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禅”札记

读“禅”札记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日我读了些关于佛教“禅”的文章,对照现实生活,觉得很有意思,把文章中的精华摘录下来,加上点感悟,也并成一文,充作业交之。这是大贪官和珅在狱中所写的一首绝笔诗,诗中“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二句,堪称神来之笔。“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观和珅绝笔诗,何止是“善”,其悟也深也!“你是一名武士?”

读“禅”札记

◎谢语诚

前些日子的一次会议上,市办张初础主任向董(理)事长、行长(主任)们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要求每位董(理)事长、行长(主任)都写两篇读书心得,且有字数要求。近日我读了些关于佛教“禅”的文章,对照现实生活,觉得很有意思,把文章中的精华摘录下来,加上点感悟,也并成一文,充作业交之。

一、禅能养心

故事一:只有心灵对自己不离不弃

《维摩诘所说经》: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佛陀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个非常有钱的富商,他娶了四位妻子。大老婆是他从小青梅竹马、父母之命的原配,为人勤勉,每天都早起晚睡操持家务,付出了很大的辛苦。但是富商觉得她已人老珠黄了,所以对她从不在意,很少去看她。

二老婆是他自己娶来的,她善解人意,他总是找她分忧解闷,互相安慰,只要和她在一块儿就觉得很满足,所以两个人感情很好。

三老婆是他费尽心机、巧取豪夺、霸占来的,富翁对她疼爱有加,每天都去关心她,但是她对富翁却不冷不热,随时都想着要离去。

四老婆年轻娇媚,富翁的心全都放在她的身上,每天围着她防冷怕热,嘘寒问暖,家里的一切全是为她准备的,她看起来和富翁甜蜜温柔,每天缠绵有加。

终于有一天,富翁要出远门做生意,考虑到离家艰辛,他决定带一个老婆一起走。他当然最想带小老婆了,可是找她去商量,小老婆连连挥手说,我这么冰肌雪肤的,怎么能跟着你出去风餐露宿呢?我不会跟你走的。

富翁又气又恨,一怒之下,又去找三老婆,三老婆也断然拒绝,说我本来就是你抢来的,怎么可能跟你去吃苦呢?

无奈之下,又去找二老婆,二老婆也说,我和夫君感情虽好,怎奈风刀霜剑,我不能跟你走这样远路啊,但我会送你到村口的。

富翁这时才感叹世态炎凉,自己待之如心肝的妻妾最后都不愿跟着自己走,只好尝试去问大老婆。大老婆毫不犹豫地说,我们从小在一起,你要出远门,我当然跟着你走。

其实,富翁的四个妻子各自象征着不同的寓意。

四老婆是我们的肉体,想方设法赚钱谋生,滋养她、照顾她、满足她的一切欲望。

三老婆是我们的金钱财产,用尽正当不正当的手段来得到她,占有她。

二老婆是我们的亲友家眷,和我们关系最好,平时欢歌笑语都在一起。

大老婆呢,就是我们这颗心。

当我们临终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肉体是最靠不住的,滋养得再好,在人死去的时候,也会离你而去,其他更不用说,只有这颗心,是和我们形影相随,生死不离。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忙碌,忙着结交朋友,忙着赚钱,忙着打扮自己……却独独忘记关照我们的心灵。

当我们感到拥有了一切的时候,生命也很快就要走到尽头。所有的事物都会远离自己而去,不管你当时如何珍惜。

人生在世,应该善待自己的心,夜深人静的时候,不妨自己与自己的心对话,关爱自己,从心灵开始,只有性净心明,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才能活得幸福。

故事二:享受无欲而得的怡然之乐

《坛经》云: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

应该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欲望,但是,一旦有了实现欲望的机会,能否以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压制自己的欲望,战胜贪念,就是一个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分水岭。

有了欲望就会想方设法地去追求,若是苦苦追寻不得就会徒生烦恼。古往今来不知多少贪财好名之徒为此断送了前程,断送了性命。

清朝乾隆年间的宠臣和珅是世上最有名的贪官,据说他的家产总计等于大清朝十五年的国民收入,然而,这么一个大贪官在自缢前却写下了一首感悟诗:

