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灵之树折下的花朵

心灵之树折下的花朵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读《刘小秡诗草》时,深感这位诗坛新秀出手不凡,创作起点高。所以,为诗应把“真”置于首位,诗美便是“从作者心灵树上折下来的”花朵,是诗人内心生活的成熟与表现。我欣赏刘小秡的诗风质朴自然,唱出了气韵鲜活的心声,既有崭新意象的开拓,又有一定深度的哲理表达。刘小秡还喜欢在诗中放进许多哲理情思,如《蚯蚓》中的“为了信念/我投身于深深的土壤/顽强地在泥土中穿梭……”

作为公务员的刘小竼,已经出版3本诗集,其诗艺日臻成熟。我读《刘小秡诗草》时,深感这位诗坛新秀出手不凡,创作起点高。

本来诗的第一意义是那种在实际生活中善于思索的人,然后才能造就成诗人。刘小秡从中学时代起便热爱诗歌,开始写了“回荡着青少年时期思想波纹的作品”,由于对诗的执着,于是写出了“梦中的世界”(诗集名称)。他带着这种青春光芒的真挚与热情继续投入创作,坚定地走向更为宽广的人生,因而在创作上有着深度的扩张。诗,来自对丰沛生活的参透力与领悟。失真何来浪漫激情,缺乏诗美就会成了伪诗。所以,为诗应把“真”置于首位,诗美便是“从作者心灵树上折下来的”花朵,是诗人内心生活的成熟与表现。只有这种被情感温暖过的人生面影,才具有生命的价值。我欣赏刘小秡的诗风质朴自然,唱出了气韵鲜活的心声,既有崭新意象的开拓,又有一定深度的哲理表达。他始终坚守着以童心看待人生社会,而非追逐近乎虚无主义的内心世界的玄奥,如他的自白“诗是十字架/我是童男/不愿如水仙花不愿长高/愿为童真和坦白接受绞刑”(《我和诗》),诗路很正。

写诗离不开自然景物的依托,但是作者很少写纯美自赏的诗,情理与风物总是相伴相生,从中寄寓着一片心志。卷首篇颇具代表性:“头上是宇宙的光环/脚下是美丽的山谷/一切睿智闪耀在你的眸子里/一切真实把握在你的手中……”(《真理的处所》)歌唱的是人的信念要“走进永恒”的理想境界,没有停留在生活的浮面。这正是在宣示一种诗学主张:诗必须为生活而歌,为人生阐释真谛。他的诗讲究意象化,尽量避免直白,如把风景名胜太湖比作“我梦中的新娘”,诉说了对于太湖观赏的情怀,也很耐读(《叹息太湖》)。

刘小秡还喜欢在诗中放进许多哲理情思,如《蚯蚓》中的“为了信念/我投身于深深的土壤/顽强地在泥土中穿梭……”使人想起诗人鲁藜那首《我是蚯蚓》,这首佳作经常被人引用。显然,这是别有创新,自然而深沉,两者的诗意指向完全不同。当下的小诗创作是一种新流向,具有传统诗歌的艺术魅力,又可以克制散文化的弊端,回归诗的本原。刘小秡对此自有新的尝试,下面只援引仅有三行体的《黄昏》:“爷爷看见黄昏想起暮年/爸爸看见黄昏想起黑暗/我看见黄昏想起明天。”短短几句诗,极简明地描画出三代人的不同生存际遇,通俗明了却富于哲思。

载2010年5月28日《天津日报》副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