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冷眼看世界

冷眼看世界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仿效济公的后人中,有一位明人徐文长,也是传闻中的狂人。徐文长的名气很大,特别在江浙一带,几乎是妇孺皆知,不过前辈的南宋僧人济公,知名度还在他之上。求佛回家之后,王氏果然怀孕,并于南宋绍兴十八年生下一子,取名修元。修缘自此开始诵经学道,慧远为他取了法号道济,于是佛门因此出现了一位名声和影响空前的活佛济公。但世人多无觉察,只认做他疯颠,遂叫他做济颠。

冷眼看世界——南宋高僧济颠

在中国的文学舞台上,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殊“演员”,他们以“疯”和“狂”,多为世人耳熟能详。这些人,有的出现于小说,有的生活于现实,有的播名于传说。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人都在自己所处的时代,进行了一番疯疯癫癫的精彩表演。虽然表演时间长短相差甚殊,但都是活灵活现,淋漓尽致,无不博得时人的喝彩,也大大地丰富了后人的谐趣。

但他们多非真疯真狂,而是在被迫害的情况下苍白无力的对抗,在受压抑状态下发自内心的泄愤。在中国古代曾有箕子谏纣不果,“乃披发佯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的记载,又有“躬耕以食”、佯狂不仕的楚狂人接舆之传说。魏晋时代,时局动荡,政治高压,社会堕落,文人名士朝不虑夕,放浪形骸、装疯卖傻就成为他们用以掩盖心志的障眼法。“竹林七贤”中的阮籍是其中的代表。

前些年在中央和地方播放的电视剧中,曾出现了一个嬉皮笑脸、滑稽可爱的疯僧形象,这部《济公》电视剧在全国各地播映,给千家万户带来了阵阵欢笑声。“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的主题歌,更是不胫而走,一曲小调被人们到处哼唱,调皮的孩子还能惟妙惟肖地当众表演,足见人们对济公的喜爱。

在仿效济公的后人中,有一位明人徐文长,也是传闻中的狂人。被称为奇才的徐文长,本可以将其无与伦比的才华,尽情挥洒于越中山水,但却被无知无情的社会弃之于荒野,且一再无端地受到打击。因此,借一时的失常转为故意的喜怒无常,从而得以痛快淋漓地痛骂人间,揭露世态。徐文长的名气很大,特别在江浙一带,几乎是妇孺皆知,不过前辈的南宋僧人济公,知名度还在他之上。

一位是宋朝的贫僧、活佛,一位是明代的穷儒、奇才,他们一前一后昂昂然地走在历史的大道上,一颠一狂笑嘻嘻地演出于街巷的广场上。他们何以斗胆地不断制造新闻,敢与帝王将相争夺历史舞台,又以何种魅力赢得山民野夫的世代喜爱呢?

贫僧和穷儒的共同特点是:不畏权势,为民说话。然而在那样的年代,以一个和尚、一介布衣的身份,又如何能公然抗上呢?于是装疯卖傻、嬉笑怒骂,成了他们相继祭起的法宝。这一奇招还真灵,居然掩护和帮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战胜邪恶和困难,他们也就理所当然地受到人们的感激和敬爱。不过人们在赞赏其绝招和才智、感激其爱心和善行的同时,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到其在嬉笑中的痛苦,理解其在怒骂中的悲哀呢?

活佛和奇才的又一共同爱好是:见酒如命,醉酒显灵。正像李白斗酒诗百篇那样,济公往往在酩酊大醉中显示灵性,施展本事,如他所言:“贵王侯,要我超度生灵,莫不筛出来,任我口腹贪饕;大和尚,要我开题缘簿,莫不沽将来,任我杯盘狼藉。”徐文长也是在醉态中灵性逸飞,遐思无限,一挥而就惊世之作。二人还对自己的嗜酒贪杯写下多首酒诗:

何须林景胜潇湘,只愿西湖化为酒。

和身卧倒西湖边,一浪来时吞一口。

(济公《饮酒》)