“夜色明如水,嗟尔困不伸。百年原是梦,卅载枉劳神。室暗难挨算,墙高不见春。星辰环冷月,累绁泣孤臣。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余生料无几,辜负九重仁。”

这是大贪官和珅在狱中所写的一首绝笔诗,诗中“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二句,堪称神来之笔。“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观和珅绝笔诗,何止是“善”,其悟也深也!只可惜醒悟得太迟了。

清心寡欲处世之人,视钱财与功名如外物。不会被欲望所左右,他们能够自由支配人生命运,享受无欲而获得的怡然之乐。

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无论什么人都有种种的欲望,但是却没有人思考过,在所有的欲望得到满足后,人生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其实,人们祈求欲望得到满足的最终目的,是想让自己更快乐一些,更满足一些,如果能够放下心头的欲望,安心的生活,不滞于物,岂不快哉?

无欲而怡然,我们缺少的就是一种淡泊明志的胸怀、老僧入定的境界,试着去探寻这种境界,找回属于我们的那份怡然生活。

故事三:天堂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佛陀:万法唯心,其理甚明;天堂地狱,唯心所造。

有一位佛教信徒,去找无为禅师,以求开示。

这位佛教信徒走到无为禅师的面前恭敬地说:“大师,我听人说三界唯心,天堂地狱唯心所造,我天天都在冥想天堂地狱,以图日后认得。大慈大悲的禅师啊,请给我开示吧。”

无为禅师说:“好,善心的施主,我就教你一个观察天堂和地狱的方法吧。”

于是,无为禅师拿来一桶清澈的水让信徒观察。这位信徒一而再,再而三地观察,什么也没有观察出来,实在是不得其奥。就在此刻,禅师把信徒的头死死按入水中。信徒无法呼吸,在水里挣扎,出于求生的本能,最后奋力挣脱。

死里逃生的信徒指着神情冷漠的无为禅师愤怒地骂道:“你竟然如此恶毒,我简直就像是进了地狱!”

神情冷漠的无为禅师收起了冰冷的表情,露出和颜悦色:“正是正是,现在感觉如何?”

信徒此刻已受禅师感染,和悦如初,信口答道:“如临天堂。”

无为禅师正色开示道:“心生恶念,出语伤人,则心作地狱,和颜悦语,以存爱意,正直正诚,则心作天堂,你喜怒无常一天之中在天堂与地狱之间不知往返多少个轮回,何去何从,你好自为之。”

信徒五体投地,叩谢顶礼而退。

还有一个故事发生在一位日本禅师和一位日本武士之间。

有一天,名叫信重的武士向名叫白隐的禅师请教说:“世上真的有地狱和天堂吗?若是有的话,你能带我去参观参观吗?”

“你是做什么的?”白隐禅师问。信重答说:“我是一名武士。”

“你是一名武士?”禅师大声说道:“哪个愚蠢的人会要你做他的保镖?你这个可恶的家伙!长得难看,没有教养,心术不正,真不知道你的爹娘怎么生养你的?看你的那张脸简直就是一个乞丐!”

面对禅师滔滔不绝,越来越难听的辱骂,武士从开始的目瞪口呆到最后忍无可忍,勃然大怒:“你说什么?”伸手就要抽腰间的宝剑,他哪里受过这样的辱骂。

白隐禅师没有反应,照样火上浇油:“哦,你还有一把宝剑啊?你的宝剑太钝了,砍不下我的脑袋。”

武士勃然大怒,“哐”地一声抽出了宝剑,剑尖指着白隐禅师的胸膛,禅师依然没有动容,安然自若地注视着武士说道:“你不是要我带你参观地狱吗?地狱之门已经打开了!”

一瞬间,气急败坏的武士恢复了理智,觉察到了自己的冒失与无礼,向白隐禅师鞠了一躬,谦卑地道歉,请禅师原谅他刚才的鲁莽。

白隐禅师面带微笑,温和地告诉武士:“你看,天堂之门已经敞开!”

