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吃水不忘挖井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感人的当属几幅踊跃参军图,有80%的长冈乡青壮年男子自愿加入红军队伍,类似“千针万线一颗心,赶做草鞋送红军,脚穿草鞋上前线,勇敢冲锋杀敌人”这样的顺口溜足以见证当时的热烈场面。还有那口著名的红井,就在礼堂的附近,“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名句由这口井传出,在小学课本上也是频频光顾,而现在也仅仅是寂寞地躺在地上,偶尔被游客汲取一点,又归于平静。本次赣南红色之旅,不虚此行。

借寒假回老家之机,顺路到红色苏区故地一游。

长途跋涉之后,沿着蜿蜒的小道,我们进入了兴国县的地界,满目的稻田地和路边的砖瓦房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我们的首站是位于县郊的“毛主席作长冈乡调查纪念馆”,《长冈乡调查》是毛主席早年的一篇调查文章,在长冈乡这个苏维埃政府工作的模范乡里,毛主席1933年11月率中央政府调查团到此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考察,而这个纪念馆即是对考察过程及成果的一种展示。正门中的一座雕塑展示的是毛主席在长冈乡时坐在一块花生地里与群众谈话时的场景,可以看出如此深入农民生活才能获得第一手详尽的资料。馆中共有4个展厅,展厅虽然都不大,但却以精致细密的图片和文字记录了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开展农民运动的具体措施和效果,反映了当时年轻的共产党在治理农村方面的勇于探索的历程。里面陈列了长冈乡苏维埃政府组织系统表,也反映了长冈乡干部为革命自带干粮与群众打成一片来办公的情景,“干部+带头”原则、各类识字班、夜校和俱乐部的建设也展现出体制的逐渐完备。最感人的当属几幅踊跃参军图,有80%的长冈乡青壮年男子自愿加入红军队伍,类似“千针万线一颗心,赶做草鞋送红军,脚穿草鞋上前线,勇敢冲锋杀敌人”这样的顺口溜足以见证当时的热烈场面。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我们都能深切感受到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利益着想的浓厚氛围,这也是苏区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法宝,在今天的建设中依然有着指导意义。

毛主席说:“要造成几千个长冈乡,几十个兴国县。”兴国县的地位在“将军纪念馆”内得到了更好的证实,在两层的建筑结构里用简明的文字介绍了以两位上将为首的54位将军和多位省部级领导干部,有的颇有名气,有的略显默默无闻,看着他们的动人事迹,我再一次感到今日生活的来之不易。位于其隔壁的“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则更为详细地记录了这里的优良传统,用序言上的一首诗来描述即为“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馆内有南、北两个展厅,共五个部分,共同组成了好作风的内涵和意义所在,一幅幅感人的图片足以反映艰苦奋斗、关心群众、实事求是等延续至今的重要理论,再现了这一段宣传甚少的历史原貌:除了进行生产建设以外,他们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普及文化教育、推广公共医疗、增强妇女解放意识。

走出馆外,我们一行步入前方的“将军园”,它的得名主要是由于摆放着54位将军的雕塑,别具一格的设计者把它们按照长征路线摆放,突显了他们在长征中的重要作用。而一块正面写着“将军县”、背面刻有“模范兴国”字样的红色石碑,气派地装点着将军园的大门。据一位老乡介绍说,兴国的红色旅游资源可以概括为“一园一院六馆七大革命旧址”,看来半天的时间还远远不够瞻仰全部红色故地,我们只好挑选主要的遗址参观之后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随后我们便马不停蹄转道前往瑞金县。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红军在这里驻扎的几年里留下了深刻的足迹,而一提到瑞金,自然会想起高中历史课本上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现场图片,而这个开会的大礼堂也就成了此行的首个落脚点。礼堂的轮廓依然清晰,高耸的屋顶在堂前书写的几个大字的陪伴下显得格外威武,进到里面一看却吃了一惊,居然漆黑一片,只能依稀看见一个平台和几排简陋的桌椅,工作人员解释说是为了保持当年的原貌而没有加上灯饰。我好奇地到凳子上小坐了片刻,想到几十年前大家就在此齐聚一堂,为革命和建设出谋献策,如今是人去堂空,只剩下破旧的窗台还在接受着阳光的照耀,顺便接纳来自各地的寥寥游客。还有那口著名的红井,就在礼堂的附近,“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名句由这口井传出,在小学课本上也是频频光顾,而现在也仅仅是寂寞地躺在地上,偶尔被游客汲取一点,又归于平静。

我们的最后一站来到了绿树葱郁的叶坪革命旧址群,这里是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一进大门便有数幢黄色土墙的建筑映入眼帘,硕大参天的樟树环绕周围,颇有几分深邃的历史感。沿着羊肠小道往里走,在毛主席的故居后面,有一棵被栅栏围着的大树,这就是毛主席读书阅报的地方,可见当时条件之艰辛。最惹眼的当属刷在墙壁上的标语,“彻底粉碎敌人四次‘围剿’”、“中国共产党万岁”等等白色大字,好像依稀映透出当年的战火纷飞。里面的房屋错落有致,国家保卫局、国家银行、中央印刷厂,还有简陋却整洁干净的住房,一张床、一副桌椅、一盏油灯,配上简单的军用物品,构成了仅有的装饰,这些都使人遥想起往昔斗争的火热情怀。顺着一条砖铺的林阴小路,我们来到了房屋对面空旷的红军广场,也是红军的练兵场,中间位置树立着一个特殊的“红军烈士纪念碑”,以五角星为底座,碑身配以炮弹的形状和颜色,弹头高举向上,恰似一颗待发的火箭弹。在通向纪念碑的小路上,刻有一排水泥沏成的大字——沿着红军的血迹前进,以纪念英勇作战的红军战士,也激励着我们后来人继续奋发向上。

不知不觉中天色渐晚,我们只好启程回家。一天的时间并不算长,却也参观了多处老区的革命遗址,受益匪浅。让我略有不解的是这些早期的革命圣地冷冷清清,人迹罕至,或许是地处偏远,或许是宣传力度不够,但是来看一次就会有一次的收获,来一次就会受到精神的洗礼,摒弃不合时宜、过于功利的想法,许多历史记忆和优良传统依然能在今天的现实生活和时代背景下显示它永久的精神力量。本次赣南红色之旅,不虚此行。

(发表于2006年3月15日《复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