醉傲风颠卒未休,杖头明月冠南州。

转身移步谁能解,雪履芦花十二楼。

(济公《醉傲》)

今日与君饮一斗,卧龙山下人屠狗。

雨歇苍鹰唤晚晴,浅草黄芽寒兔走。

酒深耳热白日斜,笔饱心雄不停手。

(徐渭《与言君饮酒》)

不去奔波办过年,终朝酩酊步颠连。

几声街爆轰难醒,那怕人来索酒钱。

(徐渭《醉人》)

流传广远的济公与徐文长的故事,记载于正传野史,流传于街头巷尾,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然而两者的真伪虚实程度却是显然有别:徐文长是肉胎凡身,其人其事在地方志上记叙得清清楚楚,即使传闻有讹,也不难辨明纠正。而济公则不然,传说他是罗汉转世,活佛现身,其人其戏并非都在人世间表演,对于他的生老病死,来踪去迹,难以真实地捉摸和确切地把握。

有关济公活佛的故事,自南宋时代起就在民间流传,后来通过说书人的话本说唱,内容逐渐生动丰富,形象也愈来愈神化。然而仙在哪山?佛来何处?对济公的身世家史,鲜有人知,也少有人问。寻根究源,还要从浙江台州天台山说起。

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遐迩闻名的天台山,蕴涵古、幽、青、奇四大特点而集诸山之美,阅尽儒、道、释、仙千古人物而称浙东之绝。在天台山下的永宁村内,有一世代信佛的李姓人家。主人李茂春为人乐善好施,平生疏财仗义,与妻子王氏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在邻里广有人缘。然而这么一位好人,年近不惑却无子嗣。一天,夫妻二人到天台山国清寺拜佛求子,在罗汉堂第十七尊罗汉(即降龙罗汉)前烧香时,忽见神像内莲台坠地。求佛回家之后,王氏果然怀孕,并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生下一子,取名修元。

婴儿诞生,不仅给李家带来欢乐气氛,而且竟出现了满院红光,一片异香。孩子生得眉清目秀,十分可爱,只是啼哭不禁,无法制止。后来国清寺方丈性空长老来到李家,抱过孩子,抚摸着他的头顶说:“莫要哭,莫要笑,你的来历我知道。你来我去两抛开,省得大家胡倚靠。”说来奇怪,孩子仿佛听懂其意,立时止哭,于是性空就收下了这个寄名徒弟,取名李修缘。

李修缘生性聪敏,志向远大,自幼做着金榜题名的科举梦。少年时他曾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释道二教的熏染。18岁那年,修缘的父母双双患急病,不出三日相继撒手人寰,他在借宿的灵隐寺中接到噩耗,万念俱灰,索性就在灵隐寺落发了,为他剃度的是瞎堂慧远禅师。修缘自此开始诵经学道,慧远为他取了法号道济,于是佛门因此出现了一位名声和影响空前的活佛济公。

道济入寺之后,不喜念经,难耐打坐,经常和那些顽童厮混在一起玩耍嬉戏。他又不遵佛门清规戒律,穿着破衣破帽手持破扇,嗜酒吃肉。因其行为放荡不羁,为僧众所不容,上告到慧远,没想到慧远却说:“佛门之大,岂不容一颠僧!”当慧远圆寂后,道济被迫转到净慈寺,先是替人念经兼为火化工,后来升了书记僧,却依然疯癫如旧,有诗《赠冯太尉》自述道:

