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乌石岩古梅

乌石岩古梅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石下泉水涓涓,其声如玉振而鸣。经过了200年,有人混争,于是林前社郑氏各房家长与乌石岩住持心正同立一块“和尚缘田石碑”。它与寺后的古梅相互辉映,气节凛然。有母女二人,抱着木梁,死里逃生,漂浮到太湖山下,遂在这早无和尚的乌石岩,出家为尼。20世纪40年代,中共龙溪特委黎炳光同志领导的工团,就在这一带开展地下革命斗争,乌石岩是当时工团的一个秘密联络点。正因此,出于自发意识,她们理解并支持工团。

太湖山,在龙海的九湖镇,海拔555米。山势雄浑,壮实。

山上,风光如画,相传有八景。

第一景为“曲松迎客”。一棵古松,枝干横逸虬曲。其旁有土地庙、凉亭。这棵苍松,弯着腰,恭候人们进山,有礼而好客。

由此沿石阶而上,是“鸣玉映泉”。一块大石把在路上,刻有“鸣玉”二字,并一首诗:“此石寻幽致,设关诰俗缘。不杳尘世事,日光过流泉。”石下泉水涓涓,其声如玉振而鸣。太阳照射着泉水,光阴与流水在不停地消逝。人生几何?还是像这位石兄,来山中寻求幽致吧。

接着是“花径沁春”。

第四景是“空竹掩门”。那森森凤尾掩映的,是乌石岩的山门。

乌石岩,因与山下的林前社结下不解之缘,所以又名林前岩。

这是座佛寺。寺中有一口大钟,铸造于元泰定年间(1324—1328),可惜已毁。现寺中还存有一只铸铁大香炉,铸于元至正九年(1349)。由此可见,它是建于元代的古刹了。

古刹内有“沉香证古”、“红楼夕照”,寺后有“古梅鉴真”,寺前有“山坪鸟瞰”等四景。

寺前殿已倾圮。后殿内左壁上,书有“御史醉笔”,是郑崑贞写的一首七律。

郑崑贞是林前社人。该社皆郑姓,他是林前郑氏的第十世祖。

他小时就在乌石岩内读书,并在寺后种上了梅——这后来就成了八景中的第七景“古梅鉴真”。

他父亲郑鼎是明万历举人,任贵州省广顺州知州,在逆酋安邦彦的反叛中以身殉职。

噩耗传来,他悲痛欲绝,奔赴贵州,运回先父遗骸。

在守制期间,他发愤攻读,终于中二甲进士。他上表奏请褒封其先父。崇贞皇帝准奏,追封为光禄寺卿,赐葬太湖山顶;并封他为大理寺卿。

他长期在乌石岩读书,与寺僧结缘甚深。任大理寺卿后,他献出四丘稻田,作为“缘田”,以扶持佛寺僧人。

经过了200年,有人混争,于是林前社郑氏各房家长与乌石岩住持心正同立一块“和尚缘田石碑”。上刻:“因我祖大理公自献缘田四丘,受种三斗,全年实税粟十二石。此田永为本佛香资,交乌石岩住僧世世掌管。但恐我祖派下子孙混争,各房家长公议立碑为凭,汝僧世守不变,我子侄亦不得赎讨。此系两愿,同立碑记,以垂永远……”

由此可见,林前社与乌石岩夙缘之深。

明亡后,郑崑贞退隐家乡。据传,这期间,他曾拨出家产支持郑成功反清复明。

一天,他携6位友人到寺中饮酒。看到20年前亲手所植的梅花,而今,国亡物在,勾起无穷感慨。他对酒挥毫,写下一首七律:“手种梅花二十秋,今来重伴故山游。荒荒白日平原暮,飒飒寒风群籁悠。六博得呼游客醉,半龛时任散仙留。山河暂改遗声在,此地犹堪日月流。”

当时,清廷屡屡逼他出来做官,他拒不奉召,终于吞金自尽。他就和梅花一样,或者说,他就是坚贞不渝的梅花。

到了清末,即同治甲戌(1874)正月,有人将郑崑贞这首诗制成一版,就题为“御史醉笔”,挂在寺内。它与寺后的古梅相互辉映,气节凛然。

乌石岩历尽沧桑,竟由僧院变成尼庵。

据说,光绪三十四年(1908),漳州大水灾,房屋倒塌,人为鱼鳖。有母女二人,抱着木梁,死里逃生,漂浮到太湖山下,遂在这早无和尚的乌石岩,出家为尼。以后,又陆续有来当菜姑的。就这样,青灯古佛下,女尼接替了和尚,直到现在。她们在诵经礼佛外,开荒种地,自食其力。

太湖山,东与双第山、西与九龙岭连接,程溪、东泗、双第、颜厝在此毗连。其外是南靖、平和、漳浦,且就与漳州隔江相望。20世纪40年代,中共龙溪特委黎炳光同志领导的工团,就在这一带开展地下革命斗争,乌石岩是当时工团的一个秘密联络点。

很清楚,寺中尼众,都是苦难中的妇女,她们进了空门,但实际上,兵、匪常来骚扰抢掠,并没脱离苦海。正因此,出于自发意识,她们理解并支持工团。尽管当时警察、便衣队“剿共”,屡屡上山进寺,她们备受恐吓、威逼、凌辱、劫掠,但这个联络点始终没有暴露。作为出家人,尤其是尼姑,这有多不易啊!

她们,是寺中的又一古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