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比中国人更懂三十六计

比中国人更懂三十六计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胜雅律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无疑是陌生的,但是正是这位来自瑞士的汉学家与中国的三十六计结下了不解之缘,其研究成果《智谋》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对于三十六计这样妙趣横生的话题,胜雅律还花费了心思将通俗性融进了学术之内。当有专家提出,三十六计在现代社会还是运用于军事方面为佳,不应在如此大范围、尤其是日常生活中进行推广时,胜雅律风趣地进行了反驳。

胜雅律(Harro von Senger)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无疑是陌生的,但是正是这位来自瑞士的汉学家与中国的三十六计结下了不解之缘,其研究成果《智谋》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这位“西方智谋学的领军人物”也随之来到上海,同中国的读者就“三十六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说着一口流利中文的胜雅律有着一张典型的欧洲面孔。双脚踏上中国的土地,对于胜雅律而言已远非首次,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就远涉重洋来到北京研习哲学。他对汉文化充满了热爱,在钻研中国古典著作之外,还订阅了当时所有能读到的报纸。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他常常能在报纸的评论和语录中看到诸如“借刀杀人”“打草惊蛇”“指桑骂槐”等与三十六计有关的成语和俗语,这使他觉得中国是一个有意思的“计谋”国家,也燃起了他对“计谋学”的巨大兴趣。回到瑞士后,胜雅律也时常在日常生活中亲眼所见、亲身感受了计谋的效应,他迸发出“计谋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的概念。为了在更大程度上了解计谋,改变自己“计盲”的无知,从而加强对现实生活的把握,胜雅律开始了研究三十六计的漫漫长路。

涉足外国古代的经典学问,没有浓厚的兴趣和扎实的学风决然无法获取真谛,这一点在胜雅律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证实。他耗费大量时间用于阅读古籍,深入求解每一个成语的内涵与外延,并且引入了古今中外的诸多事例作为佐证,最难能可贵的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三十六计分成6种基本类型,便于人们把握计谋的精髓,形成了特殊的“现代智谋学”,可见用心良苦。他的工作态度用自己的话说就是“像瑞士手表一样精确”,连本书的译者袁志英有时都觉得“作者认真到无法忍耐的地步”。曾于1992年出版的《智谋》上卷发行了17万册,还引发了全国的“智谋热”,就是对他最有力的肯定。此番上、下卷合成出版,更完整地向世人介绍了中国独有的智谋文化。

对于三十六计这样妙趣横生的话题,胜雅律还花费了心思将通俗性融进了学术之内。他采用的是简短扼要的话语,摒弃学术性的长句,并且把注释排除在正文之外,以免注脚过多引起内容深硬的误解而吓跑读者。他的目的即是立足于学术的基础上与通俗并存,把两个对立面相结合,雅俗共赏。

在上海举行的研讨会上,他与专家们的交流显得十分融洽,不时还幽默地引用一些中国的俗语,让会场的上空洋溢着欢笑。当有专家提出,三十六计在现代社会还是运用于军事方面为佳,不应在如此大范围、尤其是日常生活中进行推广时,胜雅律风趣地进行了反驳。他认为研究计谋的作用不仅仅是为我所用,更重要的还是看破别人用计的企图,以及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分析他人的关系,这样社会才能达到更加和谐的境地。

就是这样一个徜徉于计谋海洋里的瑞士学者,快乐地与异域的古人进行神交,指出了中国计谋中的智慧与贤达,把中国特有的奇葩与西方文化相融合。中国学者对这部“鸿篇巨著”感到震惊的同时,也建议胜雅律能继续研究三十六计之外的计策,以及三十六计失灵之后的应变之策,不断完善计策的体系。虽然困难重重,但对胜雅律而言,抑或又是一次愉悦的享受之旅。

(发表于2006年10月27日《文汇读书周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