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他用笔在纸上“种庄稼”

他用笔在纸上“种庄稼”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读汪群的散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记得把写作比喻成用笔在纸上种地是新疆的作家刘亮程。别人是这样评价这位用笔种庄稼的作家:刘亮程就在他的那块土地上,“不管别人种什么,不管市行情是什么,我只种我的庄稼。从来不慌,从来不乱,从来不急,天早一点,风水大一点,也从来不抱怨。像一个老实的农民,等待一个个节气的到来”。

王宗仁

我读汪群的散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几乎把笔触集中在社会的生活底层的人群里,集中在他曾经或现在经历的生活中。他竭力地发掘、追寻凡人小事的闪光点,以及其背后的与尊严有关与人性的美丽有关的人间温情。他的散文里尤其是写故乡的那些散文,涉及到他尊爱的长者、乡友,他的同村同室或同桌的伙伴、学友。还有那些儿时以及青年时亲手经营喂养的家禽、牛群羊栏,花草树木,等等。这些人和物一旦进入他的笔底,平淡中写了真味,总能给读者传递一种或温情或向往或思考。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对作家而言,没有比不断地丰富自己的阅历更重要的了。我一直这样强调自己,要利用和创造尽多的机会多接触生活,积累经历。可喜的是,汪群的笔始终坚守在现实生活的沃土里。这让我们联想到正是他丰富的经历喂养了他的人生和文学。他散文中那些扑面而来的温暖的生活气息,让我常常觉得也是在读着自己的人生,感同身受,与作者心灵相通。《牛背上的暖流》一文中有两个细节实在绝妙,我想没有放过牛或没有在村野牛栏里,与放牛娃厮混在一起的人是绝对写不出来的。一个是他爬上竹梯从草堆里用手拔出干草,“这些色泽金黄,散发着清香的稻草,含在嘴里,体验着一种清香与甜味”。干草是牛的食物,放牛娃咀嚼着却体验着甜味。这就是劳动者的味道,劳动者的生活气息;另一个细节是,他和一些“好闲者”偷吃“酒汤”的趣事。为给耕牛滋补身子,农人习惯把糯米煮熟后摊凉,拌以酿酒进行发酵,一个月后就生发出一种浓浓的酒香,便连同糟儿和酒汤一起灌牛吃。正是这甜酒酿引来好闲的“酒鬼”,他们在喂牛的时候忍不住会“偷偷喝上几口”。我相信,汪群也会有这样可爱的“趣动”。牛草是香的,同样,猪粪肥在庄稼人的感觉里也深含着“甜蜜的香味”。在《远去的猪粪味》这篇散文里,汪群告诉我们,农民“双手捧着猪粪的感觉是暖暖的,散发出热气腾腾的味儿,此时的农民不会觉得猪粪有怎么样的脏臭,手里捧的是希望是甜蜜是丰收”。这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感情。它既是庄稼人的感情,也是作者的感情。而且更重要的是,作者只有具备了这种真感情,才能写出这样真实的生活。如果作者站在农民生活之外,掩着鼻子写农民给庄稼施肥,那么猪粪肯定是恶臭的。足见立足点站在什么地方是多么重要!《桂花也有情》写了那些要随它们的护林卫士“转非”的树木们,对故土的深情依恋和对新生活的渴求向往,让我们看到了护林卫士夏洲在享受“乔迁”之喜时刻的复杂心情。作者写的是树木,映衬的护林人。借树写人,借得巧妙,写得让人深思;在《爱鸟与爱车》里,作者写了这样一件事:澳大利亚一辆汽车在车场停放6天,当车主人回到车上时,看到小鸟在雨刮器上筑了巢,并生了蛋。车主便放弃开车,骑自行车回家,等小鸟孵出来后,再来取车。作者以这件事为引由,联想到:“如果自然界一只鸟也没有,这是什么现象?有人称之为没有鸟的世界叫‘寂寞的春天’和‘死的森林’。”我们愿意倾听这种由衷的心声,因为它是一种暗力,透过这些看似平实的文字,让人们看到了凝蕴在其内的对现实的反思和对人性光辉的坚守。

为数不少的中国作家成长背景,或者说他们的文学成就,都和一块土地有关。一方水土喂养、造就了一位作家。汪群的许多散文都散发着他故乡安吉这块热土上的泥土气息。他在那里劳动、工作和休闲所留下的足印、心迹,变成了他的散文、随笔。我在读他的这类散文时,总有这样一种感觉:他犹如他的父母或他的乡亲在田里种庄稼那样,耙地、下种、锄草、收割,所不同的是他用的是笔,收获的是散文。他是用笔在纸上种地的农民,而且还是一个很勤快的农民。我记得把写作比喻成用笔在纸上种地是新疆的作家刘亮程。太形象了,而且寓意深邃。别人是这样评价这位用笔种庄稼的作家:刘亮程就在他的那块土地上,“不管别人种什么,不管市行情是什么,我只种我的庄稼。从来不慌,从来不乱,从来不急,天早一点,风水大一点,也从来不抱怨。像一个老实的农民,等待一个个节气的到来”。我相信有了这样的一块土地,又有这样的耕作精神,囤里还会缺精米精面吗?汪群,我们共勉!

2014年8月23日于河北兴隆诗上庄

(王宗仁: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军旅作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