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才是训练出来的

天才是训练出来的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当承认,这个世界上确有天才。但我常说,天才不是天生的,主要是后天培养锻炼成长的。想一想我上面所列举的这些“天才”们,哪一个不是经过千锤百炼、艰苦卓绝的努力(训练),才获得了超人的成功。学者们经过仔细检视其生平事迹后,得出的结论是,上帝给了莫扎特以非凡的天赋、气质和聪慧,但他的成就是学出来的、练出来的。我同意这样的结论:“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天才是训练出来的,天才是努力超越人的极限的人。

成功的关键不完全取决于智商,而在于对待困难的态度和坚持的毅力。

杨振寰先生在《神经网络与教育——学习的艺术》一书中开宗明义就说:“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鸟而去学游泳,那么,无论你怎么努力也是白费力气;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鱼而去学飞翔,那么,无论你付出了多少也是一无所获。因此,想教一头亚洲水牛赛跑显然是不正确的,而教阿拉伯马在泥泞的水稻田里干农活将会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们各有天生的长处和短处。”

杨先生说得很对,人的天赋不一样,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才能的发挥要因人而异。什么是天赋?顾名思义,就是指上天赋予你的才能,这种才能是未经后天学习、与生俱来的,而且还是与众不同的。天赋与生俱来,是上天的恩惠,发挥和利用你的天赋是你的优势,就如同大自然赋予鱼儿游泳的天赋,赋予鸟儿飞翔的本领一样。天赋也好比眼睛的颜色,你既无法选择也无力创造。

应当承认,这个世界上确有天才。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是天才,文学家托尔斯泰、曹雪芹是天才,音乐家莫扎特、贝多芬是天才,企业家比尔·盖茨、乔布斯是天才,运动员梅西、姚明是天才。他们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我对天才的理解是,所谓天才就是上天给予的天赋和后天艰苦努力获得的才能,并创造了可称为奇迹的成就。但我常说,天才不是天生的,主要是后天培养锻炼成长的。光有早慧的天赋,若没有后天的努力,断不会有大成就,也不可能被后人称颂为天才。想一想我上面所列举的这些“天才”们,哪一个不是经过千锤百炼、艰苦卓绝的努力(训练),才获得了超人的成功。不过我们往往惊异于他们的才能,羡慕他们被套上的光环,而忽视了他们所经历的异常艰苦的奋斗历程。

以大音乐家莫扎特而言,莫扎特是举世罕见的天才,这到今天也并没有疑问。莫扎特就是一个早慧的孩子,对音乐有异常的灵感。他的父亲在莫扎特3岁时,就对他进行严格的作曲和演奏训练。莫扎特4岁时就创作了不止一首无与伦比的协奏曲。这使他的父亲感到,上帝把培养史无前例的音乐天才的责任寄托在自己身上。于是,他放弃了自己作为作曲家、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的职业生涯,全心全意投入对儿子的教育。可以说,莫扎特从小享受着当时最优秀的音乐教师全天候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莫扎特到6岁时,就已经和父亲一起训练了3 500小时。学者们经过仔细检视其生平事迹后,得出的结论是,上帝给了莫扎特以非凡的天赋、气质和聪慧,但他的成就是学出来的、练出来的。我在上面列举的科学界、文学界、音乐界、企业界和体育界各位天才,也无一例外。我同意这样的结论:“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天才是训练出来的,天才是努力超越人的极限的人。

我先讲两个极端的例子,但都是真实的故事。第一个是古代的故事叫《伤仲永》,是宋代大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全文如下:

伤仲永

王安石(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宋朝王安石这篇短文说的是,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孩子,5岁便能写诗作文,而且颇有文采,他的父亲以此来炫耀,到处挣钱,不让他学习。到十二三岁时,仲永的文采已平平矣,达不到幼年时的水平了。再过7年,到20岁时,他的才能已全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一般了。王安石为之评论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后天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一个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我小时候读这篇文章时,就感悟到,一个天资异常聪明的孩子由于不努力学习变成了一个笨孩子,多么可悲啊!它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第二个是现代的真实的故事。主人公是华罗庚教授,国际数学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华罗庚1910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市,父亲拥有一间卖杂货的小铺。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1925年华罗庚初中毕业后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家庭贫穷拿不出学费而被迫退学,只好回到金坛市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顽强自学了《代数》《几何》和一本缺页的《微积分》,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基础。1929年冬天,他得了严重的伤寒症,经过近半年的治疗,病虽好了,但左腿的关节却受到严重损害,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要借助手杖。

1930年春,华罗庚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发表,轰动了中国数学界。那时,著名数学家熊庆来在清华大学当数学系主任,从学术杂志上发现了华罗庚的名字,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方面的才华后,毅然打破常规,让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华罗庚进入清华大学。华罗庚一开始在图书馆担任馆员,后在数学系担任助理,并破格被任用为助教,1934年9月被提升为讲师。

1936年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他在那里度过了关键性的两年,发表了15篇文章,其中一篇关于高斯的论文给他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1937年他回到清华大学担任正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校迁至云南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直至1945年。在昆明的一个吊脚楼上,他写出了举世闻名的《堆垒素数论》。

1985年6月12日下午,他在东京大学数理学部讲演厅向日本数学界做讲演结束后,在接受献花的一刹那,突然倒下,晚10时因患急性心肌梗死而逝世。

华罗庚一生硕果累累,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其著作《堆垒素数论》更成为20世纪数学论著的经典。

其实华罗庚读初中时,一度功课并不好,有时数学还考不及格。他的数学老师王维克(后来成为著名翻译家)发现华罗庚虽然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改了又改,解题方法异常独特别致。他认定华罗庚具有异常的数学天赋,勉励华罗庚钻研数学。