削发披缁已有年,唯同诗酒是因缘

坐看弥勒空中戏,日向毗卢顶上眠。

撒手须能欺十圣,低头端不让三贤。

茫茫宇宙无人识,只道颠僧绕市廛。

原来济公被长老点醒了灵性,悟彻了自己的本来源流,恐被世人看破,假作颠狂,掩人耳目。但世人多无觉察,只认做他疯颠,遂叫他做济颠。济公摇动着一把破蒲扇,趿拉着一双破鞋子,大展佛家之道,以时意指点世人,专打人间不平,做了一系列戏佞惩恶、除暴安良、扶困济危等大快人心之事。其中如“济公出世”、“小济公芥菜叶泼水救净寺”、“利济桥”、“棒打寿联”、“赭溪救童”、“修缘出家”等故事,“飞来峰”、“古井运木”、“戏弄秦相府”等传说,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于天台、杭州一带,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杭州灵隐寺前原来有个村庄,百姓长期在此安居乐业。一天济公急急忙忙奔进村子,大呼一座山峰即将飞来,叫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以为济颠又在寻开心,谁也没理会他的话。就在此时忽见济公突然冲进一户办婚事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见和尚抢新娘,村人就都呼喊着追出村口。正在追赶之际,刹那间风雨大作,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巨响,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这座山峰也被称为“飞来峰”。

一天,济公正在与人棋盘鏖战,忽然心血来潮,感觉到当朝秦相正派人拆灵隐寺的大牌楼,立即起身赶去。来到寺前,果不其然,秦相府四位管家正在准备拆牌楼,将此木料用于给秦相修大花园。济公走上前去,先是一通调侃,说他负责看管的一家尼姑庵里藏有大量的好木料,可以奉送秦家,只要赏他几文银买条裤子就行了。当几个家伙信以为真、乐不可支时,济公却一变态度,义正辞严地训斥道:“回去告诉你们大人,他官居相位,位列三台,理应行善积德,何以无故拆毁佛地?我老人家不准,谁敢动手!”四位管家一听,怒不可遏,挥拳就向济公打去。济公也毫不客气地施展佛法,使他们懵头转向,自相厮打,他自己则在一边坐山观虎斗,作壁上观。看到他们彼此拳脚相加,个个伤痕累累,才饶了他们。

秦相听说此事,勃然大怒,派五百兵士包围灵隐寺,扬言要捉拿济公,同时又派土木工匠拆大牌楼。谁知济公又施展佛法,捉弄了工匠,还戏耍了兵士。最后在几个班头的央求下,为使他们得以交差,济公才随他们来到相府。在秦相面前,济公立而不跪,气得秦相拍案大叫:“好大胆的疯僧,不借木料也罢,为何施邪术打我管家,从实招来!”然而济公却理直气壮,反唇相讥:“你居然有脸问我,请问你官居相位,为何拆毁我佛地?”并转身命令分列两旁的秦家家人和军卒道:“把他拉下来,给我打四十大板再说!”罪犯审官,把秦相脸都气歪了,下令手下狠打济公,不料又与以前一样,在济公施展佛法后,出现了秦家人对打的局面,最终一个个鼻青脸肿,竟连秦相也未得幸免。当秦相及其仆从终于认识到济公的法力和神通后,谁也不敢再提拆牌楼的事了。

临安城内还盛传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就是济公严惩了临安四霸之一、秦相的内弟王胜仙。人称“花花太岁”的王胜仙,整日游荡于街市,寻花问柳。一天偶遇绝色女子周氏,就决意把她弄到手,于是指使手下爪牙诬告其夫为盗贼同伙,使之下狱,又将周氏骗至王府。周弟周堃闻讯前往救姐,由于寡不敌众,与周氏一起被围困于楼阁。当济公得悉此事后,遣弟子乔装打扮前去搭救,又施佛法让楼阁在劲风烈火中化为灰烬。在济公的帮助下,周氏姐弟及其丈夫先后获救,而同时又造成了周氏姐弟与楼阁同归于尽的假象。

本性难移的王胜仙,这天见到美人梅碧环,又顿起邪念,强行迎娶。为此,梅家兄妹一筹莫展,惟有痛哭不已。济公弟子赵斌闻讯后将此事告诉师父,请求相救。于是济公首先设法让梅家兄妹远走高飞,尔后又用佛法将梅家一只白狗扮成新娘,坐入轿中抬至王府完婚。就在洞房花烛之夜,白狗原形毕露,兽性大发,咬伤王胜仙,给了他一次严惩。

可以相信,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一位好和尚济公,在一生中做过不少安良除暴的好事,因此他当之无愧地受到后人的颂扬。随着颂扬的音调不断升高,济公的形象也渐渐被幻化,终于登上了莲花宝座,从“济公和尚”变成了“济公活佛”。如果从一本本传抄于世的《济公传》中滤去大量道听途说的水分后,还能沉淀下多少真实的墨迹呢?

