。《村里人》给读者带来的是触目惊心的心灵风暴:“故乡用祖先的白骨/铺成了一根根铮亮的铁轨/从故乡一直延伸 延伸”,从故乡到异乡,尽管村民们学会了遗忘——忘记给先人上坟,给季节请安以及自己的辛劳。但是,当他(她)“将电话从右边再换到左边/顺便将满满的一担疼痛/从右肩移到左肩可泪花早已挂满枝丫”,于是发出“有时,人真不如一棵树啊”的感叹。难道这仅仅是一个村庄的小小黑白照吗?不,这绝对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一个伟大时代的辛酸缩影。

纵览诗集《味道》全貌,不难看出,蒋逸冰的诗显得散淡、从容、优雅而不失锐利,语言简单却又无比精确,清晰可见,质地纯粹,具有独立的美学价值和当代意义。跟他与人一见面总是喜欢嘿嘿憨笑一样,他的诗作总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流露出真情实感,但是给人明显感觉到的便是节奏上的“慢”。此“慢”不断延伸,便是给人在阅读上产生了“轻”的感觉。可是他和他的作品绝不投机取巧。在我看来,蒋逸冰的诗以一种深沉的湖湘文化精神、强烈的平民意识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展示了当下诗歌的精神风貌。他的诗歌有着深刻的文化意蕴,显示出诗人辽阔的精神视野和独特的人性魅力。

清楚蒋逸冰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在湖南邵阳求学时,还是到深圳打拼、生活,还是在诗坛上默默前行,他一直很低调。正因为他的低调,甚至低到尘埃里,因而注定蒋逸冰不是这十年“80后”诗歌浪潮之浪尖上的领潮者、风头上的哗众者。逸冰决不哗众取宠,不为引人注目而制造异样的声响,吸引他人注意的眼球。他就像吹过山冈的风儿,“在四下无人的时候/它又朝着更远的山冈/吹去”(《风儿吹过山冈》)。

天道酬勤。蒋逸冰总是微笑着走向生活,默默地创作,以其扎实的文学功底,散淡而又从容的诗歌风格,赢得了许多刊物编辑的青睐,《诗刊》《星星》《诗潮》《诗林》《散文诗》《儿童文学》《北京文学》《四川文学》《边疆文学》《作品》《文学界》等数十家大型文学刊物纷纷辟出版面,陈列他这些用心灵酿制的一坛又一坛美酒。没错,这酒水取自故乡源头的山溪,看似清淡,却是格外香醇,——引来许多品咂的欣喜的眼光,这又是多么自然的事啊。

对于蒋逸冰作品中的“慢”与“轻”,也就是诗歌语言及诗歌意象的精炼,早些年我就跟他说过,他对此也有所察觉。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蒋逸冰诗的变化与提升或许就在明天。——我,拭目以待!

是为序。

2014年6月8日,于深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