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王漫曦新作《三遇集》之《海原大地震》有感

读王漫曦新作《三遇集》之《海原大地震》有感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拜读了王漫曦先生的新作《三遇集》,很亲切,很滋润。应该说这是王漫曦先生近年来精心创作,呈现给社会、呈现给朋友的一部力作。下面我就纪实文学《海原大地震》谈三点个人的感想。众所周知,1920年12月16日发生在我们身边不远的海原大地震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具毁灭性的大地震之一。但比较系统地、全面地用文学的形式加以记述的,我见到的王漫曦先生的《海原大地震》是第一部。

拜读了王漫曦先生的新作《三遇集》,很亲切,很滋润。应该说这是王漫曦先生近年来精心创作,呈现给社会、呈现给朋友的一部力作。作为王漫曦先生多年的朋友,心里自然是非常高兴的。在调去银川的这些年,王漫曦先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包围中,能静下心来,专事创作,难能可贵,这也是我们作为朋友愿意看到的。下面我就纪实文学《海原大地震》谈三点个人的感想。

一、纪实文学《海原大地震》比较系统地、全视角地展现了一部人类的灾难史

众所周知,1920年12月16日发生在我们身边不远的海原大地震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具毁灭性的大地震之一。我们在小的时候就常听大人们说起,后来又看到了有关这方面的许多地方史料。但比较系统地、全面地用文学的形式加以记述的,我见到的王漫曦先生的《海原大地震》是第一部。作者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运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地震前自然界的某些预兆,甚至是天真烂漫的儿童若有所感的一些歌谣,对地震突如其来发生时人们惶恐万状、无所适从的那种感觉以及地震发生后世界范围内的反应和人们抗震自救的情况,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可以说它所展示的就是一部人类的灾难史。虽说85年过去了,但读此文,心灵的震撼依然是不小的。我们今天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的时候,就更要牢记过去,因为那是人类共同的灾难。这部记实作品的另一个意义就在于它的警示性,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海原人写《海原大地震》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

作者作为海原人,他来写《海原大地震》更有责任,也更有资格,我想,王漫曦先生对85年前发生在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上的毁灭性的大地震感受肯定与我们有不同的地方,那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他从小生存的环境单就这件事肯定给了他终生难忘的影响,他不论走到哪里,对此事的关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就是一种责任,一种不同于政客,也不同于普通老百姓的文人的责任,他今天创作出版了《海原大地震》这一纪实文学,可不可以这样说,就是他偿还了一笔对家乡的感情债,也完成了一个文人神圣的职责。不知对不对,我是这样理解的。

三、纪实文学《海原大地震》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这部作品有许多精彩的细节描写,这也是它的最大看点。王漫曦先生用他写小说的手法,在这里组织了很多个故事来吸引人。儿童的、老人的、地主的、县长的、盐贩子的、读书人的等等,他用他那惯用的诙谐、幽默的笔法进行了描述,让人在沉重中能读出几分辛酸,在辛酸中又能感到几分逼人的凄凉。我们在这部作品还能领略到20个世纪初海原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以及当时社会背景下人民生活的艰难。这是它的文学的可欣赏性之所在。在史料方面,作者查阅、汇集了大量的官方和地方文献资料,参考价值很大,这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特点。

有关大地震描写的纪实文学我看过两部,一部是钱钢的《唐山大地震》,再一部就是王漫曦的《海原大地震》,后者由于年代更为久远,当事人基本上都已不在人世,系统性的资料不是很多,写作起来难度更大,但王漫曦先生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此作,应该向他表示祝贺!

(原载2005年11月9日《固原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