济公惩恶劝善、专打不平的故事流传了千百年,然而即使在古城临安,权贵横行、歹徒作恶的行为也从无一天销声匿迹。济公做了几件让民众痛快高兴的事,已着实值得人们赞扬和记忆了,我们又岂能奢望一个僧人做出多少轰天烈地的大事业!

悠悠千年,数不尽的误区,说不清的败笔,相形之下,济公的灵光不过是杯水车薪了。而古今奇案,积重难返,更非济公的佛法所能解决的。看来,我们不能对这位颠僧寄予太大的期望吧!

应当为济公记一大功的,是他为守护和修建西湖名寺净慈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一天,济公走到灵隐寺拜望印铁牛长老,不料印长老听说他是疯子,闭门谢客,因而惹恼了济公,于是他题了一首《嘲灵隐寺印铁牛》诗讥诮印长老:

几百年来灵隐寺,如何却被铁牛闩!

蹄中有漏难耕种,鼻孔撩天不受穿。

道眼何如驴眼瞎,寺门常似狱门关。

冷泉有水无鸥鹭,空自留名在世间。

印长老读后,十分生气,就上书给临安赵太守,请求他将净慈寺外两旁松树尽行伐去,以破该寺风水。赵太守轻信谗言,果然带了人来砍树,净慈寺德辉长老获讯后,非常着急,对济公说:“这些松树乃一寺风水所关,若尽砍去,眼见得这寺就要败了!”济公说:“长老休慌,赵太守原非有心,不过受谗而来,说明道理,自然罢了。”遂出寺门,迎接太守,并做了自我介绍。赵太守见了济公,很不高兴,说:“闻你善作诗词,讥诮骂人,我今来伐你的寺前松树,你敢作诗讥诮骂我吗?”济公回答说:“不敢。只因世之人有可讥可诮,方敢讥诮之;人有可骂,方敢骂之。有如太守,乃堂堂朝官,又是一郡福星,不仅使百姓受惠,连草木也沾恩,小僧颂德不遑,焉敢讥诮?太守来此伐树,小僧写有一诗,为草木求余生,望相公垂赏。”说罢,将《赠赵太守》一诗呈览。赵太守接过来一看,诗云:

庭松百尺接天高,久与山僧作故交。

满枝枝柯千载茂,独怜刀斧一齐抛。

窗前不见龙蛇影,屋畔无闻风雨号。

最苦早间飞去鹤,晚回不见旧时巢!

太守低回吟咏,爱不释手,便对济公说:“原来你是有学问的高僧,本府误听人言,几乎造下一重罪孽。”于是命砍树的人回去,自己留于寺中与济公吃斋交谈后方欣然告别。德辉长老十分感激济公,想表示一番谢意,但济公却早已不知去向。

净慈寺内寿山福海的藏殿需要修整,德辉长老知道济公在社会上甚有名望,与朝官又有交往,就请他帮忙募捐三千贯钱。济公满口答应,保证三日内完成,但要长老请他一醉,于是长老亲自陪同济公饮酒,济公喝得酩酊大醉。翌晨,济公拿了化缘簿去见毛太尉说:“敝寺有座寿山福海的藏殿,原来甚是兴旺,不意年深日久,尽皆倒塌,以致荒圮。今长老要发心修造,委我募化,在三日内须得三千贯钱,方能成功。你想我一个疯癫和尚,哪里去化?想到太尉与我有些缘分,求太尉尽力促成。”说着便取出化缘簿递给太尉。太尉听后,认为济公的疯病又犯了,三日内如何募得三千贯钱?因此坚决不收化缘簿,但济公全然不管太尉是否情愿,丢下化缘簿,头也不回地径自走了。回寺以后,济公就到禅堂睡大觉,一连两日,别无动静,众僧都认为他吹大牛,骗一顿酒肉罢了,只有长老仍对第三日寄予期望。