在逆境中,华罗庚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他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凭着这种精神,有志者事竟成,他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世界一流的大数学家,而他一生所付出的勤奋努力,才是他最重要的资历。

这两个故事,前一个,上苍给予了仲永非凡的天赋,但由于不学习,使可能变为不可能;后一个,上苍并没有优待华罗庚。他自幼家庭贫穷,被迫早早休学,且患有残障,但由于努力奋斗,使不可能变为可能。需要指出的是,即使聪明且努力奋斗如华罗庚者,若没有遇到熊庆来教授这样的伯乐,以及赴英国剑桥留学深造的机遇,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数学家也是极困难的。

下面我讲一位我熟悉的人,他也是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杰出榜样。他是我的好友杨振寰(Francis T.S.Yu)教授,美籍华裔科学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电子工程Evan Pugh名誉教授,国际著名的光学信息处理专家。他长期从事光学信号处理、全息术、信息光学、光学计算、神经网络、光折射光学、光纤传感器与光子器件等领域的研究,出版了10本著作、4本专著、300余篇期刊论文、250余篇会议论文、2套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里程碑丛书,其中6部专著已被译为中、俄、日和韩文。我特别敬佩的是,他十分热爱自己的民族,关爱祖国的同胞,亲自指导了37位从中国赴美留学的博士,其中32位是从大陆去的,5位是从香港、台湾去的。他的成就可谓是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

杨振寰出生于中国福建的一个中下层的家庭,在一个相对劣势的环境下成长。少年时随父母到菲律宾,在读高中的时候,他是班上学得最差的学生之一。毕业的时候在全年级65个学生中位列倒数第三。他是一个典型的无家教辅导的高中生,父母家人没有对他进行监督,他也未得到过高中老师的鼓励和激励,一些老师甚至打击他上大学的信心,不相信他能考上大学,也不相信他未来能有出息,更不相信他会成为一个人才。在既没有老师的鼓励又没有父母的监督下,他完全丧失自信,对学业毫无兴趣。但那时他是一个相当棒的足球篮球运动员,他的梦想是继续踢球和打球。他并不知道缺少良好的教育会给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然而,他的征途走到了终点。在距高中毕业还有几个星期的时候,在一次篮球比赛中伤到了左臂,而且伤得很重。这件事成了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个体育事故最终让他在大学中学得更加努力。

大学的第一个学期里他遇到一个十分尴尬的问题:他要怎样弥补高中时期所欠下的一大笔“学习债”。他慢慢地养成了一些学习的技巧来应对它。他学习十分努力,克服了大学里所遇到的大多数困难,最终成了一个好学生。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毕业的时候他获得了学院的最高荣誉,并且同时他在大学里也是一个很不错的足球运动员。

因为他年轻时学习很差,没有人看好他将来会有所作为,但是他努力了,一步一步往前走,从菲律宾到美国后,读大学,考上研究生,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成为美国一所重点大学的教授,写出很多书和学术论文,成为国际光学界知名的教育家和学者,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他最后成功了。

杨振寰由自己的例子坚信学习过程的艺术是可以找到的,更好的教育(或学习)过程是能够实现的。他的例子告诉我们,学生的机会和心理因素对于其是否能成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如同将足球或者篮球选手训练成优秀运动员,你需要给他们参加比赛和犯错的机会。杨振寰常常告诉学生不要怕犯错,从错误中我们能获得教训,怕犯错的人永远不会学到东西!

杨振寰是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一个典型例子。在我的一生中,我目睹了许许多多类似的令人鼓舞的例子。不少有志气的青少年,立志高远,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努力奋斗,最后成为优秀的人才。当然,我也目睹一些天资聪明、家境良好的青年非常可惜地把可能变为不可能的反面例子。

我认为,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各自的天赋,也就是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主导特质,总有这样那样的特点或潜在的优势。即使是智商很低的人也不例外。有的人逻辑思维占优势,有的人形象思维占优势;有的人长于理论,有的人精于实验;有的人博闻强记,但不善于融会贯通;有的人拙于言辞,但精于思考;有的人智力平平,但意志顽强,目标远大,百折不挠;有的人反应不快,但很有毅力和耐心;有的人貌不惊人,但满腹经纶,谈吐不凡。因此,找准属于自己的道路,踏踏实实干适合自己的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这就是许许多多杰出人士给我们的启示。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优势,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这是今生最大的缺憾。自尊和自信来源于对自己优势的确认,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讲到这里,读者会问我,你是属于什么样类型的人,你为什么能成功?我是一个仅有中等智商的普通人,智力平平。除了热爱学习外,我没有什么特别的长处和优势,但我自问是一个在科学道路上意志坚强,百折不挠的人。当我步入耄耋之年时,我反思自己的一生,我发现,我的成功实在是多亏了我的父母亲,是他们遗传给我善良、感恩、诚信、敬业的基因,使我有较好的品德,能在社会上立足,并有所成就。

我最近给一些中学生题了两段话,写下了我的体会:“我的一切成就都是勤奋和钻研得来的,舍此一途,别无他法”,“成功的关键不完全取决于智商,关键在于对待困难的态度和坚持的毅力”。杰出人士无一不是处变不惊,面对成功不骄不躁,面对失败决不气馁,他们有着坚强的意志和永不言败的勇气。

我的结论是:天才是训练出来的。因此,我相信学习的力量,也就是学校和老师的力量,更相信努力奋斗的力量。

【注释】

[1]本文作于2014年1月,是为浙江平湖黄姑中学的学生而写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