如果说,天堂地狱真实存在的话,那么,它就是存在于人的心中。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时刻不要忘了礼貌与教养。你的言行举止可以领你下地狱,也可以带你到天堂。天堂地狱就在我们一念之间。

佛经说:“一念善心起,诸事皆吉祥;一念恶心起,种种灾难生。”刹那的善心,是不贪求,不望报,是无私的慈悲、爱心、善良。而刹那的恶心,虽是微不足道的小恶,但足以让自己沉沦,踏上地狱,成为恶魔。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所以有些坏事发生了不要忙着怨天尤人,要先从自己的处世方法上找寻原因。地狱和天堂,快乐与悲伤,其实只是一种心境。一念之间,你可以活在天堂,一念之间,你也可以堕入地狱,天堂地狱,就看如何去主宰与选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烦恼,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不想它们,也可以换一种角度去想,去看待。这样,就能够尽量让自己的心情变得轻松快乐。

故事四:洒脱的人生需要学会释怀

达摩祖师: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

人必须做到唯求心安,事事无愧。每个人活着都是责任义务,就如达摩所说“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这才是真正的解脱。

佛在《优婆塞戒经·羼提波罗蜜》上教导说:世间的骂有两种:一是骂的内容属实;二是骂的内容虚假。如果说是第一种,说的内容是真的,那我们还有什么好嗔恨的呢?如果说是第二种,说假的人自得其骂,同我们没有一点关系,我们又为什么嗔恨?

所以,面对别人的骂我们应该学会释怀,只有这样,才能够活得洒脱。有时候,宽恕了别人,其实也是解脱了自己。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遇到过不公平的待遇或者伤害。很多人可能会一直耿耿于怀,心中感到不平,始终不能忘记怨恨,这种做法其实是苦了自己。只有忘记那些不愉快,学会释怀,才能有更多的快乐。

当你学会了释怀,你便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因为你已经放下了责怪和怨恨的包袱,使自己的心变得轻松,无论是面对朋友还是什么人,你都能够报以甜美真诚的微笑。

曾经有一个整日感到烦恼的年轻人四处奔走,只为寻找解脱的方法,他遇上过在柳荫下悠然垂钓的老者,也碰上过独自品茗下棋的老翁,皆不得解脱。终于有一天在一个山洞看到一个长须老者独坐其中。他虔诚请求老者指点迷津,寻求解脱。老者笑着说道:“既然你是找我寻求解脱的,那我先要问你是谁捆住了你呢?”

烦恼的年轻人愣了一下,回答说:“……没有。”

老者继续说:“既然没有人捆住你,那么你又谈何解脱呢?”语毕,老者扬长而去。

年轻人听完老者的话呆呆地愣在了那里,反复琢磨着老者的话。忽然明白了:是呀,没有任何人捆住我,那我又何需寻求解脱呢?原来一直是在自寻烦恼,捆绑住我的不是别人正是我自己呀!

何为解脱?什么才是真正的解脱?事实上,很多人都会提出这个问题。佛家认为,人若是能够秉持自己的本性去生活,那么当下即为解脱。只有将自己的烦恼心去掉,才会使自己的心灵得到解脱。

现实不可能都尽如人意,在成长和前进的道路上总是会布满荆棘。但是只要用一颗理智的心选择洒脱,选择心灵的释怀,我们便有了披荆斩棘的勇气与信心。

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更加快乐,为了内心的平静,为了美好的未来,我们应该一直拥有一颗宽恕、释怀的心,这样我们才可能获得更多。

二、禅可修身

故事一:顺其自然才是真正的禅境

佛陀:任其自然,真正禅境。

人们经常会说“人定胜天”,认为只要肯努力就没有办不到的事,可是事实证明,这不过是人类的一厢情愿。就好比是人们可以将果树嫁接,但不可能让牛角上长出苹果来;我们可以人工造岛,但不能控制一切海啸的发生。

佛家所言的“任其自然”与老子所主张的“无为”、“道法自然”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是认为任何事物都要顺应它自身的情况去发展,任其自然,而不是强行改变,逆道而行。