到了第三天,毛太尉入朝随驾,一个内侍召他入内宫见太后。他叩见太后,太后告诉他,昨夜梦见一金身罗汉,嘱她化三千贯钱修建净慈寺寿山福海的藏殿,并说化缘簿在毛太尉家里。毛太尉闻言,惊伏在地,并说明原委。于是太后决定取出宫藏脂粉银三千贯,化捐造殿,并亲自去净慈寺行香,认一认金身罗汉。此时寺内众僧正在窃笑和议论济公说谎骗酒之事,忽然佛殿内钟鼓齐鸣,济公大叫:“快接施主!”正当大家都以为济公发疯,长老感到莫名其妙之时,早有门公飞跑进寺,报道:“外门有黄门使来说,太后娘娘要到寺进香,鸾驾已在半路,快去迎接!”众僧这才恍然大悟,在长老率领下,急忙到山门外跪接太后。

太后令毛太尉将三千贯钱当场交付长老,说道:“本宫此来,虽为功德,其实也想要认认这位托梦的罗汉。”长老一听,感到不知所措,因为寺内并无罗汉。太后又说:“罗汉临凡,安肯露相,你可将五百僧人,尽聚集来我看,我自认得。”长老奉命办事,众僧绕殿念佛,一个个从太后面前走过。济公不显山水地夹杂在队伍中,刚走到太后面前,太后一眼就认出了他。尽管济公一再申明自己是个疯癫穷和尚,并非罗汉,但太后却一口咬定,对他说:“你在尘世中混俗和光,自然不肯承认,但你让本宫施了三千贯钱,却将何以报我?”济公答应给太后翻个筋斗,一面说,一面就头向地,脚朝天,一个筋斗翻转来。由于他未穿内裤,袈裟一翻,下身暴露无遗,众嫔妃宫女见了,都掩口而笑。这一荒唐无礼的举动,引起近侍内臣和长老和尚们的恐慌,要是太后动怒,罪责难逃。不料太后十分平静,说:“此僧何尝疯癫,实是罗汉。他这番举动,是祈保我转女成男之意,尽是禅机。”再寻找济公时,早已不知所向。这时众僧才信服长老所言,认识到济公绝非凡人。

嘉泰四年(1204年),净慈寺大殿因火而毁,松少林长老请济公筹划募缘重修,并应允给济公酒肉招待。济公酒醉之后,文思如涌,挥手写下一篇《重建净慈寺疏文》,文曰:

伏以大千世界,不闻尽变于沧桑;无量佛田,到底尚存于天地。虽祝融不道,肆一时之恶;风伯无知,助三昧之威。扫法相,还太虚,毁金碧,成焦土。遂令东土凡愚,不知西来微妙。断绝皈依路,岂独减湖上之十方;不开方便门,实已缺域中之一教。

即人心有佛,不碍真修;而俗眼无珠,必须见像。是以重思积累,造宝塔于九层;再想修为,塑金身于丈六。况遗基尚在,非比开创之难;大众犹存,不费招寻之力。倘邀天之幸,自不日而成。

然工兴土木,非布施金钱不可;力在布施,必如大檀越方成。

故今下求众姓,盖思感动人心;上叩九阍,直欲叫通天耳。希一人发心,冀万民效力。财聚如恒河之沙,功成如法轮之转。则钟磬复震于虚空,香火重光于先帝。自此亿万千年,庄严不朽,如金刚天人,神鬼功德,记于铁塔。谨榜。

