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孙膑围魏救赵

孙膑围魏救赵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更好地贯彻所制定的围魏救赵策略,争取战略主动,孙膑决定给敌军制造齐国部队弱小的假象。他故意派无能的军官带兵进攻魏国的军事重镇平陵,并告知部队将官一定要大败,齐军的大败。结果庞军遭突袭,几乎全军覆灭,赵国之围彻底解除。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故事背景

围魏救赵是战国时期齐魏两国间发生的一场战争中运用的战法,孙膑指挥齐军不去直接救赵,反而去围攻攻打赵国魏军的国都,迫使魏军退军,在其返回途中又设下埋伏,打败了庞涓率领的魏军。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在战史上,把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

公元前四世纪中国战国时期,魏国率先在众多诸侯国中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国家渐渐强盛起来。与韩、赵合力兼并邻国土地,令弱小诸侯称臣。而赵、韩并未获得实利,徒令魏独强,对韩、赵自身构成威胁,故三晋联盟逐渐瓦解,魏、赵、韩各自图谋发展。魏为便于统治其广袤的东部地区,加强控制东方诸侯,兼受西方强秦的胁迫,于周显王八年(公元前361)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与向中原扩张领土的齐国形成尖锐冲突。

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期间派兵占领了中山。公元前368年,赵国在齐国支持下,又出兵攻打魏国的属国卫国,取卫之漆(今长垣北)、富邱,并驻兵。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10万前去攻打。并征调宋国军队助战。赵成侯派麛皮求救于楚,楚宣王采纳将军景舍之议,表面承诺出兵,实欲待赵、魏两败俱伤而见机取利。麛皮识破楚人意图,建议赵王与魏讲和,然赵王犹豫不决。同年,魏虽被秦乘机大败于元里(今陕西澄城南),河西重镇少梁(今韩城西南)被夺;然魏不为所动,仍令庞涓加紧攻赵,围了赵国都城邯郸。次年,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故事梗概

齐国大臣邹忌主张不救,因为这样会消耗本国的国力。但大臣段干纶认为,如果魏国打败赵国,魏国的势力会更加强大,形成对齐国的威胁,主张救赵。

齐威王采纳了段干纶的建议,令田忌为将,并起用孙膑为军师领兵8万出战救赵。

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

孙膑制止,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的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赵国之围必解。田忌认为孙斌分析得有理,于是依计而行,定下了围魏救赵之策。

为了更好地贯彻所制定的围魏救赵策略,争取战略主动,孙膑决定给敌军制造齐国部队弱小的假象。他故意派无能的军官带兵进攻魏国的军事重镇平陵,并告知部队将官一定要大败,齐军的大败。使魏国大将庞涓以为齐军不堪一击,于是加紧对赵国的进攻,丝毫没有想到齐军会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

与此同时,孙膑亲自统率精锐部队直扑魏国国都大梁。庞涓得到消息,赶紧从攻打赵国的前线往回撤军,长途跋涉数日疾驰回保国都。为了加快速度,自恃魏武卒精锐,竟弃其主力于后,率轻骑兼程赶回,企图全歼齐军于大梁。孙膑闻魏师已撤回,即令齐军转向折向北,到达魏军还师必经之道桂陵设伏截击。结果庞军遭突袭,几乎全军覆灭,赵国之围彻底解除。

●智慧之窗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就要躲过冲击,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对于疲惫之敌,则采取以逸待劳,攻其不备,一举消灭。所以当齐救赵时,孙膑对田忌说:“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因此,这种做法也体现了政治哲学矛盾分析法中的“抓住主要矛盾”的方法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