《易经》云:“在天成事,在地成形,变化足矣。”自然世界,人类社会,天地间没有不变的事情,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变是“天道”的法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若自以为是,不知天高地厚地一味偏激和固执,明知其不可为而强为,只能为自己增添无尽的烦恼的痛苦,带来无穷的失败和灾难。即使是神机妙算,被国人誉为智慧之神的诸葛亮在遇到挫折时也不得不仰天慨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事实上,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只要能够任其自然,不去管它,就会自然而然地朝着你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福州罗山道闲禅师有一次去拜会石霜禅师,便问道:心灵的知觉已明,都往往会被一大堆纷乱的念头束缚住。在这种起伏不定的时候,我该如何用功呢?

石霜禅师回答说:“最好是正视它,直接把各种念头抛弃掉。”

道闲觉得这个回答不是他想要的结果,于是又拿这个问题去请教严头禅师。

严头禅师说:“那狂妄之心该止时便会止,顺其自然好了,管它干吗!”

任其自然,乃最高的艺术境界。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顺其自然更是关键。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大自然也有其固有的基本法则,很多事情都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尽力了就好。

故事二:理性的克制避免让人误入歧途

《佛遗教经》: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杈,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佛遗教经》中的这段话,后世的我们将其概括为“以戒为师”。戒律就是生活的好习惯;有好的思考习惯,头脑才清楚;有好的情绪习惯,待人接物才不会乱。佛家认为:“一寸道九寸魔。”说明修炼品德是一件很艰苦的事,必须时刻克制自己的欲望,才能有所收益。

理性的克制对一个渴望成功的人来说,不是束缚自己的锁链,而是防御用的护身甲,虽然在战场上披挂上阵它不免有些累赘,但是它能很好地保护你,让你免于更大伤害,理性的克制能让你避免误入歧途,早日达成自己的目标。

所谓的自由不是现代人所说的“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是纵欲而非自由。真正的自由是要能够完全自我控制,是心灵上的自由,所以为了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要尽力约束自己。

前进的目标既是我们的目的,也是一种约束。为了目标为了成功,我们不可能摆脱一切的“约束”,而是应该在“约束”的引导下,一步步沿着既定的目标,稳妥地前进。

有一个青蛙和大雁的故事:有一对大雁和一只青蛙都住在湖边,可是不久,大旱,湖水都干了,于是青蛙和大雁都要离开这里去寻找新的栖身地。但是青蛙不会飞,没有办法和大雁一起离开,后来,青蛙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自己咬着一根木棍,然后再由两只大雁叼着木棍两头,一起离开。

在飞越一座村庄时,有人看到了它们,就说:“多聪明的大雁呀,居然想到用这个办法把青蛙带到远方去。”

青蛙听后,心想:“这人真是够笨的,竟然没有看出是我的主意。”

又飞越了一个村庄,另一个人也是这样说。青蛙心中开始感到悲伤,心想:“这世上的傻瓜怎么这么多。”

当飞越了第三个村庄时,青蛙听到所有人都对大雁赞叹不已,它再也克制不住自己了,十分恼怒地吼道:“你们这群傻瓜,这是我的主意。”

话音未落,青蛙就从高空掉到地上摔死了。

克制不住对虚名和私利的追求而搭上性命,才是真正的傻瓜。故事中的青蛙就是因此而死。

只有懂得理性克制的人,才能够从容冷静地控制局势,在前进的时候不急躁,继而取得成功。而一个我行我素的人,是难以突破自我的。

佛家云: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每个人的人生旅程中,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诱惑,只有能够克制自己的人才会为自己创造去发展的机会,进而赢得人生的胜利。

故事三:忍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法华经》: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的确,中国自古就有“小不忍则乱大谋”的说法,并且这句话很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这句话包含有智慧的因素,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会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是有着广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忍耐是一种美德。这一观点尽管与现代这种竞争社会不合拍,但是,很多学者已经发现,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些东西并没有过时,相反,其中的学问博大精深,如果运用于现代人的生活,必将使人们受益匪浅。其中,忍耐就有大学问。