疏文写得生动微妙,挂于山门之上,过往行人读后无不赞赏,天天有人送来布施。过了几天,济公要长老叫人用上好的锦笺纸,端端正正地将榜文誊录一遍。长老不解其意,但还是叫人抄下。恰好抄完,只见门人来报,说皇上派李太尉来要榜文阅览。原来皇上夜梦净慈寺山门前一道榜文,字字放光,榜文之词记忆不准,特派太尉索取。由于长老已准备了一篇榜文,太尉十分欣喜,随即回朝上报皇上。次日太尉领了皇上圣旨,押送三万贯钱到寺,募捐造殿。

有了足够的钱财,却必须去四川购运大木,这又难住了长老,长老只好再央求济公帮忙。济公一口答应,又由长老请他美酒佳肴,大吃大喝一顿之后,醉倒在床,一睡竟三天不起。众僧见济公毫无动身去四川之意,又开始怀疑他骗吃骗喝,并无真心。谁知睡到第三天,济公忽然醒来,大叫道:“大木来了,快吩咐匠人搭起鹰架来扯!”众僧均认为他说梦话,无人理睬。不得已,济公只好面禀长老。长老也觉得诧异,济公解释道:“弟子愁大木路远,若从江湖搬运,恐怕费力费时,故从海上运来。又见大殿前的醒心井与海相通,就将众木都运到井底下来了,只要搭起架子,即可扯上。”长老听了,不得不信,吩咐监寺快搭鹰架。监寺劝长老不要听信疯僧胡言,兴师动众,白费工夫,被长老呵斥后,才不得不在井上搭起两座大架子,四面用转轮收绳索,索上挂有钩子。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满满一井水,毫无异样的动静。于是众僧又七嘴八舌地议论济公,弄得长老也怀疑起来,询问济公大木几时可到?济公说:“只在三五日内。长老若是要紧,须再买一壶来请我,包管明日就到。”当天济公喝得烂醉如泥,对人们的冷嘲热讽一概不闻不问,蒙头睡觉去了。次日一早,济公对着满寺大叫:“大木来了,大木来了,快叫工匠来扯!”然而竟无一人理会。长老命监寺纠集工匠去井边扯木,监寺无可奈何地来到井边一看,哪有半点木头影子。为让长老难堪,他请长老自己去瞧,及至长老走到井边,低头一看,一段一二尺长的木头已露出水面了。天下果然有此奇事,监寺和众僧又一次领会到济公的神通广大。就这样,从井中扯上来六七十株四川大木,终于建成了净慈寺的大殿。

这位号称“湖隐”、“方圆叟”的穷和尚,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手中的扇儿破,形貌似丐似氓,举止非僧非道。然而泰山怎能丈尺,海水岂可斗量,济公实际上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杨岐派第六祖。在这位神僧身上,既得佛教禅宗之说的承传,又受道家隐逸之风的影响,还沾有民间游侠之豪气的色彩,从而使他在众多的佛门弟子中独树一帜。

济公平生喜山爱水,自得其乐地徜徉于山水之中,游履所至,挥毫题墨。他写得一手好诗文,文词隽永,语言谐谑,撰有《镌峰语录》十卷,并有很多诗作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对其四首《无题》的咏唱西湖绝句和临终偈语尤其赞赏,说道:“若以诗境而论诗格,他与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陆放翁相较,并无逊色。”

几度西湖独上船,篙师识我不论钱。

一声啼鸟破幽寂,正是山横落照边。

湖上春光已破悭,湖边杨柳拂雕阑。

算来不用一文买,输与山僧闲往还。

出岸桃花红锦英,夹堤杨柳绿丝轻。

遥看白鹭窥鱼处,冲破平湖一点青。

五月西湖凉似秋,新荷叶蕊暗香浮。

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问花花点头。

游戏人生,显灵救世,济公快快活活、潇潇洒洒地活到60岁开外。一日,忽而厌世,遂作病容。松少林长老前来探望,问道:“济公,你平日最健,为何今日一旦如此?”济公笑而不答,信口吟下一首《西归口颂》:

