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突破技术工具层面的局限

突破技术工具层面的局限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对网络教育提出的质量要求,基本上还属于终止违规行为、实行规范管理的层次。这方面的要求当然是必要的。种种迹象表明,目前网络教育的学习者、教育者,价值定位主要处于技术工具层次。对于一个注意力主要定位在技术工具层面的新诞生的教育形式来说,它的教育质量问题必然也会有它的特点。从广义的文化观来看,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是文化,技术也是一种文化。

突破技术工具层面的局限

突破技术工具层面的局限(1)

近年来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对网络教育提出的质量要求,基本上还属于终止违规行为、实行规范管理的层次。这方面的要求当然是必要的。因为目前人们从网络教育中发现的大量违反质量要求的现象,正是在这个层次上发生的。不过,随着这方面问题的解决,在规范了管理的基础上,还有进一步的工作要做。即使是在现阶段,如果要追究大量质量问题的成因,办学方面违规操作、管理不严也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还有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如学习者文化层次不够、价值追求偏低等。因此,从更根本和更长远的观点来看,从文化层次着眼研究质量问题,是一个必要的思考角度。

种种迹象表明,目前网络教育的学习者、教育者,价值定位主要处于技术工具层次。教育者明确的提法是要培养实用型人才,实质就是服务于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工具;从学习者来说,在获取文凭这种社会名誉之外如果还想学点东西的话,也主要是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技能;网络教育系统毕业的学生能为社会用人单位看重和承认的,也是偏重于技术工具方面的价值。当然,社会发展具有不同类别与规格的需求,于是不同学校与教育形式也就应当具有不同的定位,这实在是自然不过的事情。但是有必要强调,不同的定位也必然会面临不同的质量挑战,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必要的重视。对于一个注意力主要定位在技术工具层面的新诞生的教育形式来说,它的教育质量问题必然也会有它的特点。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来看,由于对宇宙人生基本规律的感悟而变化了精神境界的学习与教育活动,属于道即学问的范围;由于把握了具体知识技能而提高了某种能力,属于法术的范围。人们的经验反复证明:比较起来,掌握一法一术是容易的;而要经过长期学习修养产生道德、智能等综合素质变化,具备真道德、真学问,则是比较艰难的。所以在传统文化评价体系里,道与术就有了文化层次的差别。一个人从掌握具体知识、技能到进一步使精神境界发生变化,这中间确实需要一个过程。这种看法,对于认识因采用新技术而诞生的网络教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问题,一种先进的技术工具被社会采用以后,具有革命意义,或者可以对于生产力的发展产生明显的效益,或者可以给人们的学习等活动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要使这种变化作用到整个经济基础,进而进入社会的意识形态,也是很不容易的,甚至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种思想更应该引起远程教育研究者的重视。

与这个话题有关的是,美国文化学家威廉·奥本格曾经提出了“文化迟滞”概念,它概括了一种现象:一个文化领域的创新,需要其他文化领域进行调整,因调整而必要延误一定的时间,这就叫“文化迟滞”。比较起来,精神层面的发展总是滞后于物质层面的发展。这种概括,对于我们认识网络教育的质量问题可能具有更为直接的参考价值。

从广义的文化观来看,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是文化,技术也是一种文化。但是技术这种文化的物质性比较强,它一方面可以通过人的物质性活动加以体现,另一方面体现出来以后又可以物化为有形有象的物质形态。因此一种新技术一旦出现,就会比较容易而迅速地在人群中传播。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人们不仅热烈地拥抱数字,接受新的教育技术,而且还过分抬举甚至吹捧技术的地位与作用。有研究者就注意到,网络教育一起步,就迅速被称为第三代远程教育,并概括出具有资源共享、时空不限、多向互动等优势,大有一夜之间即可逾越第一、二代远程教育之势。这等于是在媒体特性和教育形式之间划了等号。在这种认识水平上,就势必会忽视远程教育复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规律与媒体之间的匹配适应。这种匹配适应,应该是一种长期的磨合过程,缺少了这个过程,理论与实践、媒体与教育之间就必然是有很大距离的,甚至是脱节的;网络教育教与学的实效性也会大打折扣,教学与学习的质量就难以保证。同时,在这种新的学习条件下,由于教育者本身对于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还不够熟悉,缺乏作为一个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教学与服务的内容与方式就必然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高水平与高质量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一种幻想。

再者,虽然整个远程教育界都在谈论观念的更新问题,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对于从技术升华到观念的距离还是缺乏足够的注意。众所周知,全球化、知识爆炸、即时通讯、电子化正在一起改变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方式,旧模式在迅速隐退,新模式在迅速形成。对此,从表面看来,广大远程教育工作者不能说没有认识,但在考察人们的实践方式以后又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认识应该说还很不够。不够的表现形式很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有很多成分还在沿袭传统校园做法,就是一种表现。以教材为例,网络教育的文本教材还基本上属于甚至直接使用的是普通校园教材。可以说,网络教育是在利用媒体克隆、复制校园教育的内容。问题在于,已没有校园的教育、教学形式,要把校园形式的教学内容教出质量来,是相当困难的。这里面的一个要害,还是在变化了教育技术工具之后,教学内容等一系列配套的东西没有跟着变化。这种做法,正好暴露了网络教育的弱点,更使得网络教育的质量保证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疑点。

由于过分注意了技术工具的意义,技术工具的扩张又比较容易,所以技术设备的盲目性扩张也成了新时期远程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特色。而大家在总结成绩的时候,也必然要把这种扩张当作一种最无可争议的成果。在采用新形式的学校及招生数量方面,试点院校从1998年的4所迅速扩张为2002年的67所,试点招生规模近200万。在技术设备方面,大家都在为更多的电脑、更快的网络奋斗。这种扩张,不能说与教育质量的需要无关,但是偏重于技术的扩张与教育质量还不是一回事。而且在这种气氛中,质量意识也容易被淡化,与技术配套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不会有真正重要的位置。

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看问题,技术工具主导下发展起来的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很不符合教育新观念的。要求教育更加人性化,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更为和谐,是当代教育新理念的重要内容。但是通过机器传送的不具备人气的巨量的教学资源,给学习者带来的是枯燥的压力;电子化界面的屏幕加重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隔膜。这都十分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还有,重视教育的综合性,以提高学生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及自我创新能力,也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在强调技术实用性的远程教育领域里培养出来的学生,努力的方向有可能与这种基本方向是相悖的。这种相悖可能会产生这样一种结果:对于看得见的短期需求是实用的,但对于不断变化的未来需求反而是极不实用的。这也是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过于强调有形的、实用性的东西,过分忽视形而上的东西,必然延缓了这种新的技术文化基础上的超技术的文化建设,功利主义盛行的时间就会自然加长。这种心理倾向会形成一种特殊的氛围,变为一种不良的学风,这就使得各种监督制度不容易落实,考风考纪问题难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于远程教育质量的信任度就很不容易提高。

为了消除社会对于网络教育质量的疑虑,远程教育界在理论上最容易采取的一个策略往往是强调这种新型教育形态的个性,用自己的特殊性为自己的特殊欠缺辩护。实际上这种辩护所强调的内容恰恰正是技术工具层面的一些为主流文化所不重视的东西,我们在强调这些东西的同时,也等于承认了自身的不足,尤其是文化上的不足。看来,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不在于强调自己的个性,而在于突破自我的局限。在网络教育技术工具优势之上建设可以代表时代先进性的新的教育文化,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2004年10月13日)

【注释】

(1)本文系大钧在中央电大工作期间所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