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绿旗》之下的人呵

《绿旗》之下的人呵

时间:2023-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若干年前,读完泾河的处女诗集《绿旗》之后,我就萌生了写点什么的念头,无奈忙于杂务,便不了了之。泾河是那种将诗歌写作视为本真生命的自然呼吸,甚至视为一种私人宗教的诗人,从不为“时势”所影响。泾河拒绝了诗歌的功利化色彩和过度的技巧性,他有源于自己本民族自在的诗性智慧和诗性力量,因而他诗中对语言与存在独到而深入的关切与表现,尤其令人难以忘怀。

——读泾河的诗

若干年前,读完泾河的处女诗集《绿旗》之后,我就萌生了写点什么的念头,无奈忙于杂务,便不了了之。这次集中读了他的部分作品,直觉告诉我,泾河是一个有自己面目的优秀诗人,他的诗,就像他本人一样,言贵而内秀,谦和而孤傲,执着而淡定。就其内涵而言,即有深切的现代意识,又有宗教的韵致,读来别有风味。泾河是那种将诗歌写作视为本真生命的自然呼吸,甚至视为一种私人宗教的诗人,从不为“时势”所影响。他不是那种所谓的潮流式的诗人,

在《心在纸上》一文中,作者指出,“在诗歌创作中,文化的良知提醒着我,把诗意地传递一个民族低层的原音作为了潜在的艺术追求”。也许,正因为如此,泾河梦想着像张承志那样,“以笔为旗”,给底层的隐忍、悲苦与寻常涂上水质般平静的光彩,给生活以信心和勇气,以文字获取心灵的抚慰。我们发现,他擅用一种女性敏感而细腻的目光,打量这个充满绿色的世界,并通过少女、妹妹、姐姐、母亲等灵性的个体,感受这个充满绿色的世界,从而树立起“清冽、洁净、开放、内敛的民族人文之旗,努力飘扬出无法模拟的碧绿”。而这一切不是女性视觉、宗教内容、惠特曼式长句的形式所能涵盖的,它是一个自足而又独立的世界。泾河拒绝了诗歌的功利化色彩和过度的技巧性,他有源于自己本民族自在的诗性智慧和诗性力量,因而他诗中对语言与存在独到而深入的关切与表现,尤其令人难以忘怀。

“每一个绿叶子的镜片上都能映出一个刚刚出水的人影来/我想叫一声姐姐,嗓子干涩得说不出话来”(《树上的绿光》),此种“无法模拟的碧绿”,她的“清冽、洁净、开放、内敛”,让人的心灵“灿若白银的亮堂”,油然而生一种虔敬之意,宛如在旷野里蓦地听到了“悠扬的邦克”,仿佛清粼粼的泾河水,从心田上流过似的。这不仅仅是情,也不仅仅是爱,而是现实与梦想的统一,有膜拜者神往的“原音”潜藏其中。这种在审美直觉作用下的超验感觉,和这种感觉凝定后形成的幻象,给读者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而正是这种既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让读者在审美享受时获得了大于实象的想象空间,漫步其中,令人遐思不已。而“嗓子干涩得说不出话来”,则表现出作者在外在景物的强烈刺激下瞬间的心灵震颤,却又趋于虚无化的生命本真。诗作看似意绪飘忽,语感迷离,但内在结构非常严谨。这不是什么定力的问题,是诗人的气质所决定的。

“日子啊正在悄悄转色/它的色泽多像这颗小桃,圆润丰满但却渐渐昏黄/渐渐昏黄”(《桃色》),表面上写光线在“圆润丰满”小桃上的变化,其实是说岁月像时光一样,虽然“圆润丰满”,但随着时光的推移“渐渐昏黄”。“圆润丰满”一语双关,即写桃,又暗示人。在这里,作者透过“现实的针眼,进入精美的艺术幻象和精神的自在空间”,获得了一种“心灵和思想的自由”,使其诗作由生存关怀,向生命关怀挺进,与宗教、宿命、轮回关联。此时此刻,在黄昏柔和的阳光下,读者感到了大自然的律动对心灵的浸润,而心灵的感觉则超越了外在的视觉,仿佛视觉中兼有一种听觉的美感。于是,由绿转昏黄的“悄悄转色”的日子,流出了作者笔尖。在这里通感手法的应用,将视觉、心理感觉融合转换成复合意象,用心灵的视角去看客观世界,因而比感官视角更能透视事物的本质,尽得诗魂的真性情,真境界。

“两只鸟儿飞落于一棵枯树,枯树不堪重负/它的疼痛让一个困顿的乞丐感受到了/此时他正背靠在枯树上,但他并没有对鸟儿做出任何举动(《三两句》)。这首诗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种凝重、枯索的氛围,是一种孤寂、悲凉的复杂的感受。鸟儿结缘于乞丐,所产生的审美直觉,给诗作带来一种迷人的、朦胧的、悠远的意境,并诱发读者步入其中,一同漫游,一同感受。枯树没干枯时是绿的,它是由“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淡绿,慢慢地“转色”为枯黄的。“乞丐并没有对鸟儿做出任何举动”,这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不甘沉沦、惺惺相惜、挣扎奋起,对生存执着追求的意绪,正是“坚守独立,高扬清洁”的绿旗精神的艺术再现。这种寂静、悠远、凝重、典雅的风格,却又分明是泾河自己的。短短的《三两句》,达到了个性与共性、形象与感情、知性与感性的高度统一。这在以往的诗中找不到可以套用的模式,其又是一个“无法模拟的碧绿”。

“大地绿绿地在发芽,小火舔着她的方口布鞋底”(《绿雨》),清真寺的主色调是绿的,穆民住宅的主色调也是绿的,生活在《绿旗》之下的人呵,在路上时间长了,虽然“小火舔着她的方口布鞋底”,但这一切仅仅只是开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当下漠视心灵的流行文化元素中,泾河不是一个可以做简单归类和简单认知的诗人,他默默地关注着本民族的绿色文化,寻求着在更加宽泛意义上的理解、沟通和交流,风规自远而又独具一格。其内敛、从容、旷达的诗歌精神,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和穿透力。

泾河笔下的绿,不仅仅是旗帜,还是生命,是希望,甚或一切!

原载《华兴时报》2015年6月1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