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中与复旦新闻教育

王中与复旦新闻教育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中自1950年8月从华东新闻学院教务长岗位,调到复旦大学担任教授、代理新闻系主任,兼任学校政治理论教学委员会主任。1956年2月1日至8日,苏联专家、基辅大学新闻系主任斯洛保加纽克来系讲学;与此同时,复旦新闻系也派出两位青年教师去北京跟苏联专家学习。1956年是复旦新闻系教学与科研活动最为活跃的一年。考察回沪后,1956年9月7日,王中向新闻系教职工提出“破除迷信,坚定信心,组织力量,调动因素”的16字办系方针。

王中与复旦新闻教育

徐培汀

王中为什么要探索新闻学原理?

王中自1950年8月从华东新闻学院教务长岗位,调到复旦大学担任教授、代理新闻系主任,兼任学校政治理论教学委员会主任。他深感新闻系业务课无教材,缺少参考书,教学大纲年年变,不稳定,需要探讨新闻学原理,探索客观存在的新闻规律。

当时,复旦大学全面学习苏联经验。1952年院系调整后,取消学分制,改行学年制;1954年6月,又按照莫斯科大学新闻系的办学模式,将原有“培养人民记者”的目标改为“有巩固基础、有发展前途的新闻文字工作者”;为了培养“文字工作者”,便大量精简新闻业务课,增加文史知识课,将原有的《新闻学概论》、《新闻编辑》、《报纸群众工作》、《新闻专题》等课程合并成一门《新闻工作理论与实践》课。从1955年9月入学的本科新生开始,学制也仿照苏联,由四年制变为五年制。1956年2月1日至8日,苏联专家、基辅大学新闻系主任斯洛保加纽克来系讲学;与此同时,复旦新闻系也派出两位青年教师去北京跟苏联专家学习。苏联的新闻理论教材,大而无当,由马恩列斯有关新闻工作的语录加上联共(布)有关新闻工作的决议组合成书,缺乏系统性、规律性。新闻史教材,两极对立,写得与联共(布)党史差不多;只讲宣传什么,不讲如何宣传,只讲两条路线斗争,不讲业务改革;枯燥的内容与僵硬的形式,不受师生欢迎。

1956年是复旦新闻系教学与科研活动最为活跃的一年。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与“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王中便派出教师去外地采集、收购报刊珍贵资料,每个月在系内举办小型科学报告讨论会;1956年3月20日至1957年6月5日,出版铅印季刊《新闻学译丛》,介绍苏联、美国、日本等国新闻事业与新闻理论。1956年6月还举办中国报刊史料展览会与老报人座谈会。在课程设置方面,拨乱反正,取消《新闻工作理论与实践》课,恢复《新闻学概论》、《新闻编辑》、《新闻专题》、《新闻摄影》等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恢复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王中亲自为高年级大学生讲授《新闻学原理》、《评论写作》、《新闻专题》课,为毕业班大学生指导毕业论文。在师资培养方面,王中规定每个助教以《党与党的宣传》为题写出一篇论文作为进修考核成果;为了知己知彼,开阔眼界,王中还请老教授汪英宾、舒宗侨为青年教师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树独先天下春。在1956年5月刘少奇发表新闻改革谈话与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的鼓舞下,1956年7月底到8月中旬,王中组织一个复旦新闻系教师考察团(余家宏、郑北渭、朱振华、张四维和居欣如参加)去无锡《工人生活报》、南京《新华日报》、济南《大众日报》、青岛《青岛日报》访问,考察新闻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在考察期间,王中应报社同志邀请讲过两次课,一次是8月1日在新华日报社讲《办报人要有读者观念》,另一次是8月10日在大众日报社讲《报纸和读者的关系》,由于内容新、观点新、体系新,很受记者欢迎,被誉为“新闻改革理论家”。

考察回沪后,1956年9月7日,王中向新闻系教职工提出“破除迷信,坚定信心,组织力量,调动因素”的16字办系方针。他还实事求是,探索规律,草拟出《新闻学原理大纲》十八章,向全系教师征求意见。

“破除迷信”,王中指的不仅要破除对苏联教材的迷信,也要破除对报社实际工作同志讲课的迷信。报社老同志讲课,只讲“应当如此,不讲为什么如此”,大学生听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变动出新闻,关系定属性。王中曾在战争年代讲过新闻学,听众反映头一次讲得好,第二次平淡,第三次就空洞无物。来复旦后,他感到有关新闻学方面的书籍,大多是文件指示,教学很难办,不适合。各门新闻业务课程之间,内容重复很多,讲的都是一般性的道理,而很多重要东西都没有讲。因此,他想把新闻学搞成系统性、理论化的体系,找到“为什么必须如此”的道理,能够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他想到社会条件对新闻事业的制约关系,社会条件变了,社会状况变了,新闻事业也变化了。“这样想,觉得所有问题都可以研究起来。所以,我把新闻课分成4个大题:关于新闻史;关于新闻理论;关于新闻业务,编辑、采访、写作;再一个关于新闻政策”。

王中的《新闻学原理大纲》来不及写成讲稿,应报社、电台的邀请,把前三章内容,以《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和报纸的职能》为题,于1957年1月22日在解放日报社业务学习座谈会上讲过一次。1957年1月24日、2月28日、3月11日,又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为参加上海新闻夜大学的各报社、电台的记者、编辑讲过三课,题目是:第一讲,关于新闻学的形成、发展及其范围;第二讲,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与沿革规律;第三讲,报纸的性质和职能。三讲的内容,可概括出新闻有学论、社会需要论、读者需要论、党报两重性论与按经济区域办报论。

深化很艰难,创新冒风险。王中的学术探讨刚刚开始,不料风云突变,“百家争鸣”变成“两家争鸣”。王中这位参加过“一二·九运动”、抗日救亡,上过山,打过游击,有20年党龄的革命老干部,一夜之间被打成“有纲领、有组织、有步骤、有行动”向党进攻的“罪人”,“新闻改革理论家”变为全国唯一的“右派理论家”,受到全国范围近半年之久的大批判。《新闻战线》还发表社论:《大家都来批判王中》。只许王中检讨,不许王中“申辩”,硬是把学术讨论性质的《新闻学原理大纲》,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新闻学纲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术问题终究是学术问题,真理谁也扼杀不了。20年后,王中和当时被株连的一大批青年师生与记者的错案已得到纠正,颠倒的历史终于纠正过来。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为了繁荣新闻学术,改革新闻工作,发展新闻事业,要发扬学术民主,严格区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线,不要动辄上纲上线,不要用“声讨”来代替“学术探讨”。

(原载《校史通讯》总20期,2003年6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