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杨队长传奇

杨队长传奇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我们生产队的人认为,这场运动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罢了杨队长的官。行伍出身的杨国印在他长达十几年的任期里,政治态度是很强硬的。杨队长对这一套全然不懂。共产党员娶了国民党的官太太,这一点决定了杨国印以后的政治命运。杨国印见自己的女人一直不会生养,就超额满足了这对夫妇的要求,收养了这个女儿,并一直视为掌上明珠,将她养大,择婿嫁人。

杨队长传奇

“胡整!”这是乡亲们对“文化大革命”的总体评价。不过我们生产队的人认为,这场运动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罢了杨队长的官。

他的全名叫杨国印,是个很有些神秘色彩的人物。听老辈人说,国印十四岁的时候没了父母,家里一贫如洗,他走投无路,就到国民党队伍当上了兵。因为身强力壮,能说会道,据说还混得不错。当兵几年以后回过一趟家,腰里挂着盒子枪,在小镇上引起过一阵轰动。后来一走又是好几年没有音信,等他再回来的时候共产党已经得了天下。在这几年之中,国印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先是参加起义进了解放军的队伍,在解放战争中打了一些仗,解放战争胜利以后又换了一次军装,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还在火线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按道理说他完全可以在外边混个不错的官饭吃吃,不必再回这无亲少故的故乡来务农,可他还是回来了。不过这次跟他一块回来的,还有一个很有派头的女人,天津口音很重。

在我的记忆里,杨国印是我们生产队的第一任队长,也是任期最长的一个队长。

行伍出身的杨国印在他长达十几年的任期里,政治态度是很强硬的。当时的生产队长权力很大,生产上一年四季的耕种要管,收藏要管,生活上全队二三百口人的吃喝穿戴要管,各家各户婚丧嫁娶、起房盖屋等大事,也要由队长参与组织或主持,所以一般的生产队长都是农村最神气的人物。但是,纯粹在本乡本土长大的队长,一般都不敢太过分,说话做事都知道必须照顾街坊邻里、长幼尊卑等村镇上特有的社会关系,在上级政策与乡里乡亲之间,也就是扮演个协调者的角色。一些脑筋灵活的队长更会耍手腕,得罪人的事情,能顶就顶,不能顶就拖,拖不下去就勉强做些样子给上边看看,还不一定亲自出面做恶人。杨队长对这一套全然不懂。上头说句话,他在队上就得打个雷,下场雨。

大炼钢铁时代,他在本镇率先命令本队社员砍树木、收废铁、修高炉,钢铁没炼成,把三四亩大的一块耕地都烧毁了。吃“共产主义大食堂”的时候,他又带领本队冲锋在前,挨家挨户收缴粮食,推翻小灶,因此他治下的百姓挨饿的时间也就最长。“上头给他个棒槌,他就认真(针)!”“纯粹是个生红砖!”这是群众背后议论他的时候说得最客气的话了。

群众对他的另一个意见,是他不会弄虚作假。大家都说五队队长最会来事儿。据说他们队上的耕地面积就隐瞒了不少,每年上报产量的时候,还打了不少折扣。所以社员们实际分到的粮食总是比公开账面上要多得多。我们这个杨国印就没有这两下子。“胳膊肘不会向里拐,那还叫人?”这是群众骂他的主要理由。

不过,在一般社员看来,这些毛病还不是最招人痛恨的;他最伤人的毛病是喝酒和骂人。在我幼年的记忆里,国印的脸经常是红的,那是喝完了酒以后的明显表征。他一喝就醉,一旦醉得较深,就要骂人。骂人的语言非常粗野,骂人的场合不加选择,骂起来又没完没了,所以,在若干年内,杨队长的骂人声,实在是一种不小的污染

记得有一年秋天,我们队上的另一个党员,住在我家斜对面的一个妇女,据说是告了杨队长的黑状,惹恼了杨队长。他就搬了个椅子,坐在我家的东山墙下,面对着那家的院子,整整骂了三天。这一次我仔细观察了他骂人的风范,先坐在那里慢慢开始,骂一骂,停一停,骂着骂着来了情绪,跳将起来,边蹦边骂。说话的速度越来越快,使用的语言也越来越富有污辱性。骂到后来,干脆脱了上衣,光着膀子;甚至脱下裤子,只穿一条裤衩。骂的范围,从这妇女本人,上溯她的先人,下及她的媳妇、闺女、儿子、孙子。虽然他没有点名,但邻居们全能听出骂的是谁。当时那个妇女的两个儿子已经不小了,但没见他们出来反抗一句,可见杨队长有多么厉害。

杨队长一般不下地干活,但是,在集体大田里干活的男女老少,往往要一边干活一边留意那条直通镇上的大路,杨队长的身影一进入视线,人们就紧张起来,互相提醒:“快干,杨队长来了!”

谁也没有想到,这么霸气的一个人,竟在一夜之间倒了台。记得那天晚上父亲开会回来,压低声音对全家说:“公社来了两个红卫兵,发动大家揭发杨国印的罪行。大家都不敢说话,后来红卫兵就让群众投票,开会的有50多人,只有两三票是选他继续当队长的。红卫兵当场宣布罢了他的官。”

事后又听别人说,公社的红卫兵其实是我们队上的几个年轻人暗地里请来的。为了保证不让杨国印东山再起,这几个年轻人还代表公社革委会到他女人的老家去了一趟,查出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这女人原先的丈夫是国民党军队里的一个军官,与杨国印是上下级兼朋友关系,在一次战役中阵亡了,阵亡前把自己的女人托付给了杨国印。后来,杨国印在抗美援朝战争以后复员返乡,绕道天津找到了这个女人,把她带了回来。共产党员娶了国民党的官太太,这一点决定了杨国印以后的政治命运。他被罢官以后,一直没有再被起用。

依我看杨国印并不是一团漆黑。在50年代末到文化大革命这一段时间,他为大家跑前跑后,肯定是有贡献的,只可惜那个时候的政策与群众利益不尽一致,他越积极,积怨越多;加之他脾气粗暴,不讲方法,所以就更容易得罪人,尤其得罪了不那么好驯服的年轻人,所以下场就不可能太好。我记得,他对那些真正老老实实干活的庄稼人,还是很尊重的。

他在无意之间还做了—件好事:50年代末,一对从北方逃荒过来的夫妇实在饿急了,情愿把自己带的一个女儿卖给别人,价格是一锅馒头两升小麦。杨国印见自己的女人一直不会生养,就超额满足了这对夫妇的要求,收养了这个女儿,并一直视为掌上明珠,将她养大,择婿嫁人。在杨国印寂寞的晚年,此女颇孝顺,把他老两口一一养老送终。他的这点善行,也算得到了好报。

(原载《中国经济时报》1997年2月21日,署名顾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