健,健,健,何足羡!只不过要在人间扯门面。吾闻水要流干,土要崩陷,岂有血肉之躯,支撑六十年而不变?棱棱的瘦骨几根,瘪瘪的精皮一片,既不能坐高堂,享美宴,使他安闲;又何苦忍饥寒,奔道路,将他作贱?况真不真,假不假,世法难看;且酸不酸,咸不咸,心情已厌。梦醒了,虽一刻也难留;看破了,纵百年亦有限。倒不如瞒着人,悄悄去静里自寻欢;索强似活现世,烘烘的动中讨埋怨。灵光既欲随阴阳,在天地间虚行;则精神自不肯随尘凡,为皮囊作楦。急思归去,非大限之相催;欲返本来,实自家之情愿。咦,大雪来,烈日去,冷与暖,弟子已知。瓶干矣,瓮竭矣!醉与醒,请老师勿劝。

救过许多世人,做了一生好事,但济公却把人生看得十分平淡。富贵原是身外之物,生死也是宇宙之律;在有生之年,助人为幸,知足自乐,与世无争。济公在其自知之明的时日和独得之秘的地点,快活自在和潇洒自如地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在离世前,济公从容地做完了该做的事后,就端坐在禅椅上,叫人取来笔和纸,写下一首《辞世偈言》: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

于今收拾归去,依然水连天碧。

济公走了,俗寿六十。骨灰归葬之地并非他曾不遗余力地守护和修建的宝刹净慈寺,而是宋时称为济祖塔院的虎跑寺塔,“济公殿”、“济公塔院”就坐落于此。

位于南屏山慧日峰下的净慈寺,“湿红映地,飞翠侵霄”,是西湖四大丛林之一。它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是当时吴越王钱弘俶为供奉西湖南山佛教开山祖延寿禅师而建。济公入寺为僧其间,净慈寺一派繁盛兴旺,与灵隐寺并称南北两山之最,当时诗人杨万里曾在此写下著名的七绝《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1398年),净慈寺内挂起了一口重约两万斤的巨钟,每当夕阳西下,暝色苍茫,钟声咣当,远播南屏空谷,回荡西湖暮霭。由于南屏山上多空穴怪石,钟声经石穴回荡互激,传播到十余里之外。康熙皇帝以目品西湖十景,均广建庭阁,也在净慈寺寺门外建一碑亭,上刻“南屏晚钟”四字。末代散文家张岱的《西湖十景·南屏晚钟》诗云:

夜气滃南屏,轻岚薄如纸。

钟声出上方,夜渡空江水。

不过,游人来寺一游,多非听钟,而是为了一睹济公神采和一瞻济公遗迹。在大雄宝殿西侧有济祖殿,这是净慈寺最具传奇色彩的殿堂,殿内供奉着济公的一幅画像,系竹禅和尚所绘。最高明的画师也终究未能把济公画活,然而竹禅和尚却以其神笔留住了济公的一双慧眼。站在画像前,那双慧眼总是紧盯着你,跟随着你,目送着你,让你感到济公活佛与你同在,伴你同行,保佑你一路平安,祈愿你一生放心。

留存于净慈寺中的济公遗迹,当数那口古老的醒心井。当年工匠从井中提木时,一根又一根地往上提,到第七十根时,有人喊了声“够了”,最后一根已露端头的大木就再也提不上来,永远留于井中了。这口井被后人称为“神运井”,又叫“运木古井”。

一双慧眼、一口古井,使人们在想起济公可爱的童心和风趣的颠迹时,仿佛仍能感受到他济世的佛心和助人的爱迹。济公在净慈寺坐化以后,是否在天上成了正果,人们不得而知;然而在人间天堂的杭州,济公却是民众心中的神和西湖水中的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