唐代著名的寒山禅师所作的一首《忍辱护真心》,显示出了他对忍辱的参悟与制怒的本领——

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有记载说,唐代著名高僧寒山问拾得禅师:“今有人侮我,冷笑我,藐视我,毁我谤我,嫌我伤我,憎我恨我,则奈何?”拾得禅师说:“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装聋作哑,漠然置他,冷眼观之,看他奈何?”这种忍耐里透着的是智慧和勇气。

人生不可能总是风调雨顺,当遇到不如意、不痛快,甚至是灾难时,一个人的忍耐力往往就能发挥出奇制胜的作用。很多时候,因为小地方忍不住,而害了大事,这是得不偿失的。

三国时,诸葛亮辅佐刘备在祁山攻打司马懿,可司马懿就是不出来应战,诸葛亮用尽了一切手段,极尽所能地侮辱司马懿,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侮辱总是置之不理。总之,司马懿就是不出来与诸葛亮交锋。等到诸葛亮军队的粮食吃完了,不得不退兵回蜀国,战争就这样结束了,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是无功而返,司马懿之所以不战而胜,就是因为一个“忍”字。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耐不是目的,是一种策略,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忍耐。有人说,忍耐就是一种妥协,其实,妥协不是简单地让步,而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达成了一种共识。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妥协都不仅仅是为了“家和万事兴”、“安定团结”,而是还隐藏着一种坚持,这种坚持实际上就是一种坚定的决心。

只要一个人真正有智慧、有才干,不管他忍耐多久,终究会有出头之日,而且他的忍耐力反而会更加富有魅力和内涵,人生很多时候都需要忍耐,忍耐误解、忍耐寂寞、忍耐贫穷、忍耐失败。持久的忍耐体现着一个人能屈能伸的胸怀。人生总有低谷,有巅峰。只有那些在低谷中还能坦然处之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走过低谷,前面就是海阔天空。回过头来,那些在低谷里忍耐的日子,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日子,那些在寂寞里执着的日子,都会显得弥足珍贵。

忍耐,是一种宝贵的人生财富!

三、禅心诗人

故事一:做人要厚道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有人可能会这样认为——在这个世界上越是善于玩弄手段的人,越能赚到钱,越能“逍遥”。我们不应将眼光放得如此短浅。只要稍微向远看,就不难发现这些善于玩弄手段的人,不是妻离子散,就是家破人亡,最终都没有好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机关算尽”者的共同命运,通常为“以害人始,以害己终”,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庞涓与孙膑同窗学兵法,学业有成后,庞涓投奔了魏国,得到惠王的重用,被提拔为将军,而孙膑投靠了齐国也被封为军师。

庞涓深知自己的能力远不如辅佐齐国的老同学孙膑,感到他是个威胁,便想方设法将孙膑“挖”到了魏国。

如果说庞涓挖同学孙膑到魏国去,是为了共御外侮,携手并肩效力魏国也无可非议。然而庞涓并不是这样,而是不顾同学之情,滥用法令、罗织罪名,使得孙膑惨遭膑刑。至此,庞涓还放心不下,又刑上加刑,在孙膑脸上刺了字,想让他从此永世不得重见天日,企图达到从肉体到精神全面摧毁孙膑的目的,以除掉竞争者。但是嫉贤妒能、玩弄权术、自以为聪明的庞涓,万万没料到,他这样反而激励了孙膑更加发愤,“孙子膑足,而论兵法”,终于在齐、魏马陵一战中,被孙膑打得“智穷兵败”,无颜见世人而“自刎”。这就是“机关算尽”,到头来丢了自己的性命。

庞涓的结局很显然是咎由自取——他对待昔日的老同学一点也不厚道、心眼太小了,最终害人害己。

如果一个人总是玩弄权术,“机关算尽”,只能得利于一时,最终还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看来,做人还是厚道、坦荡一点好。人生在世,要干一番事业,就无法回避与人的竞争。而竞争应当靠真本事,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那种靠诈骗、诬告与人周旋的人,早晚会露馅儿,为人们所唾弃。

