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鲁仲连书破聊城

鲁仲连书破聊城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鲁仲连看到聊城战事持久,双方损兵折将。人们为了感谢鲁仲连射书救城之功,纪念他才智超群的历史壮举,在聊城东门外修筑了一座砖石高台,台下辟有拱门,是进城必经之地。鲁仲连射书破聊城的故事,是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成功范例。而鲁仲连的信中将这些城破厉害说得分明,抓住了燕将的复杂心理,所指两条路却是一个知耻知仁忠勇仁爱的乐英无法接受的,最后结果自然可以想象。

●故事背景

战国时代,群雄相争,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周赦王三十七年,雄心勃勃的燕昭王,为了争霸天下,命乐毅为上将军,率兵二十万,以闪电战法,进攻齐国,不到半年就攻下齐国七十二座城池。当时的聊城,也是其中之一。到了赦王四十年,燕王听信谗言,把乐毅罢免了官职。

这时,齐将田单便趁此机会,用火牛龙虎阵的战术破了燕军,杀死燕上将军骑劫,乘胜追击,一气收复了齐国七十一城,可唯独聊城城池坚厚,守将负隅顽抗,齐国损兵折将,久久不能攻下。

鲁仲连智破聊城的故事出自《史记》卷八十三《鲁仲连》传。

●故事梗概

齐国有一义士,名叫鲁仲连,智勇双全,他周游列国,专好忧国忧民释纷解难。所以,各诸侯国都久仰他的大名,对他非常敬重。鲁仲连看到聊城战事持久,双方损兵折将。白白让百姓遭殃。于是,他便亲自来到齐军营寨,面见了田单将军。他对田单说:“守城将军乐英,是乐毅的侄儿。他自幼跟叔叔长大,为人正直,骁勇善战。现在他叔叔被燕王罢官回乡,他也不受燕王信任,不敢回国;可要投降了齐国,又怕落个不忠之名。所以要在聊城死守,换得英忠之名。要是将军以武力相逼,他一定不会屈服,如若让我修书一封,射入城中,晓以利害,说不定能使他三思而后行。”田单久闻鲁仲连之韬略才华,对他射书的建议,也就满口答应了。

第二天,乐英正在东门巡察,忽见一齐将往城楼上射来一箭,上面似束着书信。他忙吩咐守城士卒拣来一看,原来是鲁仲连的亲笔信。只见上面写道:

乐英将军:

久闻你是有勇有智之士,大义大忠之将,但“忠臣事贤君”,这话你不会忘记吧!今燕惠王昏庸无道,听信谗言,任用奸臣,将你叔乐毅昌国君不授以功,反目为仇。今乐老将军已怀愤回乡,不再为昏君卖命。“信而见疑,忠而别谤”。乐将军目前处境险恶,不知如何燕王又要加罪于你,与其顽抗,不如降齐。再者,现在的齐国,虽有“楚攻南阳,魏攻平陆”的侵扰,但这是区区小事,无关大局。现在齐国百姓的主要目的是攻克聊城,收复全齐。将军一味死守,置一城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终归失陷,名裂身殉,有何益处?其三,当今燕国,内政腐败,矛盾重重,君臣失计,国敝祸多,民心无归,难道将军不审时度势,弃暗投明?仆为将军计,有两条道路,供将军选择:一是撤兵回国,解甲归燕,燕王无可责备。君可上辅孤主,下制群臣,矫敝更俗,功名可立;二是如回国有顾忌,何不归顺齐国?齐王定会捐弃前嫌,欢迎将军,定会封官裂土,世世富贵。望君在生死荣辱、贵贱尊卑的最后决断关头,细细忖察,万勿因一朝之恨,误国误己,坐失良机!

切切!

兄仲连聊城

乐英手持书信,再三阅读,回帐大哭三天不能决断,因而仰天叹息道:“大丈夫处世,实在难呀!我守城殃民是不仁,战败身死是不勇,降人受禄是不忠,回燕受谗是不智,与其人杀我,不如自杀!”说完他大吼一声,拔剑自刎而死。守城燕军失帅,齐军很快收复了聊城。

齐王念仲连射书救城之功,要封他为官,可鲁仲连坚辞不受,后来他隐居于民间。

人们为了感谢鲁仲连射书救城之功,纪念他才智超群的历史壮举,在聊城东门外修筑了一座砖石高台,台下辟有拱门,是进城必经之地。台的门洞两侧,各有石刻横额,东书“鲁仲连台”,西写“旷古高风”。鲁仲连射书的故事,在聊城也历代流传,至今不忘。

●智慧之窗

鲁仲连射书破聊城的故事,是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成功范例。这里的关键人物是乐英,他虽然有勇有谋,但身处内外交困之中,内有叔父遭污被贬,燕王昏庸,君臣失策,上下惶惑。外有强兵围攻,孤立无援,死保无望。这些因素被鲁仲连看得一清二楚。面对这样的对手强攻并非良策,知人之心,攻心为上,这正是鲁仲连的高明。而鲁仲连的信中将这些城破厉害说得分明,抓住了燕将的复杂心理,所指两条路却是一个知耻知仁忠勇仁爱的乐英无法接受的,最后结果自然可以想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