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父子之间因文学结下的那种同盟关系是父子之间

父子之间因文学结下的那种同盟关系是父子之间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像奈保尔这种父亲对其作家生涯起了决定性影响的作家,极为少见。在辑录父亲与他通信的《父子之间》这本书中,提到毛姆的地方有七次之多,是这本通信集提到最多的作家。在我读过的十二部奈保尔作品中一再出现。我想说的是,《父子之间》这本书是解读奈保尔全部作品的一把钥匙。父子之间因文学结下的那种同盟关系,是《父子之间》这本书的主旋律。在《父子之间》中,父亲给儿子最后一封信是悲哀的。

世界文学中,子承父业的情况很少见。在很多情况下,父亲倒是扮演反派角色。比如吉本,比如司汤达,父亲是他们写作途中的一大障碍,要花大力气克服。读过卡夫卡传记的人,都不免对那个父亲咬牙切齿,因为父亲在那里面成了扼杀天才者的同义词。也许大仲马与小仲马可算一对父子作家,不过,小仲马是私生子,不跟父亲一起生活。他成为作家,跟父亲只有血缘关系。像奈保尔这种父亲对其作家生涯起了决定性影响的作家,极为少见。

在自传性散文《读与写》(Reading and Writing)中,奈保尔说:“我从十岁就决心当作家。”这个决心坚定不移。当他从牛津大学拿到学位时,父亲猝亡。身为长子,尽管一大家子人等着他开饭,他也坚决不去找工作养家糊口,而是拿着口袋里剩下的一点点钱,躲进伦敦一个地下室写小说,一写五个月。这部小说就是他作为伟大小说家的奠基之作《毕司华斯先生的房子》。

其实这部小说已是他第三部小说了,不过这是一部以父亲为模特儿的小说。从这部小说开始,奈保尔的所有小说以及大部分非小说类作品,无不游荡着父亲的幽灵。直到他2001年出版的最新作品《浮生》,父亲的形象依然挥之不去。《浮生》共分三章,可是一直读到第二章,你才知道小说的主角是威利,而不是他爸爸。因为整个第一章都是威利爸爸讲他自己的故事。我们看到,自毕司华斯先生以后,虽然时间过去了差不多半个世纪,小说的背景也从千里达转到了印度,但附在毕司华斯先生身上的父亲幽灵没有隐去,反而更加清晰。小说的开场白就是:

“威·利詹德兰有一天问他爸爸:‘为什么你把我中间的名字取成萨默塞特?学校里同学发现了,他们嘲笑我。’他父亲毫无高兴神色地说:‘那是个大作家的名字,我相信你在我们的屋子里一定会看见他的书。’”

萨默塞特·毛姆,那正是奈保尔童年时代他的父亲和他谈论最多的小说家。在辑录父亲与他通信的《父子之间》这本书中,提到毛姆的地方有七次之多,是这本通信集提到最多的作家。开篇第一封,十七岁的儿子奈保尔就写道:

“我读了巴特勒(Samuel Butler)的书;我认为这本书赶不上毛姆《人性的枷锁》一半好。”

毛姆成了他读书的一个基准,所有的作家都以这个基准测量。

毛姆在《毕司华斯先生的房子》、在《大河湾》、在《幽暗国度》、在《抵达之谜》……在我读过的十二部奈保尔作品中一再出现。我想说的是,《父子之间》这本书是解读奈保尔全部作品的一把钥匙。奈保尔说:“我的所有早期作品,都是献给父亲祭坛上的祭礼。”其实岂止早期作品,截至目前,他所有的作品都流露出他对父亲的那种种无法割舍的复杂感情:爱、怜悯、痛惜、负疚、感激、迷惑……是父亲把毛姆、狄更斯、康拉德引入他的生命,也把对文学的挚爱与追求注入他的生命。父子之间因文学结下的那种同盟关系,是《父子之间》这本书的主旋律。

父亲写道:“我毫不怀疑你会成为伟大作家,但别溺爱自己。”(1950.9.22)

又写道:“多年以前,那时我十四至十六岁,我也像你一样,有写作的热望,但那是一种茫然的冲动——虚幻的努力——因想写而写,而非心中有东西不得不写……想得好才能写得好,小说家必须具有化身为他笔下人物的才能。”(1950.10.5)

“我以你最近写的那个短篇小说为傲。真是写得好。我们大家都读了它,反映非常之好。”(1951.5.2)

儿子写道:“离家以来,我写了大量的诗,我发现诗材滚滚而来,写诗所需的感觉和激情我都有,只除了词句。”(1950.10.12)

“我想知道你的写作情况,你看,你已经写了四十篇小说了,你可以挑出十六篇来出版……如果人们是从作品判断作家好坏的话,你是西印度群岛最好的作家。”(1951.7.30)

“我已停止写作。我突然感觉自己耗干了,只能写出些讨人嫌的陈词滥调,生机勃勃的词句都不见了,我只好停笔。”(1951.12.11)

我们看到,这两个人的关系与其说像父子,不如说像战友,他们从不同的方位攻打同一座城堡。旷日持久,粮草不继,前景难测,支持双方的只有他们对于彼此的信心。

在《浮生》这部小说里,儿子屡次希望以作文跟父亲沟通,他的忧郁和绝望是因父亲对他的作文不屑一顾;而在《毕司华斯先生的房子》里,当儿子离家去英伦求学,父亲顿失读者和倾谈对象,他试图让妻子取代这一角色,可妻子“心不在焉地听着,不时偷偷翻到最后一页,看看还有多久才完”。

作为小说家,奈保尔非常清楚,自信对于一个作家,几乎跟语言能力、想象力、虚构才能等素质一样重要。尤其是写作长篇时,每一页都可能遭遇一场生死搏斗,意志稍怠便溃不成军,这时支持他的,除了勇气,就只有强烈的自信了。毕司华斯先生懂得这一点,他“一直给阿南德写轻松愉快的信。在间隔了很长时间以后,阿南德回信了,他的信冷淡、简短、空洞而拘泥”。令他终生遗恨的是,几个月后,毕司华斯先生——他的父亲就死了。

在《父子之间》中,父亲给儿子最后一封信是悲哀的。多年以来,他第一次向儿子提到儿子对家庭责任,提到他自己的无奈与绝望。他第一次在信里不谈写作而谈现实困境:“我不想成为你的负担。但你要想着帮帮大家。”而十五天之后,他就死了。终年四十九岁。生前没有出版过一本书。

多年以后,成了大作家的儿子说服英国一家出版社出版了父亲的小说集。而四十六年之后,这本由Gillon Aitken编辑的书信集也出版了。书名正出自父亲四十九年前的一封信中的一段话:“你的信写得生动漂亮,要是你能一直这样描写牛津人事——特别是人——我可以把它们编成一本书:《父子之间的信》,或《我的牛津通信》。”

我读着这本书,好像看着一座被攻克的城堡,除了那位登上城头接受人们欢呼的胜利者,我还看到了牺牲者,他让胜利者踩着自己的肩头登上城墙,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而默默倒下。每个胜利者的后面,其实都有这样一些悲壮的支持者。只是,没有一本书能把这种前仆后继的感觉体现得这样凄美,令人读之难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