故事二:摒除高傲心态,学会低调做人

佛言: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王阳明曾经说过:“今人病痛,大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悌,为臣而傲必不能忠”。

骄矜,是指一个人骄傲专横,傲慢无礼,自尊自大,好自夸,自以为是。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经常能看到的,具有骄矜之气的人,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做事比别人强,看不起别人。由于骄傲,则往往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轻视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人跟人相处中,最重要的是,要有宽广的胸襟、充足的爱心和懂得善解、包容之心;只有互相尊重,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而心胸窄小很高傲的人,往往无法与人和睦相处。骄横自大的人,不能屈就于人,不能忍受于他人,做领导的过于骄横,则不可能很好地指挥下属,做下属的人过于骄傲,则会不服从领导。

固执己见的人,会不明白事理;自以为是的人,不会通达情理;自傲者,不会获得成功;自夸的人,他得到的一切不会保持长久。

有一座寺院,接纳了一个14岁的流浪儿,他不但脚勤嘴快,而且头脑非常灵活,大家都很喜欢他。

寺院中的法师对他的生活起居、学习诵经都十分关照。小沙弥也不负众望,居然很快就有所悟。

但是小沙弥刚学会写几个字,就拿着毛笔满院子写,一旦他领悟了某个佛理,就会一遍遍向法师和其他僧侣们炫耀,更可笑的是,当法师为了鼓励他,夸奖他几句的时候,他马上就会在众僧面前显摆,似乎别人都不如他……

有一天,法师送来一盆含苞待放的夜来香,让小沙弥注意观察花卉夜间开花的情景。

第二天一早,小沙弥欣喜若狂地抱着那盆花主动敲开法师的门,当着众僧面大声地说:“您送给我的这盆花太奇妙了!它晚上开放,清香四溢,太美了。只是,一到早晨,它却收敛了香花芳蕊。如果它白天能开,让别人看见就好了。”

法师温和地对小沙弥说:“它晚上开花的时候,吵你了吗?”“没有。”小沙弥高高兴兴地说,“它的开放和闭合都是静悄悄的,怎么会吵到我呢?”

“原来是这样啊”,法师微笑着说道,“老衲还以为花开的时候还得要吵闹着炫耀一番呢!这种花儿叫夜来香,它就是在人们睡熟的夜晚静悄悄地开,但人们还是记住了它。”

聪明的小沙弥一听法师的话,立刻就明白了,脸刷地一下就红了,他喏喏地对法师说:“弟子受教了,弟子一定痛改前非!”

从此之后,小沙弥果然一改以前锋芒毕露的毛病,成为一代得道高僧。

得意忘形、自命不凡,一个单位里自认为少了他就无法生存的人,只能给自己带来伤害甚至毁灭。而那些功底深厚的人,反而诚信笃行,保持低调,在人的成长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今天的优势,明天有可能就成为劣势。所以,千万不要自命不凡。

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做人难,做一个低调的人更难,难于从躁动的情绪和欲望中稳定心态;这是一种修为,一种对人生的理解,一个人必须把自己调整到以一个合理的心态去踏踏实实做人。当然这其中包含了很多值得人们好好品味的内容。

首先,在作为上要低调,“财大不可气粗,居高不可临下”,做人不能太精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就是因为“机关算尽太聪明”,乐极生悲。

其次,在心态上要低调,不要锋芒毕露,不要恃才傲物,要知道谦逊是终身受益的美德。

第三,在姿态上要低调,“大智若愚,实乃养晦之术”。毛羽不丰时,要懂得让步;时机未成熟时,要挺住。

第四,在言辞上要低调,说话时莫逞一时口头之快,不可伤害他人自尊,不要揭人伤疤,得意而不要忘形,要知道祸从口出,没必要自惹麻烦。

低调做人,不是指低声下气,奴颜婢膝,而是指要始终把自己当成普通的一分子,不追名逐利,不自命不凡,为人处事不张扬、高调生活,不是指高人一筹,居功自傲,而是说精神境界要高,见解见识要高,综合素质要高,品位要高,不庸俗。

低调做人,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与人们和谐相处,也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成就事业。

