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三实践加以真知的鲁兰洲致力于改善党报的面孔

从三实践加以真知的鲁兰洲致力于改善党报的面孔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看完厚厚一摞书稿原件,深为鲁兰洲先生勤奋、执着的精神所感动。收集在本书的70篇文章,是鲁兰洲2005年就任绍兴日报社总编辑以来,坚持不懈,逐月写成的。鲁兰洲按此要求践行,坚持身体力行。鲁兰洲勤于探索。鲁兰洲积极参与,并自始至终注意倾听意见。鲁兰洲这些文章,大多写作于柔和的夜班灯下,成稿于繁忙的工作之余。本书以《延安路夜话》为名,既是真实的工作写照,也有秉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更深含意。

勤奋实践 探求真知——序鲁兰洲《延安路夜话》

马雨农

看完厚厚一摞书稿原件,深为鲁兰洲先生勤奋、执着的精神所感动。收集在本书的70篇文章,是鲁兰洲2005年就任绍兴日报社总编辑以来,坚持不懈,逐月写成的。这是他多年新闻生涯的珍贵记录,也是他从事新闻实践、探求新闻规律的经验总结。

作者不是新闻科班出身。他与新闻的结缘,始于2001年,在绍兴市委宣传部担任分管新闻外宣文艺文明工作副部长之时。但作者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始终刻苦钻研,勤于探索,善于在实践中学习,迅速入门入行。2011年,他晋升为高级编辑,跨进了新闻业界的高峰领域,成了名副其实的专业人士。这个成功的专业转身背后,自有他付出的许多不为人知的辛劳,本书就是一个缩影。回头来看,这里的一篇篇文章,恰如他步步攀升的阶梯,留下了他勤奋跋涉的印迹。

据作者介绍,这组文章,始写于他就任总编辑一年以后。想来,他当时从市委宣传部新闻管理的岗位,转身到报社这个新闻媒体主持编务,角色转换之后,对新闻工作的理解感受,对新闻从业者的甘苦体验,一定是大不一样了。正是在有了一年的实践之后,他从媒体业者的角度,从具体操作的层面,有了更多的切身感悟。鲁兰洲是个有心人。他随时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记录下来,撰写出了这一篇又一篇不乏真知灼见的“总编语丝”。

这些文章,大多刊发于绍兴日报社内部刊物《绍兴报业》。他每期撰写一篇,持之以恒,六年如一日。文章短的一两千字,长则四五千字,有的直接谈新闻业务,也有的是作者的经历纪事或见闻感言,但都与新闻有关。作者以一种职业性的习惯,对所述的众多话题,都落脚到采编业务的视角,进行分析和解读,从中探求把握新闻与传播的规律,提升报道水平,改善宣传效果的有效途径。大到舆论导向的把握,小到准确标点的运用,从宏观的理念认知,到微观的操作规范,涉及面广泛。诸如办报理念、写作技巧、做人道理、处世原则、队伍管理、广告经营,以及对社会热点现象的评析等等,内容丰富。他不仅认真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而且与全社同仁分享,通过交流、切磋,用以指导日常的采编业务工作。这样的编余夜话,这样的笔谈方式,无疑会使报社内部业务研讨的氛围大为活跃,形成重视理论探讨的良好风气。这对于媒体的业务建设和队伍建设,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任何工作,都有客观规律,只有把握好规律,加强理性指导,才能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新闻工作尤其是如此。作者孜孜以求,从新闻实践中敏锐地发现一些影响工作效果的倾向性问题,及时提炼出来,作出理性思考,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可供参考和施行的改进措施。七年多来,随着工作实践深入,他的思考日见其深,感悟也更为透彻。他的所思所悟,他从实践中感受的真知,对于业内同行,也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如他注重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效果,提出了需要从三方面加以改进的思路;他致力于改善党报的面孔,主张“让普通群众更多地上头版”,“让群众视角成为党报的‘主视角’”;他强调人文关怀是新闻报道的天职,主张媒体要注重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要用人性化的方式进行报道;以及对新闻与宣传如何“在相对的差异中寻找最佳交叉区”的思考、致力于推动报网联动的设想等等,大多是业界同行共同关心的问题,会引起大家的共鸣和兴趣。

新闻界前辈常说,报社没有新闻官,报社的总编辑应该是首席记者。鲁兰洲按此要求践行,坚持身体力行。他十分注重在亲身实践中,了解实情,增加业务指导的发言权和主动权。据我所知,他曾有效地组织了绍兴日报社旗下绍兴日报、绍兴晚报、天天商报、绍兴新闻网的多项重大报道,精心培育出绍兴日报的《乡村穿行》和绍兴网《交流》栏目,成为浙江省新闻名栏目。他多次率队采访和组织策划一些重大的系列报道,带头采写了近百篇各种体裁的新闻报道,并有多件获得省内大奖,成果丰硕。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正是这样深入采编实践的第一线,他也就此深入到了新闻业务的专业领域,对组织重大报道、拓展报道思路、创新内容形式、打造精品力作等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有效的办法,因而也有了本书一系列“夜话”的充实内容。

鲁兰洲勤于探索。他经常参加一些专业性颇强的新闻研讨或评奖活动。作为总编辑,他统揽全局,事务繁忙,但他仍争取各种机会去参加。他以此作为发现问题、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并由此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梳理、思考,结合编务运作,提出改进意见,作出调度安排。一年一度的新闻评奖活动,汇集了全省各家媒体的精品之作,浓缩了一年成果的精华,确实是极为难得的交流学习机会。鲁兰洲积极参与,并自始至终注意倾听意见。他不仅关心自己报社是否有作品获奖,更多的是关注、了解全省乃至全国的业界动态、热点问题,特别是一些精品佳作的成功之道。他随时注意吸取他人的经验与教训,以他山之石攻玉,迅速转化为改进、提升本单位工作的推动力,书中不少文章就是这样有感而发写成的。其中关于副刊的两篇文章:《副刊不姓副》、《副刊:多姿的思想之花》,就是一例。

这是他参加副刊作品评奖与探讨活动后所写。他从评委们对作品优劣的取舍,专家学者对作品得失的点评中,汲取营养,融会贯通,化作自己的真切感悟,又付诸对实践的指导和推动。亲身参加这样的活动,与间接听汇报看结果,效果确实是大不一样的。正因为有亲身实践,他才获得了深刻的感知,更加了解副刊版面的运作规律,对指导、协调正版与副刊的关系,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绍兴日报社的专副刊,在他的重视下,品位、质量不断提升,形成了与正版相得益彰的综合效应。几个副刊栏目摒弃个人情感纠葛的小圈子,关注社会生活热点,强化社会责任,倡导大众情怀,即使与历史对话,也不忘与时代同行,因而屡有佳作问世。

绍兴日报社,坐落在绍兴市内东西向的主干道延安路上。鲁兰洲这些文章,大多写作于柔和的夜班灯下,成稿于繁忙的工作之余。本书以《延安路夜话》为名,既是真实的工作写照,也有秉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更深含意。这反映了作者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高远志向。新闻实践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新闻的改革和创新,也永无止境。实践之树常青。期待他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创造出更加显著的业绩。

2012年7月9日于杭州

(作者为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浙江省新闻学会会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