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嬗变的时代,善变的人性(代序)

嬗变的时代,善变的人性(代序)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的转型引发了社会的嬗变,人的生活方式随之发生了快速的适应性转变。在曾昭君的小说集中,不难察觉物质统驭一切后人性的变异。在这个感情自由、欲望张扬的时代,在迁变流转的环境中,两性关系的大格局大环境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牢固的爱情已极为鲜见。现代爱情不能脱离这种现代生活,在性质上也具有类同性,人的感情被感觉所取代,而感觉又是善变的。

阎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快速发展的私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吸纳了数亿劳动力,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即打工群体。

经济改革发轫于广东等沿海省份,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这里最为密集。人们如过江之鲫从内地拥入,南粤大地麇集了数千万的打工者(尤以“70后”和“80后”为众),成为众多打工者追求梦想的热土。曾昭君此小说集的主体就是反映这个打工群体所处的社会环境、生存状态和精神窘境。

打工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最大的特点就是生活和工作节奏快、流动性强、变化性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职业的流动、人口的流动、居所的流动、感情和婚姻的流动。经济的转型引发了社会的嬗变,人的生活方式随之发生了快速的适应性转变。传统社会观念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了一系列蜕变,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浸染了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思想观念。在曾昭君的小说集中,不难察觉物质统驭一切后人性的变异。人们被物化后,精神生活日趋贫乏和空虚,人和人的关系日趋冷漠和变幻,人心也越来越荒芜了。

曾昭君的作品中所表现的爱情,不是炽烈而深沉的,是肤浅、浮躁和容易转移的,是快餐式的消费性的,是基于暂时性的欲望而生发的。如《美人如云》中曲对三个美女的爱是飘忽和游走的,《飘荡的天空》中的阿楚对阿蓉的爱是飘荡不居的,《背靠着风》中张洪对姗的爱是若有若无的,《相忘英伦》中郭军对赵婷婷的爱是生理性的;换位后女人对男人也是如此,没有谁会为谁坚守。在这个感情自由、欲望张扬的时代,在迁变流转的环境中,两性关系的大格局大环境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牢固的爱情已极为鲜见。欲望优先,这是一个世纪性错误。爱情已经失去情感的深度,需要从消费出发重新定义,即不定义于责任、忠诚、唯一性和心灵性,而是定义于瞬间的吸引和身体的感觉。波德莱尔将“短暂、飞逝和偶然”视为一种审美的现代性,现代生活是瞬息万变的、过渡的、短暂的和不牢靠的。现代爱情不能脱离这种现代生活,在性质上也具有类同性,人的感情被感觉所取代,而感觉又是善变的。但从另一个角度去观照,我们在惋惜现代爱情不那么恒久的同时,不可否认其昙花一现的美丽。也许因为其易逝,应更珍惜短暂的拥有。

从曾昭君的作品中还看到一种孤独,那是《背靠着风》中张洪独自坚守的孤独和成为社会零余人的孤独;也是《相忘英伦》中乔磊那种漂泊的孤独,在异域那种苦行僧式的孤独,热闹的是别人,他什么也没有;更是《灰鸽子》中那种被纯洁爱情(虽然文中无一个“爱”字)弃绝后遗世独立的孤独。

曾昭君的作品也表现了一种对卑俗人生冷酷审视后的痛苦。那是一种被现实抛弃的痛苦,一种对爱情被物质强奸后的痛苦,一种对下层打工者被冷酷对待却无能为力的痛苦,一种对人心不古、心灵堕落、尊严沦丧的痛苦。这种痛苦感在本作品集中有着浑然一体的统一性,有时隐晦些,有时鲜明些。

《灰鸽子》是先锋派手法的尝试,淡化情节,具有象征主义的忧郁和神秘特色,语言美丽而忧伤,人称频繁切换,叙述跳跃变幻。灰鸽子是纯真的象征,是一种隐喻,最后却被出售,代表了纯真感的幻灭。

《与你共度流水年华》是以语言为重心的小说,语言飘忽空灵,采用意识流的写法,散文化的写作,诗化一样的语言,淡化情节,没有什么故事,也没有直线进行的完整情节,追忆往事片断,心系故人,在淡淡的忧愁中展现光阴故事的片断,在美学上受到现代主义的深刻影响。

《背靠着风》表现了主人公找不到出路的茫然、孤独、苦闷情绪和无能为力的痛苦感,对新的理想和价值观及人生前途的苦苦追寻和寻而不得的绝望。主人公张洪可以算是一个社会零余者,进不了圈子,与环境格格不入,在生存边缘痛苦挣扎着。他也曾有过沉沦,在是坚守还是随波逐流的矛盾中彷徨着,但从没忘却对圣洁的内心世界的追求。

《飘荡的天空》中反映了底层打工者们艰辛而漂泊的打工生涯,凸现出他们生活的动荡,他们生存的那股韧劲,他们卑微的爱情,他们曾有过的沉沦。在物欲觉醒灵魂昏睡的时代背景下,漂泊的命运使他们不及思考而仓促地做出选择,要么生存,要么被淘汰,他们被迫选择了物化的生存。

《相忘英伦》反映的是另一种流动性环境中中国留学生群体的生存真实,通过近乎原生态的素材形象地描写了他们在英伦辛勤的求学、坚忍的生活,以及短暂的爱情;也描绘了异域的美妙,未曾留学的人读后也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全文以现在和过去两条主线进行穿插、交织,完整地映现了整个留学过程及过程中的众生相。

概而言之,曾昭君的作品通过对过去近二十年中流动性群体生存状态的审美体验,通过对流动的人生的把握和一批典型的流动着的人物形象,不动声色地抨击了物质主义的生活态度,隐约批判了人们对物质的屈服和顺从,对人们精神的沦丧,人性的堕落、颓废和善变,个性和本我的消亡以波澜不惊的方式表现出来。小说的语言简洁明快,冷峻沉着,切换迅捷,遣词造句追求华美,对语言精雕细琢,其风格整体来说美丽中透着忧伤。

曾昭君的小说如同一条清澈的河流,使陷入物质欲望难以超度的人们反观到自己的灵魂,反思自己的价值系统和自己的良心,从而思考如何寻求精神的疏解和情绪的慰藉,如何摆脱人性的枷锁。

2014年7月于长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