四、禅悟人生

虚怀若谷,以自谦的心态对待人生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强中自有强中手。因此,在做事时,我们应该谦虚谨慎,不可骄傲自满;学习时,更要潜心钻研,不可心浮气躁。低调做人,潜心做事的人不但不会降低他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反而会得到社会更广泛的承认和人们更普遍的尊重。

用“随缘”的心来洗涤人生的烦恼

随缘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意境,更是一种待人处世的思维方式。或者说,随缘是一种随着形势发展而行事的观念,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体现,是一种美满人生乐观的心态。

人生的生死得失常常是受到外界因素的控制,并非是人力所能改变的。所以,我们应该要学会事事随缘,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让自己的心随缘适意,轻松自在。

万事万物都是有因果才得以存在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佛家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有因果方得以存在,有其因必有其果,有什么样的因就会有什么样的果。因果报应,循环不爽。现今社会,这个观念对人们的意义,就是一个人只有积极地生活在当下,多行善事,才能幸福快乐。

有些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他们心中不但有成功的渴望,而且在他们心里还有一颗成功的种子。正是有了这颗种子,他们才有了奋斗的方向、拼搏的动力,才引导他们一步步地走向了成功。

参透生死心自宽

佛告诸弟子:今我为佛,慧眼清净,一切生死,往来三界,佛悉知见。

生命的流逝乃至消失,是每个人都必须乃至必然面对的事实。没有人能够逃避。依恋的亲人总会死去,熟悉的环境时有变迁,周围的人物也可能更换,享受只可能是暂时的,拥有无法变成永恒。

人生是不可预测的,世事无常,不知在什么时候人的生命就要中止了。所以,道元禅师说:“正因为人生无常,才更要加倍努力追求正道。”

活就该活出品位

不要计算你过的日子,要使这些日子算数。

每个人都只拥有一次生命,因而没有谁的生命比别人的更尊贵,也没有谁的生命比别人的更卑贱。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生命的意义,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知道应该要好好地活着,生命对于他来说就是一种恩赐;而畏惧生命的人,害怕面对死亡,生命对于他们来说反而成了一种负担。其实,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所以,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如何而不在于结果如何。人生在世,就应该听从自己的意愿,跟随自己的心,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有些人不懂得努力的过程,过分看重结果,到头来却是一事无成;其实只要追求过、用心过,即使得不到,也不会有遗憾!

不要预支明天的烦恼

人只能活在今天,也就是现在的时间中,谁都不可能退回“昨天”或进入“明天”。所以,最重要的是做好今天的事,做好现在的事。

活在当下,是一种全身心地投入人生的生活方式,就是珍惜好现在的生活。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欢预支明天的烦恼,想要早一步将明天的问题解决掉。但是他们不知道,如果明天真的有烦恼,那么今天是无法解决的。在人的一生中,只有当下才是最重要的,才是你最有权力发挥或挥霍的。因此,只有那些懂得如何利用“今天”的人,才会在“今天”创造成功事业的奠基石,从而孕育明天的希望。

别让自己活得太累

静慧法师:人活着为什么会感到很累很累呢?就是因为总被种种外在的事相所迷惑,总期求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致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连步子都迈不开了。

工作并不是我们生活中的全部内容。因此,不应该整天劳作而不知疲倦。不论你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当你感到疲倦的时候,就一定要学会暂停自己的工作,好好地休息一下,放松自己。

古人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人们应该要学会体验和享受生活,而不是整天被工作和学习所缠累,使自己日益疲倦。学会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抓住本应快乐的时光,换种心情生活。

自己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静慧法师: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讲良心不是由于社会的强迫,而是出自对自身生命的关怀和承担。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掌握我们的命运,只有我们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只有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去努力争取,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未来。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见到有的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开始怨天尤人,开始怀疑生活,甚至抱怨命运的不公。这样的做法并不会让自己感到好过。有人帮你那是你的幸运,无人帮你才是公正的命运。命运是要靠自己掌握的,别人能够给予我们的只能是外界的一些帮助,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站起来。

(作者系象山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